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孩子社交,是這樣的…… 其實可能是這樣的…… 當媽之前,以及當媽的前三年,軟軟糯糯的小孩以及她的朋友,就好像一個個小天使。小寶寶會有什么心思呢,人畜無害,和朋友之間最大的社交矛盾,就是搶個玩具而已。 直到孩子入托、入園,只身扎入集體中,我才發現孩子的社交、他們面對的壓力、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也復雜得多。 一開始,只是妞妞想要和某個孩子牽手,而對方不樂意;或者酒酒想要跟好朋友踢球,而對方想搭積木;又或者妞妞拒絕別人說“不!你不是我的朋友”。 喜歡和不情愿都是直接而果斷。 到后來,孩子們開始有了“友誼圈”,有孩子跟妞妞的好朋友說:“你不許跟Ally (妞妞)玩!不然我們也不跟你玩了。”想要測試自己的“領導力”。 甚至有孩子趁老師不注意,跟大家宣布:不要讓同組的一個姑娘用本應該大家共享的畫筆。叫她自己再去找老師要。 之前在網上點擊量頗高的一個關于幼兒園孩子選同桌的小視頻,就隱藏了很多不同孩子的社交特點: 視頻的最開始,是一列小男孩和一列小女孩,女孩子有主動選擇權,從男孩隊列中選同桌,也可能是游戲伙伴。 穿牛仔衣的第一位小女孩,第一選擇是第一位黃格子男孩,女孩伸出手后,男孩拒絕了,縮回了手。女孩也沒有過多停留,直接牽走了排在第二位的藍衣服小男孩,手拉著手走了。 穿粉色裙的第二位小女孩,徑直走向了后面的紅衣服小男孩,直接拽走,期間黃格子男孩也有縮手動作,怕自己被選走。 第三位穿牛仔衣的小女孩,在想拽第二個男孩子被拒絕數次后,后面藍褲子男孩拽了拽這個小女孩袖子,意思是:牽我吧。小女孩就抓著這位小男孩走了。 紅衣服小女孩被拒絕了三次以上,最后牽走了白色“西瓜頭”小男孩。 來看看黃格子小男孩,他從頭到尾都在堅定得拒絕,拒絕了四個小女孩的牽手。之后等來了后排的白色夾克衫女孩,眼睛一直看著她,等到她時,終于主動牽手走了。 最后一個被牽走的小男孩,后半段一直在玩自己的衣服,將自己藏在了衣服下面,看到他被牽走后,自動代入老母親角色的我也松了一口氣…… 完整視頻(背景音樂配得有點怪異,大家可以靜音??觀看): 時長 03:01 每個人都選到了自己的同桌/玩伴,從孩子們選伙伴的過程,似乎也可以看到他們每個人的性格和小心思。 執著、猶豫、內向、活潑…… 有一直等著自己心儀的女孩,堅定拒絕別的女孩邀請的男孩;有被拒絕了后,依然蹦蹦跳跳去牽下個男孩的女孩;有因為自己一直不被選,偷偷“藏”起來的男孩;也有被屢次拒絕后,不放棄繼續爭取,或被別的男孩邀請的女孩…… 而這個視頻引起的熱議,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 一種是覺得老師搞事情,老師安排好這些不就好了,何必讓孩子去選,會傷到一些孩子的心;一種是覺得,成長的過程就是會被拒絕、被選擇,孩子應該早一點接觸這些。 而當了媽媽的我們,是否發現,孩子們從踏入社會的第一步起,就已經在被選擇被拒絕了?他們日常經歷的面對的,不就已經是這樣的過程了嗎? 孩子的社交壓力,不比大人小啊! 交友被拒,被拒,再被拒 妞妞大概是在四歲后,才開始獨立地鍛煉自己的社交技能的。此前大都是由大人“牽線搭橋”。 她在四歲生日后,我們從Perth搬到墨爾本,妞妞需要交新的朋友。頭半年,對孩子的沖擊相當大,她經常會哭著說想她的老家,想她的朋友。 當她鼓起勇氣,主動向朋友伸出橄欖枝的時候,遭遇過很多“拒絕”。很多次,我都看到妞妞一個勁追著別人,簡直可以說是死纏爛打,強迫別的小朋友跟她玩。她越是主動,別的小朋友就越躲著她,甚至推開她:你走開!我不要和你玩! 都看得我很受傷。我試圖阻止妞妞:如果Emily不愿意玩這個游戲,就不要強迫她。你自己玩好不好? 妞妞說:可是我就想要和Emily玩!說著說著就哭了。更讓我手足無措,覺得是自己將她惹哭了。 還有一次,我處理得也不好。 當時我們在三亞度假,妞妞在沙灘上看見幾個孩子在那里玩,很想加入。首先兩個男孩把她拒絕了,隨后男孩跑開了。剩下一個同齡的小朋友,妞妞很想和她一起玩沙。就去靠近她,妞妞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 小女孩說,我不想和你玩。