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親。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脫不開與社會、自己、他人的關系。 我們常會感到沮喪,只因有些人際關系千絲萬縷,錯綜復雜。 諸如:親人、朋友、陌生人。 ![]() 中國傳統對人際關系的倫理態度是: 親屬之言是對親人的態度,即無條件奉獻自己的愛。 朋友之言則是有條件的愛 而蠻貊之言是對陌生人的態度,即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 當下:親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親。 對親人要親而有度,對生人要生但良善,對熟人是熟能交心。 這是現代人最好的人際關系。 ![]() 西方的家庭如一捆柴,幾把困成一束,各司其職,界限分明;而中國家庭如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波紋,以一個人為中心,一圈扣著一圈,相互聯系,含糊不清。 極目所見,我們常看到父母對子女的過分保護和干預,看到婆媳之間不冒硝煙的戰火,看到親人們黏糊的人情。 只因我們是親人,便可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而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 人與人之間有條隱形的線,我們精心維護著獨立性和空間性,使之成為自己。妄圖沖破防線,如洪流決堤。 所以親人最好的關系,是有適當距離的親密,一種親而不密的陌生感。 這距離是一種尊重,一種界限感,我們老話常說:“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便是子女端著熱湯送到父母家時,剛好不冷不燙,恰到好處。 ![]() 有了距離,別人收獲了尊重和空間,我們得到了從容與余地。 它還是一種陌生感。終其一生,我們都無法真正認識父母,是因為我們早已帶著“作為兒女”的角色認知先入為主去認識他們。 當親人變生,我們重新擁有一種陌生感時,會發現,在他們漫漫幾十年的時間里,會感知到歲月在他們身上鐫刻下的痕跡,認識到他們從少年到老年的人生軌跡。 他們堅定的眼神也曾在年輕時迷惘過,堅實的臂彎也曾有過脆弱的時刻,一頭白發里也藏著一段帥氣美麗的青春。 ![]() 親人要生,能認知彼此的人生。 幸福的家庭都一樣,而這必定有一條清晰的界限。 在這條界限內這邊,我們風雨同路,彼此包容;在界限另一邊,我們堅守內心,彼此尊重。 ![]() 當下城市間林立的鋼筋水泥,人群中匆匆的冷漠面龐。陌生與淡漠,如今成為了我們不得不接納的人際現狀。 如今人與人之間,多了幾分戾氣,少了幾分善意;冷漠彌漫其中,真誠淡然無蹤。 所以談生人要熟,有人就會疑惑,面對一個熱情的陌生人,要防備他有什么企圖。 生人要熟,是指面對陌生人的一種善意。 ![]() 我們所見到的陌生人,其實和我們無異,也在為一份工作奔波,有喜樂,也有哀傷,他們值得被尊重。 面對陌生人,微笑與善意一種教養。 有教養者的遺產,比無知者的財富更可貴。 真正有教養的人,懂得尊重每一個努力生活的陌生人。 生人如鏡,照之吾心。 若我們待之漠然,映照出來的便是我們的冷漠。若我們待之真誠,映照出來的便是我們的教養。 ![]() 名利場上,熟人易得,利益相關時,稱兄道弟,推杯換盞;利益相悖時,背后插刀,反目成仇。 君可見古往今來,熟人背叛最令人痛苦。 皆因只交友,不交心。 熟人要親,是指熟能交心。不止于熟悉,更有內心的親近。 最好的朋友在身邊,喜歡的人就住對面。 與愛的人保持一定距離,而朋友則更加親近。 ![]() 人越老,便越明白真誠之珍貴。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別人熟且親密,親能交心的朋友。沒半點虛偽,只有真誠。 人生數十載,如白駒過隙,親近或陌生,下輩子都不會相見。 愿我們能與這人間,好好相處。 ![]() |
|
來自: 快樂飛翔書館 > 《1.我的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