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提籃橋JY上海人都知道,但是一般守法公民都僅僅看到它的那扇正門,其他就是窺視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提籃橋自有它的地名來歷,這就不要搬別人的內(nèi)容來掉書袋了,而提籃橋JY的來歷我在廈門路文章中提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看看:#老壽帶儂兜馬路#廈門路。
現(xiàn)在大門的牌子放到二道門去了,里面的F人應(yīng)該都轉(zhuǎn)移了。 目前大家感興趣的應(yīng)該是這座近一百二十年歷史的建筑會怎么處置?當然一旦開始改觀,那么原有的痕跡很多都會有改變,所以老壽盡可能地做一些記錄,也可以讓后面有興趣的朋友看看原來的狀態(tài)如何。 在一座城市里做城市影像記錄可以是全方位的,當然個人在做肯定需要很多的精力,同時涉及面畢竟狹窄,所以大家對我的期望值不用太高,我也盡可能地做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這幾天剛好在讀文史館公眾號中“私人史”中張強華寫的一篇文章《提籃橋十年》,這就是描寫了他曾經(jīng)在里面蹲過的經(jīng)歷,應(yīng)該是最實際的感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復(fù)制鏈接后點開看看:https://mp.weixin.qq.com/s/_1HzoK_C1Wf-esvJF4G82w |
|
來自: 徐匯老壽oykxh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