簡單又直接。 妞妞就蹲在她一旁玩,小姑娘就不停挪開,一邊說:我不要和你一起玩。你走開!! 妞妞其實沒有表現出受傷,她還是想要靠近,但是不敢靠太近。大概是在找機會,尋找更好的切入點。 我卻在一旁看得生氣了,我帶著火氣對妞妞說,“那就不要和她玩嘛!到這邊來,媽媽陪你玩!” 妞妞一下子就哭了,“可是我就想要和她玩。” 我突然覺得,是我點破她被拒絕的現實,真正傷害到她。 后來發生的事,更加證實了我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交友策略,大人千萬不要粗暴干預,讓他們用我們的方式去交朋友。 妞妞并沒有放棄努力,她仍然在不斷嘗試伸出橄欖枝,只是一點點往那個小女孩的方向挪動,就在她一旁玩。大概過了5分鐘,小姑娘逐漸放下了戒心,開始跟妞妞搭話,兩人就玩了起來。妞妞順利找到了自己“看對眼”的玩伴!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突然明白,原來我試圖安慰、勸解妞妞的行為,是為她建立新的友誼幫倒忙。孩子有她自己的方式,大多數時候,即使被拒絕,她也能自己處理好,根本不用大人摻合。 不同孩子社交特點 內向、敏感的孩子,經常會對社交感到焦慮,他們特別容易察覺到別人的情緒,沒有安全感,從而影響到自己的行為。 父母在帶孩子進入一個新環境、新人群時,可以拉長他們的適應時間。比方說進入一個游樂場或孩子群,他們一開始選擇自己玩,不融入,不要催促或干脆拉走,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外向,適應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和陌生孩子迅速打成一片,一般在陌生環境里也沒有危機感,比方說孩子看到陌生的哥哥姐姐,也會直接打招呼,好奇心十足。 這類孩子看似社交無障礙,但也會遇到更多的拒絕,容易發生討好型行為,為了融入他人而改變自己,被拒絕后也許比內向的孩子受傷更大。父母可以多交流孩子對朋友及環境的真實想法。 情緒起伏大,獨立有主見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團隊里的Leader。他們喜歡掌控一切,包括玩耍模式,不太在乎外在看法。 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應該幫助他們看到周邊的社交氛圍,以換位思考,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同時,最難的還在于不能因此否定孩子的獨立主見。 不同的性格氣質,讓孩子面對人生第一個社交圈時,有了不同的社交模式,這些都是現象,而不是問題。 年齡不同,社交特點也不同。 三歲的孩子更喜歡和玩具交朋友,朋友的定義也是可以交換玩具的那一個;四歲的孩子可以幾個人一起玩,但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想法,所以被拒絕時容易哭鬧;五歲的孩子一起玩的方式越來越復雜,矛盾也越來越多,但他們開始嘗試理解對方的情緒,接納別人的建議,從而解決矛盾;六歲的孩子有穩定友誼的需求,會為之付出、遷就,讓自己的友誼有種專屬感和歸屬感。 ![]()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社交有了更明顯的特征,也有更高、更多的要求,他們變得愛討好或更強勢,都是一種成長。 我自己不是很喜歡那些“如何培養孩子的領袖氣質”、“不交孩子社交,后患無求”之類的標題,簡直就是制造焦慮。 總是愛當Leader的小男孩,在同齡人的圈子里顯得比較早熟,也的確有想法有辦法,讓一群小朋友愿意圍著他團團轉。不過換一個新的圈子,他也會先做一個小跟班,融入大家。我們總是以成人視角去審視孩子,卻忽略了他們對于環境與朋友的觀察能力。 不愛交朋友的小男孩,在暑假去了沙漠參加夏令營,獨自跟著大部隊穿越了沙漠。一開始只愛玩沙地車、玩各種線路,不和人打交道;之后在團隊里開始做一些輔助性工作,幫別的孩子穿復雜的沙漠裝備、特別愛研究電線,孩子們一有什么燈打不開的問題,他都會幫忙解決;不靠語言,也在行程的最后,用自己的節奏融入了集體。 