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點:蘇州常熟辛峰巷 從虞山公園出來,繞過書院街,我們的目的地是旁邊的一間面館。所謂酒深不怕巷子深,盡管地理位置并不算好,但生意依然不差。 書院街是由原書院弄、西涇岸拓建而成的,南起環城南路,向北經小榆樹頭、草蕩、方塔街等至引線街。街北接北門大街,南接元和路。這條街是古城區南北交通的主要干道。書院弄、西涇岸都是歷史比較早的老街。明崇楨十年的探花郎趙士春就住在西涇岸,他的弟弟趙士錦同年中進士位列二甲,住在南涇堂,都是趙用賢孫。書院弄的北端,則有常熟最早的書院文學書院。 楊楊面館的面品種很多,小伙伴愛吃蝦爆蟮面、鱔絲面和蝦仁面,而我則偏愛魚片面,價格都不貴,魚片面只要10元,加了冬筍也只要18元,可謂良心價了。每一次,我們都會連面帶湯喝得只剩下碗底一層。 引線巷有個沈宅,是清朝光緒年間進士沈鵬嗣子沈秀如的宅邸。原來的建筑一共有兩進,第一進因為道路拓寬而拆除,現在還存著后樓兩樓,磚木結構。 紫金街南接引線街,北對辛峰巷,原來街東南端有明朝宣德年間監察御史章圭的宅第,也稱章家角。他的兒子章表、章格、章律都中了進士,所以又稱其三進士宅。一門三進士,也算是名播鄉里了。 紫金就是取“封金衣紫”的意思,原來北端還有一座紫金橋,不過到清代已經毀了。這里曾是晚清時期的藥王堂、民國時期常熟的藥業公所和經書公所所在地,還有楊沂孫的故居,也算是一條歷史老街。 中統局常熟縣室成立于1945年9月,是國民黨在常熟的中統特務組織,1946年搬到這里,除了主任、督導外還設有總務、組訓、情報、偵行、警衛班等,下面還設有幾個中心組,編制應該算是比較齊全的。 辛峰巷在引線街北側,因為巷西端曾經能夠看到虞山的辛峰亭而得名。現在的建筑都比較高,早已經把視線阻擋在可憐的范圍之內,自然是看不到辛峰塔了。這條巷子里有全國重點文保護單位燕園、常熟市文保單位蔣洞宅、太平天國活動遺址靈公殿戲樓、清代廳堂等,是常熟古城區內古建長保存比較完好的一條歷史老街。 清代廳堂原來是曾姓住宅,后來出售給熊姓。原來的規模應該不小,現在只存正廳一所,廳木結構完好,是晚清建筑的風格。現在房子正在修繕,看起來也是大動干戈了。 這條街是我們從虞山公園到方塔園,再從方塔園到燕園途中經過的。撇開其中的文保單位不提,這些街巷本身也是很有味道的。 一條小河蜿蜒流淌,民居就沿河而筑。雖說這河的寬度有點可憐,但畢竟有水就有了靈氣。兩岸是粉墻黛瓦,一側緊貼著河道,另一側的民居則留出了一條窄窄的街道。常熟隸屬蘇州府,因此街道的樣式與蘇州的街巷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這里的房子比蘇州要更新一些,可能后期經過了修繕。 雖然河道狹窄,但也必須有橋。辛峰巷與河東街相交處的通江橋,就是一座古橋,始建于唐朝,明清屢次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建于康熙年間的單孔平橋,東西走向,墩基用武康石,橋面則是六塊花崗條石并列,寬3.15米,高23米,長4.5米。在橋的西側,有民國修橋碑。 東勝街也有座沈宅,是清代建筑,現在還有門屋、前廳、正廳、后堂樓四進,原來的裝飾部分保留,不過現在并沒有完全開放,可能還在修繕過程中。有幾塊石碑歷經了風雨,見證了曾經的滄桑歲月。 自駕游:蘇州常熟辛峰巷 2月暮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