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如雞鴨魚肉等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攝入增多,導致結直腸癌越來越高發了。結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癌腫的增大而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癥狀。晚期則表現為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 我國開展的一項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結果顯示:1、認知水平低:得病前,超過一半(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85%的患者不了解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知識;97%未做過腸鏡篩查,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腸鏡篩查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腸鏡篩查。2、一檢查就是中晚期:85.8%的被調查患者首次就診原因是發現便血、嚴重腹瀉或腹痛等疑似癥狀、7.3%患者是在診治其他疾病時發現異常,僅6.9%是體檢時發現疑似癥狀。這也導致首次確診時,83%的結直腸癌患者都處于中晚期。3、首次確診近一半患者存在轉移:首次確診時,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與歐美一些國家相比,我國結直腸患者確診時為中晚期的比例更高,且發生轉移的患者較多,給治療和預后帶來了很大挑戰。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SEER數據庫根據三個不同的特征對癌癥進行分期:局部、區域和遠處。基于 2010 年至 2016 年間被診斷患有結腸癌的人數,5年生存率如下:當癌癥還沒有擴散到結腸或直腸以外(局部性)時,五年生存率為91%;當癌細胞已擴散到結腸或直腸以外的附近的器官或淋巴結(區域性)時,五年生存率為72%;當癌癥已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遠處)時,五年生存率為14%。溫馨提示:生存率是基于歷史數據的,并未考慮到治療方案的改善;相對五年生存率的統計數據不包括其他可能轉移到結腸的癌癥。結直腸癌主要的轉移途徑主要包括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和種植性轉移。肝臟是結直腸癌患者最容易出現轉移的器官。約有半數的結直腸癌患者在病程中發生肝轉移,其中30%左右為原發灶根治性切除后發現的"異時性肝轉移”,另有約25%在初次診斷大腸癌時發現了肝轉移,則稱"同時性肝轉移"。若同時性肝轉移的轉移病灶僅限于單側病灶、數量≤3個、最大直徑≤5cm、切緣>1cm和癌胚抗原(CEA)<100 ng/ml,可同時行肝轉移瘤切除手術。效果尚可,術后3年生存率為41%~79%,5年生存率為31%~39%。若肝轉移病灶過大、過多不能手術者,推薦行全身化療、介入栓塞化療、射頻消融等治療手段。但患者生存較差,5年生存率僅為6%。 結直腸癌的預后與“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密切相關,早期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甚至在極早期幾乎可100%治愈,而晚期的5年生存率不足15%。腸鏡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不僅可以發現息肉等癌前疾病,還能在腸鏡下治療癌前病變和早癌。如果不愿做或者不能做腸鏡檢查,可以先行糞便實驗,再進行下一步檢查。 全球大多數指南建議,年過50歲開始篩查。實際上,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年輕化日益嚴重,因此臨床專家大都建議,普通人群應該在40歲以前開始篩查。而高危人群要立即進行篩查;無癥狀的高危人群,在30-40歲進行篩查;對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遺傳性疾病,則需要從兒童開始篩查。①有消化道癥狀,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不明原因貧血/體重下降;③曾有大腸癌癌前疾病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我國指南建議是篩查的目標人群應該是40-75歲之間。平均風險人群應在40歲開始行結直腸癌篩查,76~85歲之間需個體化篩查,85歲以上不建議篩查。②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一級親屬指的是:一個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④同時具有以下兩項及兩項以上者;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粘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以慢性闌尾炎史。對高危對象作腸鏡檢查,陽性者根據治療原則處理,陰性者每年復查1次大便潛血試驗;如篩檢出腫瘤,可選擇內鏡下或外科手術切除,并進行綜合治療。肥胖是包括腸道在內的許多組織中公認的癌癥風險因素。一項發表在BMC Medicine研究表明,男性較高的體重指數(BMI )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密切相關(HR=1.23),BMI每增加4.2 kg/m2,結直腸癌風險升高23%。在女性中,BMI每增加5.2 kg/m2,結直腸癌風險升高9%;腰臀比(WHR)每增加0.07,風險升高5%。紅肉及其制品在結直腸癌發病中的作用已被確認。每增加100g/d的紅肉攝入將增加29%的結直腸癌發生風險,而每增加50g/d的肉制品攝入將增加21%的患病率,其中男性的相關性尤其顯著。因此,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WCRF)—美國癌癥研究院(AICR)建議每周紅肉的食用量不應超過500g,同時避免食用腌制及熏制的肉類。除了加工肉,長期喝含糖飲料也會增加結直腸癌的風險。今年五月份,發表在著名腸道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青春期長期喝含糖飲料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32%。一些觀察性研究表明,過量飲酒將明顯提高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且在男性中相關性更強。 牛奶攝入與結直腸癌發生率有非線性的負相關,并且在攝入量最高組,其保護作用最為明顯。低鈣攝入者及結直腸癌高危人群,應通過食用飽和脂肪酸含量低的奶制品,如低脂牛奶、奶酪或酸奶,以增加鈣攝入。每天食用10g膳食纖維將降低10%的結直腸癌發生率。歐洲一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膳食纖維的攝入與結直腸癌的發病呈負相關,且與膳食纖維的來源無關。較多的前瞻性臨床試驗發現高纖維食物有預防作用。患者膳食纖維攝入減少,其糞便內各種短鏈脂肪酸(包括丁酸鹽)含量下降。經對膳食纖維的預防作用進行Meta分析,也證實了其臨床預防價值。有研究表明,在有遺傳傾向的高危人群中,成年早期(平均45歲)服用阿司匹林可將結直腸癌風險減半,而且這種預防效果可維持長達10-20年!【重要提示】本公號【家屬說】文章信息僅供參考,具體治療謹遵醫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