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拉完肚子,姐姐發燒感冒了,姐姐休息了兩天,好了,妹妹又感冒了,鼻塞,周日晚上折騰了一宿,老公沒有好好休息,我更不用說了。周一一天,妹妹好像好了一些,姐姐上了一天學,也很開心,晚上我們算是好好休息了一晚,而我早上都沒有聽到鬧鐘提醒的聲音。但我睡眼朦朧中,聽到了姐姐撕心裂肺的大吼:“媽媽,鬧鐘都響了,你都沒有過來陪我!媽媽呀,你快點過來吧!”妹妹醒了,我好像很久都沒有這樣睡著過了,這次好像睡著了,渾身卻感覺無力得很,醒了一會兒盹,我盡我最大的力氣說:“稍等一下哈!”我不保證姐姐能聽得見,因睡了一個不錯的覺,我感覺很愉快。姐姐繼續喊著,爺爺不知過去和姐姐說了什么,就聽見姐姐喊叫著:“我也是個寶寶,我也需要陪伴,我也是個人,嗚嗚嗚~~媽媽,你一天都可以陪著妹妹,就這點時間陪我,你趕緊來陪我呀!嗚嗚嗚……”我抱起妹妹,走進姐姐的房間,姐姐哭得渾身打顫,我抱著姐姐,姐姐慢慢安靜下來,穿好衣服,洗漱,準備吃飯,妹妹屁顛屁顛地跟在姐姐身后,姐姐此時情緒已經被接納,姐姐變得溫柔極了,輕聲細語地對妹妹說:“妹妹,我們一起吃飯吧?”瞧著此時的場景,你很難和五分鐘前竭斯底里,聲嘶力竭哭嚎的姐姐聯系在一起,但這就是同一個孩子!我還記得昨晚臨睡,姐姐問我的問題,姐姐說:“生氣的我和發火的我,你喜歡哪個?”姐姐狐疑問:“不可能吧?那生氣的我和開心的我,你喜歡哪個?”我:“生氣的你和開心的你,不都是你嗎?只是你不同的情緒狀態而已,雖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開開心心地,但我們卻很難做到每時每刻都是開心和快樂的呀,所以,哪個你我都愛。”姐姐不死心,繼續問:“那高興的爸爸和發火的爸爸,你喜歡哪個?”我笑:“都愛,也盡力都喜歡吧,發火的時候,更可憐呢,更需要別人的關愛呢。”最近姐姐反復和我討論這個問題呢,發火的人看起來那么兇,發火的人似乎可以為所欲為一樣,發火看起來還那么痛快,發火的人真的可憐嗎?看來她真的在這里遇到了障礙吧?當姐姐不再唯我話是從的時候,開始了自己的思考的時候,是她成長的又一個新的階段呢,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當然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臨睡前和姐姐重新聊起發火這個話題,我們的討論最后歸結為解決問題和溝通方式。發火是想解決問題。火是發了,但問題沒有解決,發火使人害怕,對方也用發火來回應的話,這溝通方式很不可取,還有,我告訴姐姐我也是慢慢才學會面對自己的煩躁和別人的憤怒的!慢慢,我對姐姐的影響或者我們互相的影響,變成了分享的方式。還有,我忽然發現,我和姐姐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那就是討論,雖然和姐姐的討論還不能深入,但已經開始了,開始了,多么令人興奮!又一天臨睡洗漱,我發現大床的床鋪還沒有鋪好,喊著:“哎呀,感覺每次睡前總是那么忙亂呢!”姐姐跑過來幫忙,對我說:“因為你習慣當個可憐的人呀!”我一下子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嘆了口氣說,唉,你感覺到我的煩躁了是吧?還真是,不過,我討厭當個可憐的人!一旁的姐姐哈哈笑…… 
(扎小辮像女嬌娃了嗎?) 
(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很帥?姐姐的口頭禪……) 隨手翻閱了下前邊發的關于情緒的一些文字,我自己也在不斷成長著,被情緒困擾的時候,誰都是個寶寶……
后記: 我:曾任高中語文教師,目前全職主婦 老公:孩子的大玩伴 姐姐:七歲 妹妹:一歲九個月,姐姐的小跟班 把繁瑣的生活點滴和心路歷程盡量如實呈現,所以我們在面對任何一個生活瞬間,或者是教育孩子的瞬間,很多都是出于本能的反應,這些不足以成為教育孩子的范本,只是我們自己生活痕跡的留念。 這些瑣碎的生活對世界來說,毫無用處,而于我而言,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 我記錄著,反思著,同時也審視著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和老公一起分享,以后是姐姐,再以后的以后是妹妹,我期盼著在一個陰雨的午后,我們一起打開一篇文字,聊起曾經的趣事,彼此會心,禁不住開懷大笑…… 生活如果像電影的話,那生活也是一個個的場景組合,但與電影不同的是,生活中大多數是平淡的,甚至于是無趣的,生活中,只有百分之一是喜樂的,還有百分之一是痛苦和崩潰的,而我對生活的記錄,摘取了那生活的百分之一的部分而已,記得這不是全部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