1938年,書法家程潛在黃帝陵題詞,第一次將黃帝定位于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四十年后的1980年,第一次大規模祭黃的公告中明確使用這一概念,隨后郵電部發行的“人文初祖殿”郵票,使得黃帝“人文初祖”傳播到了全國。 古史相傳,黃帝之前沒有衣裳屋宇,自黃帝始才有了衣服、房屋、舟車、耕作和蒸谷為飯,采藥為醫,創字為文等等,說明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也是中華文明及生活方式的締造者,可以說黃帝既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又培育了中華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這就是中國人公認黃帝是“人文初祖”、五帝之首的原因。 從民族感情上說,黃帝地位不容動搖,但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尤其甲骨文中的姬與姜字出現,或將改寫黃帝的歷史。 01:古史中的姬與姜古史相傳,黃帝與炎帝皆以河流名稱為姓,即黃帝以姬水為姓,炎帝以姜水為姓。 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記載:“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認為姜水是岐水的一段,在陜西寶雞附近。如今,在寶雞南有一村莊叫姜城堡,旁邊有一清姜河,由于這里有一個仰韶文化遺址,因此不少學者認為這里就是炎帝誕生地。 至于姬水,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但通過史料與考古,學者們大致認定是在陜西北部或甘肅天水一帶,與“姜水”一樣,“姬水”位于渭河中上游地區。 以上古時代的交通條件,炎帝與黃帝活動范圍應該相近,不太可能一會跑到河南、一會跑到河北、一會跑到山西.......那是神話不是歷史。因此,姜水與姬水同處于渭河中上游地區是比較可靠的結論。 但這里有一個令人驚奇的地方,即無論是姬還是姜字型中,都沒有一滴水,不太符合中國人的造字原則。與河流有關的文字中,如“江河”、“濟水”、“渭水”等,都有水的形狀,這是中國先民的造字思維邏輯,為何“姬”、“姜”字中無水,古史中卻提到黃帝炎帝以河流為姓? 02:甲骨文中的“姬”古史相傳,黃帝因長居姬水,故而以姬為姓,是姬姓第一人。 藝術源于生活,文字始于現實表達需求,由此才會應運而生。按照古史中的黃帝記載,黃帝大約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如果黃帝以姬為姓,那么姬字差不多應該在這一時間誕生,但就目前考古事實而論,姬字始見于甲骨文,距今只有3300余年。 甲骨文中的“姬”字,是左右結構(見下圖),由“女”與“”(yí,不是“臣”)構成。“女”表義,與“母”表意相同,沒有區別;“”是“?”(篦子,一種密齒的梳頭用具)的本字,表聲,合起來就是女子梳頭。 通過“姬”字構成,首先可以確定,姬字與女性有關,與河流無關,大約是目前學界普遍觀點,即古代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上古八大姓其余七個與之一樣,都有女字部分。 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因此很多文字在甲骨文之前,必然有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如果在甲骨文之前,姬字就已經存在,或考古還沒有發現,或有另外的表達方式,那么從姬字角度來說,黃帝因水得姓應該不可信,但古史描述的黃帝的其余部分歷史未必沒有道理。但如果商朝始造姬字,那么黃帝的歷史無疑真要被顛覆,存在時代、五帝之首等都要被改寫。 03:甲骨文中的“姜”字透過甲骨文,很難確認“姬”字是不是始于商朝,但通過研究與姬字息息相關的姜字,卻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外效果。 《國語·晉語四》記載:“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幾乎所有古史中都記載,炎帝在前、黃帝在后,炎帝姓姜、黃帝姓姬,炎帝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固定稱號,黃帝可能與之相似。鑒于炎帝與黃帝關系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姜”字對黃帝歷史也有所幫助。 甲骨文中的“姜”字結構簡潔,為上下結構:上部為羊角,下部為女人,像是戴有羊角的女人,初始本意與女人、羊有關,其中羊可以引申為放牧,因此“姜”應該是放牧民族中的女人。 單純只看“姜”字,很難發現其民族屬性,但“羌”字給了答案。“羌”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有二種形式:一,猶如一個有羊角的人,或一個頭戴羊角頭飾的人(見下圖4);二,除了有羊角的人之外,字型上還多了一些繩索之類的東西(見下圖1-3)。 通過甲骨文卜辭可知,商羌雙方長期敵對交戰,中國第一女帥婦好就經常遠征羌人,因此商朝創造的“羌”字,起初是指羌人戰俘,后來去掉繩索,將羌人看成一個國家。可見,“羌”字應該是商朝人創造。 由于“羌”與“姜”字型高度相似,因此李學勤、孫中運等學者認為,羌和姜本義都是羌人,只是性別不同罷了,“羌”是男羌人,“姜”則是女羌人。后來作為民族稱“羌”,作為姓氏稱“姜”。 文字的創造始于現實表達需求,由于商羌長期處于敵對關系,商朝經常出兵征討甘肅、陜西、河套地區一帶的方國,從現實表達需求來說,商朝有充分的造字沖動與需求,于是商朝創造了“羌”與“姜”。可見,這兩個字大概率都是始于商朝,背后反映的是古史中炎帝姜姓之說不太可信。 根據古史記載,黃帝推翻最后一任炎帝建立了統治,或黃帝與炎帝處于同一時代,距今都有5000年左右。但如果“姜”字始于商朝,那么炎帝歷史就值得商榷了,與炎帝時代相近的黃帝的歷史自然也該被質疑。 通過甲骨文中的“姬”與“姜”字可知,黃帝或炎帝應該不是因水得姓,應該反過來說才對,就是姬水、姜水因人而得名。至于其具體演變過程,如今已經無法得知了。 但由于甲骨文是一種成熟文字,因此“姬”與“姜”也都可能始于商朝之前,或者商朝之前完全是另一種寫法,甚至其文字含義都大相徑庭,因此透過甲骨文中的“姬”與“姜”字,可以質疑黃帝歷史,但卻不能簡單的否定黃帝歷史。 不過,種種考古發現卻又表明,黃帝歷史距今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長,而是后人將他拔高了,學者沈長云在《再說黃帝與石峁古城》中指出,黃帝是距今4000余年的石峁古城主人時,有一番精彩論述,也變相的解釋了甲骨文中為何沒有黃帝的記載:
因此,黃帝、炎帝的時代,未必比堯舜禹時代更早,只是黃帝、炎帝是周人祖先的緣故,在周朝建立之后就將他們排在前面,從而慢慢的成為了天下共祖。 歲月變遷,滄海桑田,如今黃帝或炎帝已不再是歷史上的某個人,而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符號,黃帝是不是五帝之首,是不是石峁古城的主人,或者只是商朝時期西部某一部落的酋長,如今意義不大。 參考資料:《甲文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