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老師把選股那個收盤價穿透莊家成本的公式:CROSS(C,莊家成本)}改成差1%到5%之間接近莊家成...A:=SUMBARS(V,CAPITAL*1); {累計換手=100%的周期} A1:=SUM(COST(10),A)/A; {在A周期里獲利10%的平均價} A2:=SUM(COST(20),A)/A; {在A周期里獲利20%的平均價} A3:=SUM(COST(30),A)/A; {在A周期里獲利30%的平均價} A4:=SUM(COST(40),A)/A; {在A周期里獲利40%的平均價} A5:=SUM(COST(50),A)/A; {在A周期里獲利50%的平均價} E:=LLV(L,250)=L; {一年中最低價的位置} E1:=BARSLAST(E); {求得一年中最低價的位置到現在的周期} 莊家成本:=(5*A1+ 4*A2+ 3*A3 +2*A4 +A5)/15; {求出莊家成本} 選股:=IF(CROSS(C,莊家成本) AND E1>=40,1,0 ); 差:=(C-莊家成本)/莊家成本*100; 選股A:BARSLASTCOUNT(RANGE(差,1,5))=1; 莊家開始拉升的選股公式?這個估計沒什么公式 ,要是有公式 莊家就不會掙錢了。 如何計算莊家成本要跟莊就得巧算莊家的持倉量和成本,這當然是廢話。怎么知道,這是個問題。以下是我最近學的一點小東西,東偷一點,西借一些,放在這地方,大家討論討論。 兵法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投資者要想在股市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跟莊,我們要跟莊,就必須摸清莊家的底細,最重要的當然是莊家的持倉量和成本。這兩樣是莊家的最高機密,是不可能泄露的,我們怎樣才能從K線圖和成交量中巧算莊家的持倉量和成本呢?據筆者認真分析和研究,認為用換手率來計算應當是準確的。 換手率的計算公式為成交量除以流通股總數乘以100%。因為我們要計算的是從莊家開始建倉到開始拉升時這段時間的總換手率,因此,以本人經驗,以周線圖的參考意義最大。 參看個股的周K線圖,周均線參數可設定為5、10、20,當周K線圖的均線系統呈多頭排列時,就可以證明該股有莊家介入。只有在莊家大量資金介入時,個股的成交量才會在低位持續放大,這是莊家建倉的特征。正因為籌碼的供不應求,使股價逐步上升,才使周K線的均線系統呈多頭排列,我們也就可初步認定找到了莊家。 無論是短線、中線還是長線莊家,其控盤程度最少都應在20%以上,只有控盤達到20%的股票才做得起來,少于20%除非大市極好,否則是做不了莊的。如果控盤在20%-40%之間,股性最活,但浮籌較多,上漲空間較小,拉升難度較高;如果控盤量在40%-60%之間,這只股票的活躍程度更好,空間更大,這個程度就達到了相對控盤;若超過60%的控盤量,則活躍程度較差,但空間巨大,這就是絕對控盤,大黑馬大多產生在這種控盤區。為什么會有這種規律呢?因為一只股票流通量的20%一般是鎖定不動的,這些是絕對的長線投資者。而剩余的80%流通籌碼中,只有其中的20%是最活躍的浮動籌碼,如果你把這20%的籌碼收集完畢,市場上就很少浮籌了,所以能夠大體控盤。而最后的60%就是相對穩定的籌碼,若莊家再吸納一半,即30%,那么莊家手中的籌碼就是50%的控盤,加上長線投資者的20%,等于莊家控制了70%的籌碼。這樣,莊家就能控制股價的運動方向。這也是大多數莊家所采用的控盤程度。若莊家控盤60%以上,外面的浮籌只有20%。莊家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股價。投資者要跟莊時,最好跟持倉量超過50%的莊。當然持倉量越大越好,因為升幅與持倉量大體呈正比的關系。 一般而言,股價在上升時莊家占的成交量為30%左右,而在下跌時為20%,而上漲時放量,下跌時縮量,我們可初步假設放量:縮量=2:1,則在一段時間內,莊家持倉量為(2×30%)-(1×20%)=60%-20%=40%,即在上升時換手率為100%,以及下跌時換手率亦為100%時,莊家的控籌程度初算結果。但這樣計算過于復雜,我們可粗略計算,在這段換手總率為200%的時間內,莊家可能持籌40%,則當換手總率為100%時可吸納的籌碼應為(40%)/(200%)×100%=20%。 我們從周KD指標低位金叉以及周成交量在低位溫和放大之時開始計算,至你所計算的那一周為止,把各周成交量加起來為周成交量總量,然后再除以流通盤再乘以100%,即為換手總率。若換手總率為100%時,主力的持倉量為20%,若換手總率為200%時,莊家的持倉量為40%,若換手總率為300%時,莊家的持倉量為60%,若換手總率為400%時,莊家的持倉量為80%。這是依據每換手100%,莊家可吸籌20%的結果推算的,依此類推。 