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會已經落下帷幕,但關于奧運健兒們的討論一直在持續。其中,又以“亞洲飛人”、無冕之王蘇炳添尤為矚目:從“蘇炳添創造歷史”、“好想給蘇炳添一塊獎牌”、“蘇炳添理性分析自己比賽中的短板”等熱門話題的討論熱烈程度就可見一斑。今年東京奧運會,蘇炳添在田徑男子100米半決賽中以9秒83的成績刷新亞洲紀錄,以小組第一的成績進入決賽,也成為奧運會百米決賽跑道上的第一位中國運動員。在決賽中以9秒98拿到第六名,在世界田徑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這一年,他已經32歲,早已過了運動員的黃金年齡。正是這股子人定勝天的氣勢,讓蘇炳添的“飛人之路”匯聚了更多值得探尋的教育智慧。 尤其是他身后的那位傳奇教練蘭迪·亨廷頓(Randy Huntington),一系列“神操作”讓人不由感慨:成就偉大,遠不止一句萬金油式的“天賦+努力”就可以的。蘭迪·亨廷頓是中國田徑隊的外籍教練,曾帶出8位奧運選手、7位世界冠軍,其中包括男子跳遠世界紀錄保持者邁克爾·鮑威爾和前三級跳世界紀錄保持者威利·班克斯。被USATF(美國田徑協會)評為“大師級教練”,在美國,僅有5人獲此殊榮。今年,他的兩位中國弟子蘇炳添和王春雨,又先后創造了中國田徑創造了短距離跑和中距離跑的新歷史。得意門生遍布全球,還接連培養出書寫歷史的頂尖運動員,這位傳奇教練蘭迪·亨廷頓究竟做對了什么?
“他每天的訓練計劃都不多,一天最多跑三個全速” “我們以往冬訓都是練得非常苦的。那時候我覺得,哎呀這次冬訓練得不多,后來夏天跟他練,發現冬天已經算是練得多的了” “我一直就是練得多嘛,練少了自己都不踏實,比如現在放大假,蘭迪說一點兒都不許練,身心都要完全放松。” 在2018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蘇炳添提到蘭迪的訓練方法,毫不諱言其感受“輕松”。蘭迪是在2013年受邀加入中國田徑隊的。那時,他還只是跳躍組教練,但他對每個項目都很關心,總給短跑組提意見,所以后來,蘇炳添在冬訓時就跟著蘭迪。意料之外的輕松,讓蘇炳添對蘭迪教練的態度“就是尊敬、配合,但也完全沒有更多想法,那時候我對下一步沒有太多寄望,這是真實的想法。”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意味著超乎常人的刻苦和努力。這不僅是大眾對競技體育的偏見,就連蘇炳添本人在一開始也不踏實,總想著是不是應該跑一跑。2017年10月,蘇炳添結婚,沒有隨隊去美國訓練,原本的主管教練就把他交給了蘭迪,從此時起,蘭迪正式成為蘇炳添的主管教練。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蘇炳添進步神速,在各大賽中頻繁刷新記錄——2018年2月,以6秒43奪得國際田聯世界室內巡回賽男子60米冠軍,并刷新亞洲紀錄; 3月,他跑出了6秒42,再次打破男子60米亞洲紀錄; 6月,在國際田聯世界挑戰賽馬德里站,以9秒91的成績平了男子100米亞洲紀錄。 變化之顯著,令蘇炳添本人也感到驚喜。隊友韋永麗看過了他的比賽后說“哇,看你比賽,感覺像換了個人一樣!”實驗成功的關鍵,正是蘭迪執教的第一個秘笈:科學訓練取代埋頭苦練,以“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取得進步。在日常訓練過程中,蘭迪會以訓練前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調查結果為依據,確定運動員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等各項技術訓練的負荷量度,以保證運動員在避免損傷和過度訓練的前提下獲得最佳的訓練效益。在專項的素質訓練過程中,蘭迪也會通過多種科研儀器設備進行全面監控,以確保訓練負荷量度和運動技術的最佳化。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在證明,沒完沒了刷題式“雞娃”,不僅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邊際效應逐漸遞減,使孩子早早地被局限住,而且這種不科學的方法日積月累,還可能在未來爆發出更深層次的問題。