有的孩子外向膽大,可以在任何場合迅速通過語言交到朋友;有的孩子內向慢熱,喜歡先觀察、審視,他們有自己的節奏……對孩子來說,他們還在成長,在適應,沒有一種社交方式是錯誤的。 當孩子感到自我懷疑…… 被反復拒絕,可能會讓天性敏感的孩子產生自我:“是不是沒人想和我一起玩?是不是我交不到好朋友?” 父母需要給孩子一定信任,可以提出一些可選方案,讓孩子自己解決。比如,你是想自己一個人玩,等待她的邀請,還是重新想一個可以一起玩的游戲再邀請她? 給孩子選擇方案,比粗暴地建議:那就不要和她玩!要更尊重孩子的感受。 因為只有孩子能自己思考,主動去解決問題,才能獲得自信。他們必須通過練習,掌握好一套自己的交友方式——這是我們沒有辦法直接交給孩子的。 有一天放學路上,酒酒跟我說:今天我想跟Jason踢球,可是他怎么也不跟我踢。 我:那你可以問問Jason想要玩什么游戲?如果你想跟Jason玩的話,也許你可以加入他的游戲。 酒酒還是悶悶不樂:可是我就想要踢球的嘛。 我:Jason也有他想要玩的游戲,現在不想踢球怎么辦呢?你想想你是希望和Jason一起玩呢,還是想要踢球。 酒酒想了一會兒說:那我明天問他,想要玩什么游戲好嗎? 事實上被拒絕并沒有孩子或我們想象那么糟糕。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即使小伙伴拒絕了她的邀請也沒關系,這并不是因為她不夠好。也許對方當時更想一個人呆著,也許ta只是對那個游戲不感興趣。 剛來墨爾本時,妞妞得知她在課外班認識的一個小姑娘Tina要轉到她的幼兒園班里了,非常期待。因為她也是初來乍到,在班里還沒有固定朋友,妞妞覺得Tina來到她的班級里,也沒有別的朋友,正好可以跟她做朋友! 結果,Tina來班里的那天,卻幾乎沒有和她說一句話。妞妞放學回家后,非常失落地告訴我:Tina只和別人玩,不和她玩。而她,一心只想和Tina玩,對其他同學毫不在意。 為此,我去幼兒園和老師溝通了,看老師能不能幫幫她。后來,老師刻意留意了妞妞的情況,告訴我,妞妞總是希望Tina玩她的游戲,但是Tina想要玩別的游戲。所以Tina并不是拒絕妞妞這個人,而是對她的游戲不感興趣。 老師提議,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如何加入別人的游戲。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你是想要自己玩這個游戲呢,還是加入到她們的游戲?如果你想要和Tina玩,你可以對她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可以幫你做點什么嗎? 如果孩子遇到社交問題,我們在家里和孩子多做這些邀請、拒絕、協商的練習。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在真實的交友過程中做得更好,更加自信。 ![]() 被排擠 時常發生 其實,比起一次兩次地被拒絕,真正會讓孩子受到傷害的是被別的孩子排擠在外了。別人玩得熱火朝天,自己卻被晾在一旁、想參與卻不能參與。 當孩子被排擠,是真的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甚至長期的社恐,回避交友,用冷漠、假裝不在意來掩飾自己,保護自尊。 ![]() 而孩子之間,其實經常會因為一些大人察覺不了、或是不在意的原因,就不帶某個人玩,不跟某個人說話。他們有時候會覺得,這是游戲的一種方式。來的快,去的也快,有時候換一個場合、增減幾個孩子,又會重新組合。 大人的頻繁干涉,有時候反而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尤其在一群朋友在場的情況下,不管是排擠還是被排擠,被大人干涉都會讓情況更糟糕,這種心思放在我們大人身上,很能理解,孩子也一樣。 當一半媽媽的煩惱是“我的孩子被人排擠了”,就有另一半媽媽的煩惱變成“我的孩子排擠別人了”。 在很多大人看來,孩子的社交圈非常輕盈,可以不斷更迭,已經擁有固定朋友圈,并且不太會失去的成年人,很多時候無法理解友誼對孩子的重要性。 