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面,青巾,綠袍,蠶眉,美髯,鳳目,胯下赤兔寶馬,手中青龍偃月刀——他,就是武圣關公,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一位英雄,千百年來他的故事代代流傳,或者說,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在追述他的故事。而新上映的動畫電影《武圣關公》就是這樣一種追述。
影片中,封神的關羽再次化身為人,把一切從頭道來:流落幽州涿郡,三杰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釋曹操,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直至最后的壯烈——麥城捐軀。一幕幕藝術和史實交織的畫卷,將這些家家傳頌的故事付諸光和影、聲與色,只為再現英雄的傳奇。
其實,關羽已經不僅僅是一名英雄,而是一種信仰,是中華民族“忠、義、仁、勇”的精神楷模,受到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主流儒釋道三教的共同崇拜。在儒家,他與孔子并稱文武二夫子;在佛教被奉為護法神、伽藍菩薩;道教則尊關帝為伏魔大帝關圣帝君、雷部大天君和庇護商賈的武財神,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邪、佑護客商、招財進寶等神圣職能,其封號經歷代加封,稱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收錄于《萬歷續道藏》的《三教搜神大全》一書中這樣記載了關羽的事跡:
義勇武安王,姓關,名羽,字云長,蒲州解良人也。當漢末與涿郡張飛佐劉先主起義兵,后于南陽臥龍崗三謁茅廬聘諸葛孔明,宰割山河,三分天下,國號為蜀,先主命關公為荊州牧,不幸呂蒙設計,公乃不屈節而亡,追贈大將軍,葬于玉泉山,士人感其德,歲時奉祀焉。護國祚民,廟額曰“義勇武安王”,宋徽宗加封尊號曰“崇寧至道真君”。
現在我們在道教宮觀中看到的武圣關公多是作為“武財神”進行奉祀。在道教神仙譜系中,有許多神仙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他們因立功為國、愛民利物而“得道成神”。道教講“道”,“道”是玄之又玄的,但道不虛行,要因人而顯、由人而行。莊子說“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古往今來志士先賢的奉公忘私、仁民愛物情懷,英雄豪杰身上的那一股浩然正氣,是民族精神的凝結與升華,也是濟世利人的慈善之道的完美體現。
例如,遠古華夏民族的首領軒轅黃帝,東漢天師張道陵在創立正一盟威道時就尊奉他為古仙人,并被當成道教“先治世而后登仙”的典型代表。包括很多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所共同信仰的媽祖娘娘,因為對出海船只的庇護之功而受到廣泛的尊奉。
再如,夏禹時期的車服大夫奚仲因發明兩輪馬車的不朽功績被尊為車神,唐代著名道醫孫思邈由于對中國古代醫學的卓越貢獻而被奉為“藥王爺”。同為財神的比干為商君太丁之子,他一生忠君愛民,終因忠諫而死,在神話傳說中,比干是無心的,暗含了勸導世人發無心之財的教化寓意。
將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奉為神仙,接的是地氣,立的是正氣,既順應民意,讓英雄豪杰、志士先賢們的故事世世流傳,同樣流傳不息的還有他們的光輝品格、大愛的精神,以及新的“記憶”和故事。
在一代一代的流傳中,成神成圣的關公形象逐漸提煉、純粹和成熟,儀表威武、武藝超群的關公成為中華文化忠義仁勇精神的典型代表。他顯圣救世、教化度人,關圣帝君“降下”勸善經典《關圣帝君覺世寶訓》,告誡世人要堂堂正正做人、努力為善去惡。
傳說是虛構的,但傳說中表達的情、揭示的理是真實的。蜀將關羽在歷經他跌宕壯烈的一生后,逐漸成為后世人心中的武圣、軍神、護法、財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關公作為忠義誠信的表率,古代商賈們在關帝像前訂立契約,是誠信買賣、取財有道的道德盟誓。商賈們供奉的關公神像多是正襟危坐、端看《春秋》;而武者軍人們所供奉的關公神像多為執刀或騎馬,展現關將軍的赫赫神武之姿。奉祀關公的廟觀稱關帝廟、協天宮、武廟或文武廟。
歷數古今英烈,能如關公這般影響之大、之深,世代受到祭祀且有不斷發展者并不多見。對英雄崇拜與效仿之心,可以造就更多的時勢英雄;對關公這位英雄的信仰,更寄托了對忠義仁勇民族精神的認可與追求。
今天,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依舊頻頻述說著關公的傳奇,追述著民族共同的記憶。“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關公的故事還在繼續,帶著古老而又新鮮的文化印記,他的傳說和信仰譜成了一首長歌,訴說著海內外中華兒女深摯的血脈親情。
注:道教之音原創文章。本文首發于《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人文版,2020年2月11日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