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兩天,你說自己帶的書看夠了。我提議:讓爺爺奶奶講故事唄。 你跑進爺爺奶奶屋,聽故事去了。你回來說:“奶奶講的是小鴨子的媽媽是小雞。” 奶奶調好幾個鴨蛋,放在雞媽媽的窩里,讓雞媽媽坐在上面孵小鴨。過了一段時間,小鴨破殼而出,雞媽媽就領著一群小鴨子到處逛。 后來小鴨子長大了一點兒,都下水了,但是雞媽媽不會游泳,就很著急地在岸上看著小鴨們。 你很喜歡奶奶養的一群小鴨。奶奶說:“現在鴨蛋都是自己吃了,以前小鴨下的蛋都得去賣了,換點錢花,誰舍得吃鴨蛋呀!” 爺爺講的是他小時候的故事,太復雜了,你說忘了。但是之前,爺爺也偶爾講幾句自己小時候的事情。 爺爺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去世了,當時爺爺還不滿十歲,爺爺的妹妹當時還不會走路呢。沒媽的孩子像根草,爺爺和妹妹們,沒有吃的穿的,靠鄰居接濟著過日子,很是可憐。 每次你的姥姥也會叨叨些往事,比如說以前小時候很窮,窮到只能吃菜團子,就是野菜摻和些玉米面,面少野菜多,人吃多了,就會浮腫,甚至皮膚潰爛。姥姥的媽媽,也就是我的姥姥,當時手部潰爛到沒辦法用手吃飯……每次講完,姥姥總是會意味深長地說:“現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多好!哎,現在時代不同了,都不知足了……” 我們的上一代,共同點是集體的物質匱乏,精神層面的焦慮感顯得沒那么突出。我們這一代物質生活豐富了,某些方面甚至豐富到泛濫的程度,集體的焦灼感卻尤其明顯:結婚一定要有房子啊、車子啊,人家都買二套房三套房了呢,你竟然沒去做美容和按摩嗎?你家孩子就報了兩個班啊,太少了吧!…… 還有一批人離開了原籍去外地發展,每逢佳節倍思親,“故鄉成了回不去的遠方,遠方即是家鄉”! 民謠歌手趙雷《成都》的歌詞寫道: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喔…… 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你會挽著我的衣袖 我會把手揣進褲兜 走到玉林路的盡頭 坐在小酒館的門口……” 這首歌之所以那么火,應該多少給集體焦灼的人們帶來了一絲心靈的撫慰吧。 我們這一代人,即便人在故鄉,但是心依舊會浮躁非常,不斷尋找那個可以撫慰心房的“家鄉”。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爺爺奶奶的故事”永遠都不會停歇,但愿在故事中,我們的心靈能得到片刻的安寧。 END
|
|
來自: 晶晶k4ofoe7pkb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