在孩子受到排擠的時候,比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更難做到的是不著急插手解決孩子們的問題,不輕易評價孩子的朋友。 ![]() 有些孩子可能不愿意主動說,不要強迫ta。我們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童年時類似的經歷,這樣孩子就會知道: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所以沒什么大不了。 在情感上,支持她。如果孩子特別想跟某個孩子玩,可以在周末邀請對方來家里玩,或是一起出游,一對一的交友,對于很多比較內向、敏感的孩子來說,要容易打開局面的多。 當妞妞覺得自己沒有朋友的時候,我會問問妞妞想要跟誰玩,或者問問老師,了解一下班級里誰對她相對友好。然后找老師要來對方父母的聯系方式,開始組織聚會吧! ![]() 妞妞一開始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好,她只有在小的團體或者一對一的交友中才能比較自在。周末和小朋友的單獨約會,對她來說就是非常愉快的、專屬的時間,得到了歸屬感和安全感。 但幫助亦有度,如果每一次都出手幫他們處理不被集體接納的問題,可能會讓孩子喪失“我不完美卻勇于試一試”的能力;但比起給援手,更糟糕的則是迅速給孩子的同學、朋友貼標簽——他們都是壞孩子,會讓孩子覺得不跟自己玩的就是壞孩子。 ![]() 幫助,但不過度干涉 有一位媽媽在某問答網站上,回答“孩子被排擠了怎么辦”,給予的答案是:欺負我家的小孩本質就是很壞、自私、欺軟怕硬、妒忌心重。” 這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糕。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特點。有的孩子外向膽大,可以在任何場合迅速交到朋友;有的孩子內向慢熱,喜歡先觀察、審視,他們有自己的節奏;有的孩子看上去是社交小達人,其實有很敏感的內心,一旦遭遇挫折,就會非常影響情緒……對孩子來說,他們還在成長,在適應,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學習。 不做小孩太久,我已經不清楚孩子們之間,忽然排擠、忽然和好的點在哪,也不可能幫孩子避開所有她可能遇到的風險。 我不否認在“排擠”上,會有更惡劣的情況存在,只是覺得大人在插手孩子的社交時,不急于保護,也不急于責罵,而多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在思維和情緒上幫助他們,再讓他們去面對,會有更好的效果。 如何幫助孩子融入 觀察,很多孩子不敢融入一個游戲,都是因為不了解不熟悉,我們可以陪伴他們在周圍先看別的孩子玩,而不是急著推進這一切。 怕出錯、怕被說,都是孩子不融入的原因,幫助他們了解游戲規則,讓孩子有準備的進入,容易跟上別的孩子節奏,也能更好得融入 不勉強,這也是許多家長會犯的錯。 在其他孩子明顯抗拒的情況下,理解他們。不必要求別的孩子接受自己孩子。在孩子被拒絕的時候,可以在適當的時機,選擇比較好接觸的那個孩子開始,慢慢破冰,再加入。 扮演他們的朋友,可以在家里玩過家家游戲,扮演他們口中的某個朋友,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流。 孩子對過家家的情景下,會真的覺得你是那個朋友,從而透露一些社交中的小煩惱,可以幫他們想辦法,解決一些問題。 孩子在社交上將要面對的壓力,我們也許永遠無法感同身受,有時候甚至是來自父母本身。 我們無法為他們保駕護航,清除所有障礙,需要做的是重視孩子的社交需求,不要因為他們是孩子,就輕視或否定。在情感上,支持他們;在思考中,幫助他們。當他們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社交場,可以以自信的姿態沖進去。 1 END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