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談談如何區分“砣工”? 砣工制造的玉器,會在玉器外表留下“痕跡”,研討專家通常采用高倍放(最好四十倍)大鏡察看,有以下特征:
第三點: “線條邊緣無毛碴崩裂”,因砣工制造速度遲緩,而現代電開工具以每秒約萬轉快速打磨使產生高熱和強力震動,線條就會呈現“崩裂、毛碴”現象。不過,目前不少專業仿制師曾經制造一種可調慢速的電開工具,替代砣具制造琢玉,造出的工藝特征仿如砣工琢玉般,線條十分柔順,玉器也十分精巧,當然也一樣值得珍藏。 第四點: 砣具隨不同時期而有所改良,所制造出來的玉器砣工線條在每個時期也有所不同: 如“商西時期”的線條特征為“寬扁型”,認真研討在其線條溝底還可發現“細密的線痕”,這是其它時期所沒有的;如“漢代時期”的線條就有“游絲雕,即若隱若現’跳刀法”的線條;如“明代時期”的線條,通常可發現“出毛頭”、“寬窄不一”的現象,號稱“粗大明”。 前述“砣工”引見過,因砣工制造是采用砣具與解玉砂碾琢,或采用解玉砂碾磨玉器,其作用是碾琢線條和刨光玉器外表。于是就會留下自然的“解玉砂”痕跡。 ![]() ![]() 專家通常采用高倍放大鏡(最佳為四十倍至百倍)察看,就可發現其特征:一是解玉砂制造的線條溝底粗糙、含糊,但卻手感潤滑。二是玉器外表“打磨痕跡”存在不規則的“亂線如雜草狀的痕跡”及“長短不一的不規則雜痕”,但手感同樣是潤滑。目前呈現的仿古玉器通常會采用“砂紙”隨意打磨仿“解玉砂痕跡”。 “審定古玉”是一項十分冗雜且需綜合文化技術等含量的事情,還得認真區分研討 : “砣工痕跡”、“自然沁色”、“玉器包漿與皮殼”、“玉器穿孔痕跡”、“玉器的玉質內部玉理變化”、“時期特征的紋飾”、“時期特性的器型”、“時期采用的玉質”、“時期文化特征”、“藝術作風”也有人稱之為“神韻”。 明初 ![]() 喜上梅梢 掛件:寬3.3公分 高4.4公分 重41.1克 明末清初 青白玉。喜上梅梢掛把件。其形象是周、漢藝術中最常見的,然后就是宋代以后又出現了花鳥的形象,這完全是金石考古學興起后,好古仿古之風的結果。雖然都是鳥的形象,但不同時代的卻有著極細小的差別,經過我們的比較,這件掛件上的鳥型,仍帶有一些宋元時的特點,即而刀法又有明代的粗獷之風,故定為元末明初的作品。 清乾隆白玉籽料法羅水氶 厚4.3公分 寬6.2公分 高9.9公分 重196.8克. 清中期 ![]() 明末清初白玉龍勾 長9.2公分 寬1.68公分 重29.9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