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覺間,轉眼又是一年,我沒想到這公眾號會堅持得一年。感謝這一年以來,各位讀者的不離不棄。 當初看到同學經營了一個公眾號,我也沒多想,隨后便注冊了一個。之前,我幾乎不寫文章,QQ日志里倒有六七篇,無非就當是記錄生活、發發感悟罷了。 第一次玩公眾號,熱情可謂高漲,恨不得一天就把那幾篇文章給發完。我還記得開篇是《春秋記》,也算前言吧,到第二篇《故鄉等不了我》發完后,鄉里鄉親互相轉發,關注人數在一天內破兩百。這倒是我未預料到的。但等那幾篇存稿發完后,會怎樣呢?我沒想過這問題。 于是就逼著自己寫,沒辦法,有讀者等著看呢,那幾天可謂絞盡腦汁,吃飯時想,走路時想,夢里也會想,我到底改寫什么呢?幸好有幾位友人投來幾篇文章,也算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我自始自終都非常注重文章的質量,也許是我執拗,我得對得起關注我的讀者,如果只是隨手一發,我倒清閑,但那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和對讀者的不尊重。 前期,我追求華麗辭藻,文章讀起來的確舒服,但艱澀難懂,由于關注之人學歷、閱歷之不同,有些人喜歡,有些人看不懂就選擇了取關。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尋求改變。 有人給我提出建議,盡量選擇接地氣的文風,這樣就拉進了與讀者的距離,讀之頓覺親切,猶如老友對坐,侃侃而談。然縱是這樣,我也同時在尋思,究竟是保持原汁原味好呢,還是稍稍潤色一下?友人麗曾幫我改過文章,她說,生活文章也需要加工。我知道該怎么寫了。樸實無華的文字最真誠。 還有人建議我說,你可以嘗試寫寫小說,說實話,我對小說幾乎不感興趣,也不會寫,我就喜歡寫散文隨筆和雜文,偶爾寫寫自由詩。不求多,興趣最重要,專注于一種美,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我平時喜歡寫長文,但現在大多是碎片化閱讀,趕早班、上廁所,吃飯之余,快餐文化式叫好多人沒有時間讀這類文章,最多就跳讀,也就過了,除非,他被這篇文章所吸引。所以今后行文中,我會盡量縮減篇幅,一半為讀者考慮,一半為自己考慮,寫長文,的確累人,但也不會就此妥協,我還會保持自身風格,不為取悅他人,而喪初心…… 一年來,共記下原創文章110多篇,不算多,其中有十多篇出自幾位朋友之手,在此也感謝他們的支持。我大致想了一下,我記錄的文章內容大致為四種,今后我會朝著這四個方面繼續記錄下去。 一、鄉土氣息類。我是土生土長的白族劍川人,劍川之美頌之不盡;我的村莊很小,村里人勤勞樸實,我愛之不極。 二、生活之趣或游賞之樂。生病后,我的世界觀得到重塑,看人生、看世界的角度隨之改變,以前的我,是驕傲的,頭永遠昂首向前;后來,我的視線開始俯向生活,慢慢去尋回曾遺失的、錯過的、被我忽略的美好。養雞、養豬、種花的文章我寫過幾篇,停電呀、燒水呀等等,我反而放下負擔,享受當下。我喜歡深入田野,看看我們的父輩躬耕于土地,一鋤一鏟,美若黎明。我曾寫了一首詩,其中幾句這樣寫道,“在我眼里,這世界滿是欣喜之態。你丟下的,你遺失的,你放下的,我撿拾起,盡是美的延續,許久未見。” 游賞之樂的文章大多來自昆明。我至今只在三個城市留下過我的足跡:大理,我的故鄉;保山,我曾在此上班;昆明,給予我第二生命。每次去昆明復查,我總去方圓二十里內去游逛,博物館、老街、文化古跡,風景區,慢慢地我都游完附近的所有可賞之地。我總覺得昆明這座城市,特別親切,游者,在于修心。 三、追憶過去。我是個念舊的人。雖然現在身體在慢慢康復,但我仍希望能給過去一份存念,讓它們能在我們共同的聆聽中再次重生。 過去的時光,即使當時是滿面怒氣,回憶起來時似乎也有了一層歲月鍍上的金光,格外耀眼; 彼時若充滿笑意,此刻更會散發出一種濃香,因了光陰的流動而四處芬芳。 四、思考者。看問題的角度變了,不再以偏概全,生活中處處有哲理,點滴小事,你也能從中得到啟迪,不辜負所遇的一切,萬物皆有存在的道理,須寬容世界,方才活得舒心。唐代的布袋和尚曾寫了首禪詩,分享給你: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當然,我不寫雞湯文,它很補,但我不需要,我的心很小,知足常樂。 新的一年,我也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我,如有興趣,共同記錄我們的生活吧。這也算是我的誠摯邀請吧。 截至目前,《聽春秋配》關注量為445人,不求閱讀量,大伙常來坐坐,敘敘舊。 最后,再次感謝諸位讀者的不離不棄,所謂眾口難調,我不敢保證寫出的文章大伙都滿意、喜歡,但我絕對用真誠在寫,還請多多擔待哦。不應該稱你們,慢慢地我也變成了其中一位讀者,我們真好…… 聽春秋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