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對于刷題、補習的討論再次成為焦點。補習能對學生起到多少實際效用?在不少家長看來,多學一點是一點,至少比不補要好。然而,我們既沒有看清這種邏輯下的投資產出比有多低,也同時忘了教育的本質:考滿分、進名校都不是一個孩子的終點,他有沒有能力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是。蘭迪會在評測運動員時以運動員的主觀感受為重,而對更需要關注身心健康的青少年,我們卻鮮少關切他們能否適應、喜不喜歡當下的學習方式; 蘭迪不會為了某場世界大賽而給運動員瘋狂加訓,因為一位好教練往往比任何人都更加珍視運動員的運動生涯和長期發展,但一個孩子卻常常被不停地刷題...... 直接鮮明的對照下,我們才能看清教育的困境:所謂“雞娃”,可能只是教育者在偷懶罷了。 在論文《新時代中國男子100m短跑:回顧與展望》中,蘇炳添提到,蘭迪和另一位美國教練拉納·萊德(Rana Reider, 謝震業和韋永麗的現任教練)都屬于“科研型”教練,他倆的整體思路就是:以“冠軍模型”為指導,通過高科技儀器和設備對運動員體能、技術、恢復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控。 據此發現問題,尋找差距,制訂個性化的訓練方案,進而惡補短板,全面提升運動員的競技能力。 所謂“冠軍模型”,其實跟我們平時說的找到一個目標榜樣同理,區別在于,“冠軍模型”不是另一位運動員,而是通過科技手段擬合出的一個模型,由一組全面的量化數據組成。在合作之初,蘭迪就先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結果發現:蘇炳添體能方面存在股后肌群和踝關節力量不足、發力速率偏慢等問題,技術上有起跑姿勢不合理、前7步步長偏小、扒地技術不合理、全程呼吸和速度節奏不佳的情況。事實上,這種思路在所有領域幾乎都是通用的,先觀察這個領域中那些“最優者”是如何做的,他們的關鍵方法論是什么?然后再回過頭來對照自己,找差距、找原因、找方法。然而這種方法對標在教育領域,往往又會演變成牛娃的故事進一步加劇焦慮。為什么?我們只是看到了差距,卻沒有看到原因,更遑論方法。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每個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天賦能力也是不同的。和現代教育哲學提倡的一致,蘭迪培養運動員的答案是:個性化。在發現差距和問題后,蘭迪給蘇炳添量身定制了個性化的訓練方案,讓蘇炳添配合針對性的專項需求,盡最大努力揚長補短,建立神經肌肉系統在更高競技水平時的動力定型。同時,蘭迪仍然強調避免過度訓練。他聯系運動專家給運動員做3D模型,讓運動員隨時在電腦上調出相關視頻和數據,動作的規范性與放松程度一目了然,并通過大數據算出改進挖潛的途徑。“連晚上的睡眠也有監控,教練員能夠精確及時地掌握隊員身體狀況。”教練工作本身就是一項教育工作,因而在這種角色中,蘭迪也更加關注一個運動員的綜合發展,在他看來,中國運動員太小就開始專攻某個領域不是一件好事。“由于許多學校體育教育的缺失和體育教育過早的專業化,運動員的綜合運動能力比過去少了很多。”蘭迪說,“身體對運動的綜合適應能力越強,實現某個方面的突破才越容易。我們許多運動員的運動經驗有限,所以他們的身體很難學習新東西。”但比起我們理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蘭迪其實更詮釋出了全人教育的精髓:在多個領域的學習中,訓練強化那些可遷移的關鍵技能,從而形成一個孩子的核心競爭力,在學習新東西時也能很快適應和勝任。為了實現這種“全人教育”,蘭迪同樣強調培養一位運動員時,分管不同方面的人應當形成合力,而不是“各管各的”。“我在中國聽到的最多的吐槽,就是體能教練不看運動員的訓練,這真的是一個問題。如果你不知道運動員跟運動教練在一起時做什么,你又怎么知道如何安排他們的體能訓練呢?”