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娃傳遞的雞毛信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郵寄方式,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一根雞毛表示不得延誤,兩根表示快步轉送,三根表示連夜火速轉送。在抗日戰爭時期,常見的方式除了雞毛信,還有火柴信、消息樹,消息樹推倒意味著有敵情。
電影《雞毛信》,上海電影制片廠1954年攝制,石揮執導,蔡元元、蔡安安、舒適等主演。影片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 本片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國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對敵斗爭的兒童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影片。獲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勝獎、文化部1949-1955優秀影片三等獎。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根據地龍門村有趙姓父子兩人,父親(舒適)是民兵隊中隊長,12歲的兒子海娃(蔡元元)則是兒童團團長。某天,趙父讓海娃給八路軍送一封有關攻打日軍炮樓的雞毛信,海娃裝扮成放羊娃趕著一群羊攜信上路。路途中,海娃遇到敵人,急中生智把信藏在綿羊的尾巴之下,逃過一劫。海娃被迫帶路,晚上卻趁敵人熟睡取信逃跑,中間信一度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海娃也再落敵人之手。聰明勇敢的他將敵人引上了歧途,敵人發現上當時,追趕中打傷了海娃,這時,八路軍趕到。





對抗日兒童團來說,童年彌漫著戰火硝煙。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時期,在全國19個較大的抗日根據地,基本都建立了兒童團。其中,1940年,陜甘寧邊區有7萬兒童團員,蘇北解放區有18萬兒童團員,華北抗日根據地有60萬兒童團員。抗戰小英雄王二小、送雞毛信的海娃、白洋淀的小兵張嗄……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都是當時兒童團抗戰的寫照。



 石揮(1915--1957),原名石毓濤,天津人,演員、導演。1937年到上海參加劇團劇社,被譽為'話劇皇帝'。1941年進入電影界,1947年到1951年在文華影片公司,主演12部影片,導演3部影片,其中有1950年根據老舍原著自編自導自演的《我這一輩子》,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關連長》。后去上海電影制片廠,1954年執導《雞毛信》。1955年,執導黃梅戲電影《天仙配》。1957年,自編自導個人最后一部電影《霧海夜航》。同年被打成“右派”,隨后在上海失蹤。1959年,確認死亡。1979年,上海電影制片廠為石揮平反。1995年,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

拍攝《雞毛信》時石揮和副導演謝晉在一起 石揮有一個哥哥叫石毓潯,筆名楊柳青,曾擔任《關連長》和《我這一輩子》的編劇。還有一個弟弟叫石毓澍,是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 石揮有一個外甥,在話劇領域幾乎可以向石揮看齊,就是于是之,上譯廠配音演員于鼎是于是之的堂兄弟。 石揮在上影廠曾經成立五花社,他擔任社長,成員有白沉、謝晉、沈寂和徐昌霖。
石揮的表演是把角色的靈魂植入自己的身體,導演黃佐臨評價石揮的演技是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全都精通,悲劇、喜劇、鬧劇和正劇都能演好,他是我國極其稀有的表演藝術家。

石揮曾經的戀人周璇,他們倆曾經是那么的般配,被電影界稱之為天造地設的神仙眷侶,甚至還定下了婚約,只是后來由于聚少離多和風言風語,兩人漸行漸遠。 石揮曾對朋友說,他覺得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最可愛,一個是母親,另一個是孩子。石揮在拍攝影片《母親》時認識了京劇女演員童葆苓,在相處過程中產生愛情。由于石揮比童葆苓年長16歲,起初童家不接受,但在童葆苓的堅持下,兩人還是在1954年結婚。婚禮很簡單,還邀請了新娘的同事,當時還在唱戲的王曉棠。 只是短短的婚姻只延續了三年多。1957年11月,石揮突然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