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計算機六十年》第121篇文章 1958 年10 月,上海市委要求計算機成為群眾性科學技術應用的骨干力量,成立專門研究機構,滿足社會對計算機的應用需求,推動了計算機教育。上海交通大學先后支援了清華大學和西安交大的計算機教學,1958 年11 月,高教部批準上海交大重建無線電系,下設計算機專業。
1952 年,院系調整,歷史悠久的交通大學調出多位名師支援外校,空氣動力學家、交大教務長和校教授會主席曹鶴蓀教授接到哈軍工調令北上,先后任哈軍工教務處處長、教務部部長等職,1978 年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 1955 年,國務院決定上海交通大學一分為二,西遷一部。從1956 年開始,交大的電機系、電力系的大部分和無線電、電訊學科等全部遷往西安。1956年夏,上海交通大學奉教育部之命調出15 名電機、電器專業三年級學生轉入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暑假后,交通大學另派五人參加中科院主辦的第一屆計算機訓練班,這批學員學成后全部轉到西安交大工作。 1956 年8 月6 日,上海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充分利用,合理發展”的經濟發展方針,并確定“發展中小型精密機械與儀器儀表是上海市三大建設重點之一”。當時,國內的無線電、電信、儀器和精密機械行業都很弱小,上海居全國領先地位。 1957 年4 月17 日高教部批準交通大學(西安)增設電子計算機專業。1958 年10 月27 日,中共上海市委決定建立16 個重點科學研究所,并規定其中的計算技術研究所由交通大學主辦。 上海緊跟北京、哈爾濱、西安成為計算機發展重鎮。1958 年11 月,高教部批準上海交大重建無線電系,下設計算機、自動控制、無線電(信息工程、電子科學專業的前身)三個專業。胡也擔任交通大學新建無線電系總支書記,張鐘俊教授任系主任,張吉鋒任計算機專業負責人。所需師資沒有儲備,只能自行培養,從西安交大的發電、電機和上海交大的船電、電力機車等專業高年級抽調部分學生任預備教師,并把他們派往西安交大、清華、哈工大、中科院計算所、成電進修。同時,從電氣類專業三年級的學生中抽兩個班的學生為計算機和自控專業的第一屆學生,班級代號為10161 班(計算機專業)、10261 班(自動控制專業),每班30 人左右,于1959 年9 月去西安交大無線電系借讀。1960 年2 月去西安借讀的師生全部回到上海繼續教學和科研工作,并籌建實驗室和研究室。 交通大學計算機教研室起初參照莫斯科動力學院等的教學計劃和教材教學,專業課程有:電子線路、模擬電路、脈沖技術、解算裝置、計算機原理和程序設計等。師資僅有從高年級學生中選拔的張吉鋒等六人,被派往中科院計算所訓練班學習,后學校又抽調五位青年教師到教研室。第一批計算機專業師資,有張吉鋒、潘杰、董大象、沈志廣、蔣影斐、張勝利、王國春、陳天杭、王品常、李懷斌、徐良賢、王藹、廖萃淇、段振昶、盧坤寅、余慶祥等。 與此同時,還有一批電訊專業畢業生要在計算機的相關工作崗位上培養。1955 年,交通大學電訊系55 級冼錦榮、周勤謀、錢基廣等18 人被分配到北京738 廠。他們很快在電話交換機和計算機生產中成為主力,自然得益于交大的基礎和專業教育。這些畢業學生傳回來的消息,加快了交大發展計算機教學的力度。 1959 年12 月,上海有線電廠、復旦大學、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通力合作研制成功103 型電子管計算機,改進后,運算速度從每秒30 次提升到每秒1500—10000 次。 1966 年夏,李治柱、何厚存、張鐘俊、王治洋(右起)合影 交通大學張吉鋒教授(右)與國防科大陳火旺教授在廈門 上海交通大學發展計算機有曲折的經歷,不僅有空間位置的調整,最早的一批培育的計算機人員,都轉移到北京和西安,自己重新開始是兩年之后了。另一方面,在專業方向設置上,從計算機又返回到“解算裝置”為主,大約十年時間,1972年才恢復計算機專業。 1960 年,無線電系(四系)下設430 教研組(計算機專業)。1961 年上海交通大學劃歸國防科委領導,計算裝置專業改為解算裝置專業,主要方向為機電式指揮儀,1963 年專業改稱指揮儀設計與制造。1964 年建立501 實驗室,承擔了441-B 機的研究和仿制任務、潛艇魚雷射擊指揮儀研制等。 解算裝置是控制火炮射擊的重要裝備 “解算裝置”是火炮指揮儀的核心部分,“二戰”后仍是武器研發重點,也是中國國防工業高等院校的一個重點專業。中國的高等院校創辦計算機專業時,哈工大和上海交大先后有一個不同的走向。1956 年2 月,哈工大創辦計算機專業時,吳忠明等力排眾議,不去參照蘇聯鮑曼工學院以指揮儀為主的機電式計算機專業,主張數字計算機與模擬計算機兼顧,以數字計算機為主,得到高鐵副校長肯定,載入了校史。但是,5年之后,上海這邊卻將專業安排為主要方向是“機電式指揮儀”,這當然是為了適應部隊和生產企業的需要,學校總是是要根據人才需求來培養的。不過,上海交大同時又做了一件和哈爾濱相關的事,就是按照國防科委的安排,統一仿制哈軍工的441-B晶體管計算機,而這三臺441-B卻又與海軍相關,是為4497部隊研制的,上馬441-B,也就突破了原定的“解算裝置”的專業方向。 無論專業設置有任何需求和理由,由于哈軍工的晶體管計算機441—B的出現,海軍所用的指揮儀,從1964年就從機電式開始向數字化轉移,這個專業方向的變化,只從單獨的學科,單一學校是難于深度解析的,只有從國內外的大范圍,從學科的發展趨向,從多個院校、研究所、工廠、使用單位同步分析,才能從產業發展的方向,看到人才培育的銜接走向。雖然,這一段歷史,早已成為往事,但從產業歷史發展的角度,還是值得深思的。 交大計算機專業自1961 年至1970 年每年都有畢業生,共400 余名。1956 年自電力系入學的陳國良就屬轉到計算機專業的學生,1961 年畢業,1973 年到中國科技大學任教,2003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1964 年夏,部分人員參加華東所的X2 計算機研制。19 65 年2 月,派出張吉鋒、蔡美琴、李玉興、金樹福、何厚存、王品常赴哈軍工學習441-B 計算機,并復制三臺提供4497 部隊和七院七所,還完成多項軍工計算機和數控項目。1965—1968 年的畢業生屬指揮儀專業,大部分分配到軍工企業,貢獻卓越。其中有:項家楨(上海航天局總工程師、副局長,風云一號衛星總設計師)、陳仁甫(華東計算所總工程師)、廖萃淇(上海計算所所長)、張棟良(上海黃浦儀器廠廠長)、盛煥燁(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 1975 年,自動控制及計算機系成立,轄電子計算機教研室,主任張吉鋒;計算機軟設備教研室,主任孫永強。1978 年電工及計算機科學系成立。 2009年11月,筆者和738廠第一臺103計算機生產組長,上海交通大學1955年電訊專業畢業生錢基廣先生(右)攝于交大。 《計算機六十年》 jsj_1952 |
|
來自: 昵稱3870638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