一般而言,當換手總率達到200%時,莊家會加快吸籌,拉高建倉,因為低價籌碼已沒有了,這是短線介入的良機,而當換手總率達到300%時,莊家基本都已吸足籌碼,接下來莊家是急速拉升或強行洗盤,應從盤口去把握主力的意圖和動向,切忌盲目冒進而被動地從短線變為中線,這時,我們就要參考一下短線指標KDJ了,特別是60分鐘KDJ指標,若處于較高位置,可等待指標調低后再介入。這樣既可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又可避免短線被套。通過計算換手總率,我們就可大致判斷主力的建倉及鎖籌程度,這樣可使自己的利潤最大化、時間最短化。特別對分析那些剛上市不久的新股準確率較高。在平時的看盤中,我們可跟蹤分析那些在低位換手率超過300%的個股,然后綜合其日K線、成交量以及結合一些技術指標來把握介入的最佳時機,必有厚報。 接著,我們還要計算莊家的成本,我們將采用下列兩種方法來估算:1.若你用宏匯分析軟件則最簡單,用Shift+→兩個鍵就可估算出換手率及成本價,這是最精確的算法;2.一般而言,中線莊家建倉時間大約在40-60天,即8-12周,取其平均值為10周,則從周K線圖上,10周均價線我們可客觀認為是主力的成本區這種算法有一定的誤差,但不會偏差10%。作為一個莊家,其操盤的個股升幅最少在50%以上,多數為100%。一般而言,一個股票從一波行情的最低點到最高點的升幅若為100%,則莊家的正常利潤是40%,我們把主力的成本算出以后,然后在這價位上乘以150%,即為莊家的最低目標位,不管道路是多么曲折,股價遲早都會到達這個價位,國為莊家若非迫不得已,絕不會虧損離場,莊家資金大,進出兩難,有時,你也拋也拋不出去呢?這是莊家永遠的心痛。 這就是我們所應算出來的莊家的底細,我們看清了莊家的底牌,就可以做到在操作上有的放矢,不再懼怕莊家的軟硬兼施,看清了股價的漲跌,不過是莊家跟我們玩的心理游戲,如此這般,豈有不勝之理? 如何計算主力成本~最簡單的辦法~~找到最近三十個交易日的最低價。然后往前找成交量最大,換手率大于10,下影線最長,十字形態的K線,然后取其前一日和后一日的均價,基本和近期主力成本接近。這招很實用,不必進行專業的計算,適合入門者使用。 第二種方法: 股價的漲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該股籌碼的分布狀況以及介入資金量的大小決定的:動用的資金量越大、籌碼越集中,走勢便較為穩定,不易受大盤所左右;動用的資金量越小、籌碼分散在大多數散戶手中,股價走勢漲難跌易,難有大的作為,如何估算主力持倉數量呢?筆者的經驗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法求和平均來判斷: 1、筆者通過實戰的摸索,在判斷主力持倉量上可通過即時成交的內wp統計進行測算,公式一如下:當日主力買入量=(wp×1/2+內盤×1/10)/2,然后將若干天進行累加,筆者經驗至少換手達到100%以上才可以。所取時間一般以60-120個交易日為宜。因為一個波段莊家的建倉周期通常在55天左右。該公式需要投資者每日對目標個股不厭其煩的統計分析,經過筆者長時間實證統計,準確率極高,誤差率通常小于10%。 2、對底部周期明顯的個股,筆者的經驗是將底部周期內每天的成交量乘以底部運行時間,即可大致估算出莊家的持倉量,莊家持倉量=底部周期×主動性買入量(忽略散戶的買入量)。底部周期越長,莊家持倉量越大;主動性買入量越大,莊家吸貨越多。因此,若投資者觀察到底部長期橫盤整理的個股,通常為資金默默吸納,主力為了降低進貨成本所以高拋低吸并且不斷清洗短線客;但仍有一小部分長線資金介入。因此,這段時期主力吸到的貨,至多也只達到總成交量的1/3-1/4左右。所以忽略散戶的買入量的主動性買入量可以結算為總成交量×1/3或總成交量×1/4,公式二如下:莊家持倉量=階段總成交量×1/3或1/4,為謹慎起見可以確認較低量。 3、個股在低位出現成交活躍、換手率較高、而股價漲幅不大(設定標準為階段漲幅小于50%,最好為小于30%)的個股,通常為莊家吸貨。此間換手率越大,主力吸籌越充分,投資者可重點關注“價”暫時落后于“量”的個股。筆者的經驗是換手率以50%為基數,每經過倍數階段如2、3、4等,股價走勢就進入新的階段,也預示著莊家持倉發生變化,利用換手率計算莊家持倉的公式三:個股流通盤×(個股某段時期換手率-同期大盤換手率);計算結果除以3,此公式的實戰意義是主力資金以超越大盤換手率的買入量(即平均買入量)的數額通常為先知先覺資金的介入,一般適用于長期下跌的冷門股。因此,主力一旦對冷門股持續吸納,我們就能相對容易地測算出主力手中的持倉量。 求通達信突破平臺選股公式XG:C/REF(C,1)>1.05 AND C>MAX(MA(C,5),MA(C,60)) AND REF(HHV(H,15)/LLV(L,15)<1.15,1) AND CROSS(C,REF(HHV(H,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