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點:蘇州虎丘 虎丘塔是風景區的靈魂,是中國第一斜塔,也是世界上除比薩斜塔外的第二斜塔,其實它真正的名字應該是云巖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建成于宋朝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塔高47.7米,七層八面,它的出名不僅在于古老,而在于它和比薩斜塔一樣是斜的。東北偏北方向傾斜了3度59分,塔頂偏離中心2.34米,所以又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這也是江南現存時代最早的一座佛塔,因為斜而不倒,所以顯得十分珍貴,全國僅存一例。 至于塔身傾斜的原因,是由于塔基的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礎設計構造不夠完善,總之是由于設計及建造上的缺陷。甚至可能塔還沒有建成的時候,就已經向東北方向傾斜了。可是正因為這些不夠精益求精的建造,才造就了這座中國第一斜塔。斜而不倒屹立千年,好像人家的設計失誤也不是很大。 當然,幾年前由于地質的原因,虎丘塔出現了危機。其實早在1956年的時候,古建筑專家就已經采用鐵箍灌漿的辦法加固修整了。直到1981年至1986年,又對虎丘塔進行了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于是,歷經滄桑的虎丘塔依然屹立在虎丘山上。 原來的塔頂已經毀于自然災害,比如雷擊、風雨。1956年的時候重新修繕,在第三層的夾層里發現了大批的珍貴文物,可見當時的寺廟香火還是很鼎盛的,收藏很豐富。 現在的虎丘塔,早已經成為蘇州的標志性建筑。可惜如今的虎丘塔是不能攀登的,游客只能在塔外觀摩。 御碑亭在宋代的時候稱為御書閣,元朝稱為妙莊嚴閣,現在的名字是康熙年間改的,北壁有康熙的御詩,記載這座古塔的千年傳奇。 大殿是虎丘云巖禪寺現在唯一的一座佛殿,原來是宣揚禪宗的場所,不過現在以小乘教的陳列方式排列,五十三個臺階,中間有這么一個說法。傳說善才童子當年一心想要成佛,向每一位法師磕頭請教,但是拜了五十二個都沒有成功。后來文殊菩薩點化,才拜了觀音為師,這是他拜的第五十三個師父。 從現在的遺跡一一細數,可見當時的云巖寺規模很大,難怪有“山在寺中”的說法。可能整個虎丘山,大部分都被建作寺廟了吧? 玉蘭山房在虎丘山北面,原來有一株古玉蘭,相傳是宋朝的時候從福建移植過來的。解放后重建山房,補植了幾株玉蘭,春天的花期應該會很美。 書臺松影是虎丘十景之一,是尹焞讀書的地方,后人也稱和靖讀書臺。書房取名,三畏齋,一畏天命,二畏大人,三畏圣人之言。 小武當是一座三門四柱的石牌坊,前有石橋,中有牌坊,后有湖石假山。石橋名中和橋,也名小武當橋。之所以得名小武當,大約是因為景色與湖北著名的武當山很相似吧?最大的湖石高達一丈有余,假山間還有觀音洞。古洞仍在,不過里面的“海潮觀音像”已經不復存在。 云在茶香位于虎丘山西北,因為周圍遍植茶樹,所以得名。虎丘的白云茶在宋代就聲明顯赫,到了明代更成為一代名茶。這座建筑是1982年建的,有點偏離了景區的主游覽線。 同樣偏離主景區的還有西溪環翠,原來是唐朝陸龜蒙的祠堂。乾隆年間,陸氏二十四世孫陸肇域仿陸氏別墅八景而筑,原來有環翠閣、清風亭、桂子軒、斗鴨池、菊畦、竹堤等景色,可惜在咸豐年間毀于兵災,淪為了農民的菜田,后來是景區的花房。2004年重新修復,不僅重修了原有的景點,還新建了像鏡臺云夢、籬門幽竹等景點。總體說來,如果時間不那么充裕的話,略過這個景點也沒啥遺憾的。 山的最高點是致爽閣,又名虎伏閣,在虎丘塔的西南。清康熙年間,圈入行宮,咸豐年間毀于火災。現在的建筑是民國年間宣愣禪師重建的,從這里可以看到獅子山,仿佛“獅子回首望虎丘”。其實這個景點離虎丘塔和劍池并不遠,只是一不小心就走過頭了,回程的時候才看到。 虎丘向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說,所謂三絕大約是公認的,即虎丘塔、劍池、千人石。古人認為虎丘春、夏、秋、冬、風、雨、雪、晴、四時皆宜游覽,是謂九宜。說白了,就是不管刮風下雨,還是晴天麗日,無論大雪紛飛,還是夏日炎炎,都適宜游覽。至于虎丘十八景,就是云巖寺塔(虎丘塔)、劍池、千人石、陸羽井、萬景山莊、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擁翠山莊、枕頭石、真娘墓、孫武練兵場(孫武亭)、望蘇臺、海涌橋、生公講臺(點頭石)、二仙亭、別有洞天、致爽閣。掰著手指頭數了一下,好像還是漏了一個景點…… 自駕游:蘇州虎丘 8月盛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