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間穴,是足厥陰肝經的滎穴,五行屬火。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具有清肝瀉熱,涼血安神,熄風活絡的功效,按摩行間穴對于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很有幫助。 目錄 1.行間穴名解 2.行間穴位置 3.行間穴的功效與作用 4.行間穴主治疾病 5.行間穴的按摩方法 6.按摩行間穴的好處 7.行間穴穴位配伍 【太行間穴名解】 1.行間 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 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后吸熱并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經滎穴 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后,水濕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肝經滎穴。 3.本穴屬火 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 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后,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 只有小部分水濕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屬火。
【行間穴位置】 1.標準定位 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臥的姿勢,行間穴位于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后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 3.穴位解剖 行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腓深神經終末支的內側支分布。趾蹼外足背與足底的皮膚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 針由皮膚、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長、短伸肌腱的外側,穿經腓深神經的末支,繼入第一骨間背側肌。該肌由足底外側神經的深支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踇趾近節趾骨基底部與第二跖骨頭之間。 布有來自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趾背動、靜脈。 【行間穴的功效與作用】 (1)行間穴的功效 行間穴具有清肝瀉熱,涼血安神,熄風活絡的功效。 本穴為肝經之滎穴,“滎輸治外經”,“滎主身熱”,故可主治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頭面五官病。 肝經滎穴配五行屬火,為肝木之子,“實則瀉其子”,故取本穴既可疏肝解郁、調氣和血,又可清泄肝膽、平肝熄風,治療肝病、神志病、前陰病和婦科病。 系本經之滎穴,有舒肝理氣、調經和血之功,主治月經不調,消化不良,失眠,癇疾,中風等證。 現代常用于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結膜炎、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肋間神經痛等。
(2)行間穴的作用 1.治療急性腰扭傷 取患者雙側行間,進針后予強刺激瀉法,要求患者有強烈的得氣感,1 min后,要求患者活動腰部(臥床者也要求適度轉動腰部); 動作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留針30 min,留針期間每隔5 min運針一次,每次均用瀉法。 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疼痛劇烈者,第1日可治療2次。 2.治療急性痙攣性腹痛 取任一側行間常規消毒后,用1.5寸毫針快速捻轉進針,針尖略斜向病所方向,進針深度1~1.5寸; 用平補平瀉法,給予強刺激,得氣后一般約捻轉30 s即可,必要時每隔3 min捻轉一次或加取對側行間。 留針30 min,多數能在1~10 min內完全緩解。 3.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取雙側行間、風池,行間進針20~40 mm,用捻轉提插瀉法; 風池進針20~60 mm,用捻轉瀉法。兩穴均施術1 min,留針20 min,每日治療1次。 4.治療原發性青光眼 針刺行間穴,可使不同代償功能的原發性青光眼的眼壓在短時間內下降。 5.治療手足搐搦癥 行間穴與人中、后溪配伍,針治因血鈣降低而引起的手足搐搦癥,可使血鈣增高,癥狀消失。
【行間穴主治疾病】 生殖系統疾病:睪丸炎,陰莖痛,疝氣,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 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風,精神經分裂癥,神經衰弱,腦血管后遺癥。 泌尿系統疾病:遺尿,淋疾。 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脹痛,呃逆腹脹。 運動系統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傷及慢性勞損。 呼吸系統疾病:咳嗽氣喘,齒痛喉痹。 心血管系統疾病:心絞痛,心悸,胸悶氣短。 外科疾病:疔瘡癰腫。 其他疾病:高血壓,青光眼,肋間神經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行間穴的按摩方法】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針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放散至足背。 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放散至足背部。 2.艾灸法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3.按摩法 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壓行間穴5秒鐘,壓到有酸感后,休息5秒鐘再按壓,一共20次。
【按摩行間穴的好處】 按摩行間穴對于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很有幫助,比較適合肝郁氣滯或肝火旺的人。 臉色發黃的女性經常按摩這個穴位,有助于改善皮膚狀況。 對于肝病患者來說,按摩行間穴雖然不能根治肝病,卻能疏通肝經,調暢氣血,改善肝功能,對于緩解病情具有很好的作用。 按摩的時候,用大拇指點按在行間穴的位置,輕輕按揉3分鐘左右,稍微用力,以感覺壓痛為度。 如果是懶得用手按,也可以光腳,用一只腳的拇趾去踩另一只腳的行間穴位置,這樣時不時踩一下,也能夠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 經常抽煙喝酒或者患有肝病的人可以用艾灸來刺激行間穴; 每天把點燃的艾柱掛在行間穴上方,停留10分鐘左右,每天熱灸1次。 這種方法對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行間穴穴位配伍】 行間穴配睛明、太陽,有清肝涼血,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行間穴配睛明、攢竹、瞳子髎、太陽,治目赤腫痛。 行間穴配百會、風池,率谷,有祛風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行間穴配率谷、風池、外關、足臨泣,治偏頭痛。 行間穴配氣海、地機、三陰交,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經。 行間穴配氣海、地機、太沖、合谷、三陰交,治痛經。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