蘭迪說,我們必須要改善運動教練組、體能教練和運動醫學人員之間的交流。這同樣能在孩子的教育中找到映照:學校、家長甚至課外補習班各自分管孩子的幾個小時,后果只能是一個個不堪重負的、疲憊的稚嫩面孔。許多強調全人教育的學校都曾對外灘君提到,作為“全人教師”,他們必須事無巨細地了解學生,學習有什么困難?擅長什么?家庭結構是怎樣的?和父母的相處情況?喜歡玩什么游戲?只有這樣全方位地關注學生,他們才能在發現問題時“對癥下藥”,或者,在問題爆發之前如何科學引導。 除了蘇炳添,蘭迪的另一位中國弟子王春雨也在東京奧運會田徑女子800米決賽中拿到了第5名,這也是目前中國田徑中距離跑在國際賽事上的最好成績。事實上,東京奧運會開幕前10個月,蘭迪才開始“遠程指導”王春雨的訓練和比賽。但對于這10個月,王春雨滿滿的都是感激,“奧運會推遲了一年,我在這一年中遇到了他,我超級信任他。他雖然沒有在我身邊,但遠程給我出計劃,各項數據我給他反饋,我相信他一定可以把我帶到世界的水平。”賽后,王春雨發文感謝蘭迪這位偉大的教練,“我們帶著所有人的質疑來到世界水平,雖然有遺憾,但是足以證明他的偉大,我們的選擇沒有錯,他很執著,很信心滿滿,很自信,他會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從王春雨和蘇炳添的成績和反饋,都不難看出,這種精神鼓舞的意義之重大。蘭迪給運動員們的相信,甚至早于運動員們自己產生真正的自信,那時候,可能還會有人覺得他“自大”,但這其實都是蘭迪非常希望中國選手擁有的自信。2016年接受采訪時,蘭迪曾提到,“之前我教過多位世界級的運動員,在他們眼中,你可以看到那種自信和對勝利的渴望,而在中國運動員眼中,我找不到這個信念。奧運會上,一般都不是輸在身體機能的問題,而是輸在心理。”巧的是,外灘君也從前上中國際部資深英語文學老師Mark Seeley那里聽到過類似的話,“中國學生似乎總是不相信他們很好,也不相信他們可以更好。所以我總得激勵他們,嘿,相信自己,說出你的想法。”引導中國選手調整心理,一直是蘭迪工作的重點之一,他希望幫助中國選手以最好的狀態應對比賽和訓練。“體育心理學很重要,大家都用它來引導運動員面對各種壓力、傷病,如果我們想往前更進一步,變得更強大更自信,必須做出改變,找到溝通的渠道。如果中國運動員想成為世界頂尖運動員,他們必須有那種渴望,有追求這個高度的心,才能達到這種水平。”精神是支撐運動員在逆境中堅持的彈藥,而過往在訓練中揮灑的汗水,是在逆境中戰斗時手握的那挺機槍,兩者缺一不可。正是這樣由內而外的強大,讓蘇炳添和王春雨往前一步,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而這種始終不給自己設限的心理素質,也是蘭迪這位世界名教給愛徒們的最后一個錦囊。在蘇炳添的東京奧運會決賽結束后,蘭迪表示自責,他認為自己應該幫蘇炳添準備得更加充分。然后,他對媒體說,“9秒83不是蘇炳添的極限,他還能跑得更快。”另一邊,對成績不甘的王春雨也表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因為在她心底,目標是站上領獎臺。“當別人都不相信我可以做到的時候,蘭迪相信我,他一直鼓勵我。”就在比賽開始前,蘭迪還告訴王春雨,讓她自信,以她的沖刺能力可以戰勝任何對手。如果說奧運精神意味著競技體育上的更高、更快、更強,那么蘭迪的執教則讓我們看到了這群奧運健兒背后,和獎牌同樣閃耀的教育哲學——你永遠可以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1. 后浪研究所:《沒有獎牌卻勝似冠軍,32歲亞洲飛人蘇炳添的封神路》,張隆鋒、方婷 2.《新時代中國男子100m短跑:回顧與展望》,蘇炳添 3.觀察者網:《這個“多事”美國大爺,專挑中國選手“痛點”》,嚴珊珊 4.Training&Conditioning: Catching Up with Randy Huntington 5.南方人物周刊:《奧運百米決賽第六!半決賽9秒83破亞洲紀錄!蘇炳添實現預言》,徐梅 6.艾菲的理想:冠軍模型:蘇炳添逆勢突破的關鍵方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