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里的暗香 “過往,看到月季在枝頭高昂,卻不曾想到這里也有隱蔽的暗香。”確實,倚窗聽雨的文字就像鄉野的花一樣,清新,明麗,質樸,典雅,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散發著縷縷清香。 她的散文題材廣泛,構思新穎,反映生活的原生態。如她寫花,寫“事”,寫“情”,都是鄉野之花、身邊之事、民間之情。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貼近心靈,貼近情感。按照她自己的話說“是泥土和空氣的味道”。 “淡極始知花更艷”。倚窗聽雨的文字,語言凝練,清新淡雅,行文如涓涓流水,娓娓而談。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沒有“無病呻吟”的佯裝。她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長,質樸簡潔,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如“那是一盆四季梅。我第一眼看見的時候就很喜歡。清雅的花朵,粉嫩粉嫩的,五瓣花拼成一個五邊形,緊緊圍在一起,綻放在枝頭。橢圓形的葉子綠得發亮,葉瓣上紋理清晰工整,像是人工刻意打造?!薄翱蓱z我的花,被一箱子啤酒砸了,我以為它性命難保?!薄跋崎_壓在它身上的箱子,只見零星的花朵早已凋落,它就像骨折了的病人,耷拉著腦袋,痛苦地呻吟著。我鼻子一酸,把它搬回家……等著重生”。 讀著這樣的文字,如臨其景,如歷其事,如感其情。 現代散文大家郁達夫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倚窗聽雨善于從身邊不起眼的物事中,捕捉其美,寄托其情。在她的筆下,一樹柿子,一串拐棗,一株受傷的花,一杯淡淡的茶,都能蘊育出一份人間的情和愛。寓情于物,寓事于理。她在《今夜,我在茶香里尋你》中寫道:“今夜,我把一些枝枝末末的細碎片段在歲月的瓷杯里浸泡,然后伴同著心底的一池春水,沖開這壺悠悠的茶,獨自品味,清苦、甘甜、大氣、優雅、思念,一并漫來,舞動在我思維的舌尖,舞出一段別樣的文字茶宴。想,以一輪明月為信物,邀請你,可否在茶盞里共醉?”濃情淡雅,意蘊悠長。 她寫花,力求把“眼見之花”化為“心中之花”,繼而化為“筆下之花”。如“每年四月底到五月初是槐花芬芳的日子,一簇簇純白無染的槐花像極了清麗的女子,一個個嘟著小嘴,含羞待放,像是閨閣女子等待媒人和好的八字,把那份羞澀在半遮半掩中呈現出來?!庇秩缢凇端N薇,你且香著》一文中,“我喜歡絕美的東西,最好是蝕骨的,能把人魂魄勾走的那種美。薔薇就是。你看它開的時候,一副不要命的樣子,有多艷麗就多艷麗,有多奔放就多奔放,整個枝頭繁密一片。哪有花開成這樣,分明就是爭夏的懷抱,特像民國時候幾個女人爭一個男人似的”。真可謂“捻筆思花,落字生香”。 筆觸細膩,情感真摯,于樸實中見華美,淡墨中見真情。她在《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緣》中這樣寫道:“坐在臘月的窗口,拉開淺藍色的窗簾,灰白的色調一如既往的在窗外彌漫,似乎尋覓不到任何斑斕。辦公室門前,不知是誰灑下幾滴水,瞬息間變成了小薄冰。這樣的氣候,自然是干冷的找不到溫暖的源頭。而我便把心事輕落于這一紙素箋上,在文字的清香里為自己添幾許暖,增幾份色,好越過這透著入骨寒意的冬日”。她寫情,憂而不傷,嘆而不怨?!暗墓P墨,處處為你蘸滿文字的馨香,無論是一盞茶香,還是一份普雅花的執著,亦或是一縷春色的邀請,都有雨聲深處的傾訴。你在時光的彼岸輕輕駐足,便把一份懂得灑在淅淅瀝瀝的雨中……。如果說相遇是寫進流年的一份暖,那么文字皆因一個人而縷縷飄香”?!坝袝r候,也會因為你的話,而狡辯半天或者故意裝出一副不懂的傻樣。其實,心里是甜的,就如上學的時候領獎,總好像是受了批評一樣的低著頭前去?;蛟S骨子里對你還有種女孩子的羞澀,盡管已經是大人了”。蘇童說,真誠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懂欣賞才會欣賞,會欣賞才懂欣賞”。讀著倚窗聽雨的文字,就像聞到了她筆下的花香、草香、茶香和胭脂香,氤氳著幽幽的女子情懷,長長短短的句子里,有著李清照式的閑愁悠悠。給人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和文字的幽香。你若接近她,就像品一杯茶中名品,入口清淡,回味綿長,舌內生津,唇齒余香。 我們希望倚窗聽雨,更加努力,勤耕墨耘,為廣大讀者釀造出更多文字的瓊漿玉液,馨香致遠。 ——end—— 歡迎關注聽雨公眾號【暗香小記】:ycty0622 圖: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