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殯葬習俗都是中國傳統習俗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習俗。畢竟中國從來都是厚葬之風盛行,因為他們認為認為人死會有靈魂的存在。靈魂會前往另一個世界生存,所以為了死者在另一個世界可以活的更好,于是會給死者陪葬許多的珍寶華服。 而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為死者在死亡的前幾天以及每年的特定時間都可以回到這個世界。以靈魂的形式享用家人的供奉,于是厚葬的前后,還要有“祭奠”。一是希望家人可以享用供奉,二是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 但實際上,“祭”和“奠”是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意思。在葬禮之中大多使用的是“奠儀”,而在葬禮之后則大多使用的是“祭禮”。那么這而這到底有何不同呢?首先我么來說一下“奠”。 奠 在《說文解字》之中關于“奠”的解釋是:“奠,置祭也”,而在《禮記》中有注云:“置祭者,置酒食而祭也。”。而此注是放在《禮記》之中的《儀禮·士喪禮》篇以及《儀禮·既夕禮》篇中。 而這兩篇的內容記載是的一個人自死時到下葬入土全部過程的利益,而其中只要說到禮統一用“奠”代替。那一句注釋的意思就是說“奠”指的是在死亡到下葬過程中所有的酒食。而之后還有劉熙對“奠”做過解釋:'喪祭為奠,奠,停也'。 這就更形象的解釋了“奠”的意思,因著“喪祭”即為葬前祭禮,屬于“兇禮”中的一種,強調的是悲哀。一般指的是死者剛去世到下葬的這一段過程,并且在這段過程之內,是將死者還當成是生人來看待的。 所以在這里,要像是死者還活著一般侍奉在他的左右,喂酒進食等等。所以我們在葬禮之上大多數能看到的就是“奠”字,而不會出現“祭”字,而整個葬禮中的儀式也都叫做“奠儀”。 祭 在《說文解字》之中對“祭”的解釋是:“祭,祀也”。而“祭”在古文中又通“吉”,屬于吉禮中的一種,不屬于喪祭。而吉禮是五禮之首,強調的是恭敬,主要是對人鬼、地祇、還有天神的祭祀活動,并不單單指的祭祀先人。 當然在民間喪事中的“祭禮”主要就是對祖先的祭祀了,大多是宗廟祭祀亦或者是去墳前祭祀。是將死者當做是鬼神來祭祀的,是在向逝者的靈魂表示哀悼之意。不需要供奉酒食等祭品,安撫靈魂便罷。 小結 自以上我們便可看出,“祭奠”二字在民間喪事中的含義更多的是以死者下葬與否為分界線。若是下葬前便是“奠”,屬于葬前之禮,下葬后便是“祭”,屬于葬后之禮。這而這雖說是同一個意思,但并不能隨意的替換。 因著一個屬“兇禮”,一個屬“吉禮”,在傳統的五禮之中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的。雖說我們現代人已經不太怎么愛去區分祭奠二字的區別了,但終究還是要了解一下。畢竟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承,也是我們禮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