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貝求職致力于成為一家有強烈使命擔當和價值情懷的領軍教育集團,已幫助800+海內外商科學子斬獲滿意的offer。我們將以拳拳之心,爭做全球職業培訓教育的實踐者、領航者。關注小貝,你能得到關于泛商科和金融求職的一切! 按道理來說,努力,是使我們更接近“成功”的手段,理應減少大家的焦慮感。可為什么,越努力,反而越焦慮了呢? 這是很多人從小被灌輸的理念,也是賴以奮斗的信念。然而,每個人在生活中摸爬滾打后,都逐漸意識到,努力≠成功,付出未必有相應的回報。這種努力過后結果的不確定感,深深伴隨著每一個人,從他決定為一件事開始努力前,到努力的過程中,一直持續到這件事最終塵埃落定前的那一刻,不確定帶來的焦慮伴隨始終。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如果努力過后的結果不如意,那么你會有一種“虧了”的感覺。有一種,靠,早知道不那么用功、還不如不努力的悔恨感。而且這種感覺,會隨著你此前付出的努力越多,而愈發深刻。 拿考試這件事舉例,有兩類人不太會焦慮。一類是沒復習的學渣,一類是沒復習的天才。他們考試的結果雖然天差地別,但是確定性都極強,并且他們都沒怎么“努力”。他們并沒有為了考試而耽誤打兩把游戲、逛街、談個戀愛什么的。而真正大多數的人,是處在這兩個極端中間的我們,飽受著為了考試而“努力”卻又不知最后到底能否考出理想分數的蕓蕓大眾。 我們都太看重結果了,因為我們都想過“性價比”最高的一生,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為多努力了一分而悔恨,不為少努力了一分而遺憾。 針對這種心態,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把你做的主業變成一個你相對感興趣的活動。比如對大多數人來說,你打游戲不會焦慮,雖然也會打輸,但是你享受的是游戲本身的過程,誰也不是說只有贏了才爽,是“努力”打游戲這個動作本身就讓你很爽了。 第二種焦慮,是在一個人努力過后結果仍不如意時,對自身能力產生的質疑。畢竟,承認自己沒努力比承認自己沒天賦要好接受多了。努力,在大家心里,是一個隨時可以加上去的變量嘛。所以,很多人一次失敗后,會說,哎呀我當時沒好好準備。結果失敗的次數多了,也發現自己確實很努力了,會開始琢磨,我靠我不會就這樣了吧。那一刻,你的焦慮洶涌而來。 對于第二種焦慮, 我想套用一句名言來回答,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自己幾斤幾兩后,依然熱愛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