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家長們一定都聽過這句話: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學霸過暑假。于是,除了匆忙趕作業之外,家長總想著提前把下學期的語數英教材買回來,給孩子預習預習,多學一點、多趕進度,免得一開學被“學霸”們落得更遠。 但是,今天常爸想給大家提個醒,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比預習更重要的,其實是復習。貪圖超前、盲目趕進度的學習方式,并不能讓孩子真正“學得好”。 關于復習的重要性,其實我們強調過很多遍,但很多家長還是“不為所動”。常爸覺得,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在于家長對于復習的了解還不夠。所以,今天常爸就跟大家聊一聊學習最根本的要義是什么,以及如何用高效復習幫助孩子實現學習的飛躍。 01 為啥孩子上了補習班, 成績反倒下降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小舍得》里,關于歡歡和子悠的兩個學習細節: 歡歡考了倒數,在哭天搶地鬧著要上擇數競賽班之后,數學還是倒數,毫無起色; 子悠從班級前五倒退到班級19名,除了孩子抑郁、有厭學情緒之外,班主任張老師還說了這么一番話,大概意思就是:孩子課外內容學得太難太多了,基礎知識反而沒打牢。 習慣以搶跑取勝的子悠,卻在小升初的節骨眼上,敗在了復習不到位、知識掌握不牢靠上。 現實中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 孩子學得不理想,家長著急忙慌、四處報班,課外時間就是帶著孩子滿城奔波,上完這個趕下一個,那么大概率最終的結果,孩子的成績不會變好只會更差。 為什么呢?因為學習的本質并不在于誰學的多,而在于誰記住的內容多! 換句話說:學習最根本的奧義,在于復習。 復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幫助我們消化吸收的過程。如果這個環節不做,或者做得不到位,盲目地給大腦塞入過量的信息,新舊知識混作一團,大腦超載,后果就是:啥都忘了,啥也沒記住,啥也不會。 所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小舍得》里的歡歡上了擇校的競賽班依舊考倒數,因為形成了“記憶干擾”。就和吃飯一樣,孩子只能吃一碗,一碗還沒消化完,又強迫他吃了第二碗,結果消化不良,兩碗飯“都吐出來”了。 02 學了不等于會了 預習、學習、復習的比例應該是1:4:16 所以,一味圖快、趕進度的方式,并不能真的讓孩子“學得好”。 那么我們到底怎么給孩子補功課呢?東京大學腦科學教授池谷裕二在《考試腦科學》一書中就建議一定要重視復習。 書中甚至提出了“學習的本質就是復習”這樣的觀點,而這也是有腦科學原理作為解釋的。 為什么平時會的題、背過的內容,考試的時候一緊張就忘了?拿起孩子的試卷分析,為什么他們看起來會的題也能“馬虎”做錯? 那是因為,他們都不!是!真!的!會!了! 這就要從人腦的結構開始講起了。 人腦中存在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人腦的存儲量非常有限,而每天我們都會接受大量的信息,哪些是能夠記住的、哪些是應該被遺忘的? 為了靈活運用有限的大腦存儲空間,大腦會根據信息的價值將其分為“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被大腦判斷為“必要”的信息時,才會被運送到大腦皮質內長期保存。而這個信息必要性的判斷官就是——海馬體。 如何讓海馬體覺得這些公式定理、古詩單詞是必要信息呢? 方法只有一個——不斷地、重復地向大腦輸送同一個信息,這樣就會讓海馬體覺得: 哦,反復送了這么多次的信息,應該挺重要的吧,不如就列入“必要信息”好了。 所以,如果要學得扎實、即便上了考場也不會忘,方法只有一個——反復記憶,也就是多復習。 (曲線從下到上依次是:沒復習、復習一次、復習兩次的記憶效果) 當然,重視復習,不等于完全不預習。作者提出的建議是,預習、學習、復習的比例,應該是1:4:16。 所以從這點我們也能知道,學了不等于真的會了,會了不等于考場上也能寫出來,只有把知識扎扎實實的反復記憶,才能真的叫掌握了。 沒有天生的學霸,高分背后一定是反復、重復地練習。 03 4個提高學習 效率的技巧 遺忘,是大腦運行的必然規律。人人都會忘掉一些信息,好保持充沛的“腦力”處理新的信息。那么,為什么孩子們拿出同樣的時間上課,寫作業,有的孩子學得好,有的孩子沒提高呢?問題就出在學習效率上。 下面的3個方法,能夠充分利用大腦的運行規律,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1 抓住“一個月”的復習黃金期 可以按照如下計劃展開復習: 第一次復習:學習后的第二天; 第二次復習:第一次復習一周之后; 第三次復習:第二次復習2周后; 第四次復習:第三次復習一個月后。 應用這樣的復習方法,通過幾次的復習,海馬體會將信息判定為重要信息,列入大腦皮質,我們才算真正將知識“牢牢記住”了。 2 運用多感官刺激,記憶效果提升2-3倍 復習的時候,盡可能地調動自己多個感官,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傳達的信息,都會對刺激海馬體起到積極的作用。 舉一個例子:孩子在讀一篇文章的時候,不僅僅是用眼看,遇到一些優美的句子,好的詞語,還可以動手畫一畫,寫一寫,甚至是出聲朗讀一遍課文。這樣下來,學習的效果可以提升2-3倍。 3 向別人講述自己學到的知識 這其中還有個非常重要的竅門,我們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過,就是向別人講述自己學到的知識(也被稱為費曼學習法)。 向別人講述的過程,是很好地將知識記憶轉化成經驗記憶的方式,會幫助我們記得更牢。 知識記憶,是我們記住某個知識; 經驗記憶,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所留下來的記憶。 我們會很快地想起來自己吃過的某家餐廳、摔倒的經歷,這是因為這些事情我們親身經歷過,所以印象格外深刻。 而向別人講述知識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親身經歷這個知識的過程,我們會在后續更容易回想起當時向別人說了什么、怎么說的,所以也就能更輕松、更深刻地記住知識。 4 輸出比輸入重要 只是往腦子里輸入還不夠,一定也要往重視輸出。因為大腦的模式是“輸出依賴型”,它更重視輸出。 說白了,多做練習多刷題,其實也是一種輸出的方式。這一點我們之前專門寫過文章討論過。(戳文章?《認清“題海戰術”的真面目后,我建議所有孩子都試試》) 人人鄙視的題海戰術,其實對于提升記憶、加深印象有著非常好的作用。 經過實驗,哪怕只有一次學習測驗,學習效果也比不測驗好很多。 因為做題的過程也就是大腦輸出的過程,它能顯著阻斷遺忘過程,提升我們的記憶力。這個過程就像是串手鏈,記憶力像繩子,珠子像知識點,做題就像打結。 打一個結,就能阻止珠子滑走。做一次題,就相當于給記憶力打了一個結。多做幾次,就是多打了幾個結,知識點的記憶也就越牢固,這就是測驗效應(testing effect)。 說了這么多,最后我們再來總結一下: 學習并沒有捷徑,再聰明的孩子也不是過目不忘,需要一定的重復練習來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所以,對于復習,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但是學習有方法,如何復習、怎樣提高復習的效率,這是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們希望大家重點關注的。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幫助孩子在學習上“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希望每個孩子在暑假都能收獲滿滿,通過努力,給上學期的學習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 |
|
來自: 新用戶7258687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