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在曹魏沒混出名堂,在蜀漢還算混得不錯,但王平?jīng)]有資格更沒有這個能力去改變歷史的走向。在《豹眼帶你品三國--漢中之戰(zhàn)》中,豹眼曾經(jīng)詳細談到過王平投降劉備的過程,有興趣的友友可以去看看。就題主這個問題,豹眼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漢中之戰(zhàn),王平算不得啥有名的人物,但由于他背叛曹操而投降了劉備,這事就有些名氣了。這跟現(xiàn)在的網(wǎng)紅差不多,論能力、成就不行,壞名聲不小,也就有了熱度。 因為蜀漢史料的缺失,關于王平的記載也不多。裴松之對于蜀漢人物的注解也很少,特別是王平投降劉備的細節(jié),沒有相關記載。 一方面王平職階不高,在曹魏集團沒啥作為;另一方面他的投降對曹操影響并不大,再說也不是很光彩的事,因而曹魏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史料記載。 但在曹魏陣營,臨戰(zhàn)投降的將領很少,有些影響的,除了于禁,就是這個王平。 據(jù)《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記載:
王平是益州巴西郡宕渠人,從小就寄養(yǎng)在外祖父何氏家中,因而也叫何平,后來改回王姓。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漢中張魯后撤軍,留下張郃、夏侯淵、徐晃等鎮(zhèn)守漢中,又命張郃進攻巴郡。 張郃平定了巴西、巴東二郡,繼續(xù)進攻抵達宕渠,但被張飛擊敗。 巴西郡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帶領巴夷、賨民依附曹操,王平跟隨樸胡、杜濩被張郃遷徙到了洛陽。王平得到曹操的賞識,被任命為代理校尉。 由于王平之前沒有爵位,也沒有戰(zhàn)功,被任命代理校尉也很說得過去。但之后較長的時間內(nèi),也沒有表現(xiàn)的機會,沒有得到升遷。這就是說,王平在曹魏這個階段比較郁悶,沒有混出個樣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zhàn),老將黃忠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曹操就帶著王平來到了漢中前線。王平是巴郡人,對于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風土人情都比較熟悉,如果立下戰(zhàn)功得到封賞、升遷,也是很容易的事。對王平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由于曹操戰(zhàn)事失利,王平就投降了劉備,具體的過程沒有任何記載。 這個情況,就需要看一下演義的描寫,或許能夠品出一點味道。在演義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據(jù)漢水趙云寡勝眾”中,王平首度出場:
曹操在漢水被趙云擊敗后,命徐晃為先鋒,前來決戰(zhàn)。牙門將軍王平立功心切,自告奮勇請求協(xié)助徐晃破蜀,曹操大為高興,任命為副先鋒。 徐晃不聽王平勸諫,冒然進攻被擊敗。徐晃回來后責備王平為何不去救援,而王平卻振振有詞:
其意是說,我要救你的話,我的營寨也不保,何況我曾經(jīng)勸你別去,你不聽,現(xiàn)在失敗了卻來埋怨我。 我靠,這簡直就是扯淡哦。你一個副將,你想干嘛就干嘛,還有點原則嗎? 這是演義的說法,沒有史料佐證,不好確認。 但此行為是否很熟悉哦,不錯,與馬謖失街亭時一個套路。當時王平也是不同意馬謖山上扎營,最后救了馬謖一命。雖然這也是演義的說法,但史料卻有類似的記載: 據(jù)《黃李呂馬王張傳)記載:
建興六年(228年),王平跟隨諸葛亮北伐,作為馬謖先鋒,駐守街亭。馬謖舍棄水源上山扎營,王平多次勸諫,但馬謖不聽。 魏將張郃斷絕了水源,馬謖慘遭大敗,士卒離散。唯有王平所領千余人鳴鼓自持,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攻,王平將諸營將士統(tǒng)一起來,平安帶回。 街亭之失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撤軍后,將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等誅殺,剝奪了將軍黃襲等人的兵權。王平因為表現(xiàn)突出,被諸葛亮拜為參軍,統(tǒng)領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此戰(zhàn),王平恐怕是唯一得到封賞的將軍。 這是《三國志》記載的,整體感覺跟演義所描述的一樣,仔細分析還是有區(qū)別的。唯一的區(qū)別在于,史書沒有說明王平是另外扎營,而演義所言是馬謖另外派給王平五千人馬去山下西十里扎營。 這就有意思了,馬謖是因為不聽諸葛亮節(jié)度,失掉了街亭被斬殺;而王平卻因為不服從馬謖的軍令而立功。 如果當初徐晃進攻失利,王平出兵救援的話,也或許會出現(xiàn)奇跡。但王平卻按兵不動,置身事外。 這個行為很惡劣,后果很嚴重,見死不救是要斬首的。 盡管是演義的說法,但王平背棄曹操投奔劉備的原因,除了想念故土,希望為家鄉(xiāng)出力之外,更多可能就是見死不救,懼怕曹操追究責任而投降劉備。 王平投降劉備后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這與在曹操陣營的職階差不很多,但說不得就是升遷了。 這就說明,王平的投降對于劉備、曹操并沒有帶來很大的直接軍事影響,也就更談不上影響到歷史的走向了。 街亭之戰(zhàn),王平表現(xiàn)突出,但只不過收攏馬謖的軍隊,平安帶回諸葛亮大營。即便馬謖全軍覆沒,也不會對蜀漢有多大致命的影響,也就不會影響歷史的走向。 見死不救、臨陣投降,導致的負面影響卻是巨大的。盡管王平在蜀漢陣營混得不錯,但其人格也是值得質(zhì)疑的。 同樣是不服從節(jié)度,但結局卻大不相同。但這就是現(xiàn)實,沒地方說理去。 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武功去世,蜀軍全部退還,魏延作亂,一戰(zhàn)即敗,這是王平的功勞。于是他被升任為后典軍、安漢將軍,協(xié)助車騎將軍吳壹駐守漢中,又兼任漢中太守。諸葛亮主政期間,王平跟隨諸葛亮北伐,多次立下功勞,但這僅僅是一些戰(zhàn)術方面的功績而已。 真正對蜀漢的歷史走向起到重要影響的是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王平按照諸葛亮遺囑協(xié)助斬殺魏延這個橋段。 由于魏延一向與楊儀不合,魏延自以為諸葛亮之后就應該由他負責都督大軍,而諸葛亮卻把權力交給了楊儀。因此,魏延找楊儀理論,王平率軍進攻魏延,遣散了魏延手下將士,魏延兵敗,被馬岱斬殺。 如果魏延掌管了蜀漢的大權,蜀漢的命運將會改變,是好是壞不好說,但一定會改變蜀漢的歷史走向。 至于說魏延能夠帶領蜀漢一統(tǒng)天下,幾乎是扯淡。 也就是說,不管王平在除掉魏延這件事上起到多大作用,影響的僅僅是蜀漢,但不會改變?nèi)龂母窬郑簿筒粫淖儦v史的走向。 這個橋段都非常熟悉,就不必多啰嗦了。 在蔣琬、費祎主政時期,王平在防御曹魏進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這也僅僅是王平作為蜀漢后期重要的將領所做出的成就,他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蜀漢政權的穩(wěn)固,至于說影響到歷史走向還遠遠不夠。 因此,在豹眼看來,王平背叛曹操轉(zhuǎn)投劉備,幾乎沒有帶來多大的影響。但其在蜀漢后期,是蜀漢重要的將領,對蜀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不是影響蜀漢命運的人物,更上升不到影響歷史走向的高度。 像王平這樣的歷史人物,在漢末三國時期,比比皆是,他們都影響著歷史,但絕不能改變歷史的走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