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衢州新聞網-衢州日報
2016-03-07 09:48
記者 巫少飛 不久前,由胡繼根、柴福有主編,衢州市博物館編著的《衢州漢墓研究》一書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書分概況、分述、綜述、衢州漢墓全貌4章。共收錄衢州地區自1972年至2014年以來文物部門組織考古發掘的149座漢墓的相關信息,并按照時代劃分五期,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最晚可延續到東漢中晚期。此書挑選了兩漢墓葬所出土的各類隨葬物品1830件,并繪制了大部分墓葬平面圖、剖面圖及器物線圖,可謂資料翔實、數據精準、考釋有據,為研究我國兩漢時期經濟、政治、歷史、文化、喪葬習俗、墓葬形制等提供了一手資料。 ![]() 胡繼根、柴福有主編的《衢州漢墓研究》。 ![]() 出土于柯城區沙灣村的朱砂墓銘,歷500多年不褪色。 從市文物部門的登記統計來看,我市列入文保單位的古墓葬約有103處??鲁菂^有湖柘垅土墩墓、滎陽侯夫人墓等7處;衢江區有西山土墩墓群、唐孝子鄭崇義墓等32處;龍游縣有東華山墓群、寺底袁墓群等29處;江山市有肩頭弄土墩墓、大夫第戰國墓等24處;常山縣有九都墓群、樊瑩墓等7處;開化縣有黃陵墓群、余公墓等4處。 據市博物館館長柴福有分析,衢州墓葬的特點有以下:衢州古墓地多選在低矮黃土丘陵頂部較為平緩的坡地上。墓室結構形制基本是土坑和券頂磚室兩類,且土坑墓見多數,均為豎式土坑,長方形為多;券頂磚室墓其平面有長方形、凸字形、中字形、T字形等多種。葬俗可分為單葬、合葬和族葬三種形式,且以單葬為主。 東華山漢墓: 青瓷可能出于衢州 東華山漢墓是龍游境內主要漢墓之一,北與五爪垅漢墓群毗鄰,東和儀冢山漢墓群相望。墓葬分布較密集。1979年至1993年,衢州市博物館、龍游縣博物館陸續發掘、清理了百余座古墓葬,其中兩漢時期的墓葬達88座。 東華山漢墓曾出土有一定數量的高溫釉陶器物,陶瓷界亦稱秦漢原始瓷。從胎料、釉料及施釉方法看,它們與秦漢之前的原始瓷有著明顯差別。從龍游東華山漢墓出土的釉陶殘片及2004年8月龍游白羊垅出土的陶瓷標本看,其釉質已接近青釉釉質,這為東華山漢墓出土的釉陶器為當地所產的推測,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柴福有說,可大膽推測,東漢燒制成熟的青瓷很可能源于此,這是我們先人的一大創舉。 史繩祖夫婦墓: 出土7件國家一級文物 衢州最“牛”的墓應該屬于史繩祖夫婦墓。1974年的11月26日,原衢縣王家公社瓜園村農民吳天才在自家的菜園內掘土時,發現了一座南宋咸淳十年(1274)的雙穴磚室墓,墓的主人是宋代易學大家史繩祖和他的繼室楊氏。墓中出土了一批金銀器、玉器、銅器、瓷器、墓志等珍貴文物,其中金娃娃、金簪、“羅雙雙”銀鞋、玉荷葉形杯、玉蛋形瓶、玉云璧連環器、玉兔形鎮等7件為國家一級文物。要知道,整個衢州市博物館的一級文物也只有20幾件。 史繩祖夫婦墓中的一級文物玉荷葉形杯,中央電視臺曾專門介紹過。玉荷葉形杯為八角形侈口,斜直腹,近底部弧線內收,口內沿外翻銜往外沿,口沿內外飾花帶一周,內底飾魚藻紋,外腹壁分八區,每區各飾圖案化外凸蓮瓣一片,其上鏨方格,草葉紋。這是一個太極生八卦的藝術品,很可能是南宋時用于筮卦的器物。這個器物可以成為確定陰陽魚式“太極圖”出現年代的物證。 2010年底,17件我市出土珍貴文物參加了在臺灣故宮博物院舉行的“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其中史繩祖夫婦墓出土的文物精品再次引起關注。 金娃娃為唐、宋、元時期盛行的七夕送子之祥物“摩目侯羅”,整體造型逼真,神態生動,栩栩如生。 趙抃墓: 蘇東坡親撰神道碑 衢州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趙抃,其墓葬位于現衢江區蓮花鎮東山邊村桐子凹。墓葬原有規模較大,約有5000平方米,墓室為石板結構,墓道兩旁有石馬、石羊等?,F墓丘已不明顯。 據蓮花鎮東山邊村村民介紹,在解放前該墓有守墓人,每年趙氏后裔都有人來掃墓。 《容齋隨筆》里曾說:“軾于天下,未嘗銘墓,獨銘五人,皆盛德故。”當時的士大夫均知道蘇東坡“生本不為人撰行狀、墓銘、墓碑”,但蘇東坡卻為衢人趙抃寫了幾千字的《趙清獻公神道碑》,足見蘇東坡與趙抃的友誼。 蘇東坡不但寫了《趙清獻公神道碑》,還為悼念趙抃專門寫了一篇《趙清獻公像贊》。從蘇東坡贊揚趙抃的行狀中,我們知道,蘇東坡不僅因為交情而盛贊趙抃,更因為趙抃的節操“玉比其潔,冰擬其瑩”。 無論是東華山漢墓,還是儀冢山漢墓,事實上,衢州的很多墓葬都有早期盜掘的痕跡,墓內的隨葬品也部分散失了。如2010年11月,在龍游詹家鎮發現的距今1800年的六朝古墓,考古人員發現的早期盜洞達半米多寬。 又如1997年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柯城區滎陽侯夫人方氏墓。據村人介紹,早在民國時期,此墓就有人盜過。自上世紀90年代至2006年,滎陽侯夫人方氏墓先后被盜墓者挖過十多次。守護的鄭榮良甚至被盜墓者用石塊砸出血。當然,現在的滎陽侯方氏墓已得到全面的整修和防盜處理?!」拍乖崾侨檎滟F的地下遺產,保護好這些,是為保護我們的文化傳統。 ![]() 蘇軾撰《趙清獻公神道碑》拓片局部。 ![]() 龍游一座六朝古墓葬中的早期盜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