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11 每周一藥 歡迎大家來到每周一藥第110期,今天圖圖將帶大家了解脾腎虛寒結腸炎,溫補澀腸兼化瘀。 患者信息 高某,男,43歲。2005年7月18日就診。 【現病史】腹痛、泄瀉6年。經結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曾服用小檗堿、諾氟沙星等藥均無效。四肢不溫,腹部隱痛,黎明腹瀉,瀉后痛減,便溏夾有黏液,伴腰膝酸軟,脈細無力,舌質淡紅,苔白膩,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脈瘀。 【辨證分析】脾主四肢,脾腎陽虛,故見腹痛、黎明腹瀉、便溏夾有黏液、腰膝酸軟、脈弱等一派虛寒之象;瀉后痛減為虛中夾滯之象;舌質淡紅、苔白膩、舌體胖大有齒痕,皆為脾虛濕阻;氣虛則瘀,故見舌脈瘀。 【診斷】脾腎陽虛,寒濕夾滯之泄瀉(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治法】溫補脾腎,澀腸消滯。 【方藥】 四神丸合理中湯加味。黃芪30g,白術15g,黨參15g,肉豆蔻15g,補骨脂12g,干姜12g,吳萸連10g,赤石脂12g,禹余糧15g,五味子15g,焦山楂20g,炙甘草10g,大棗3枚。10劑,水煎服。外用溫臍貼,可溫中健脾,理氣止痛。 【方解】 脾主運化,故以理中湯調理中焦,溫中健脾,復運化之職,為君藥。腎主二便,寄命門之火,補火生土,故以四神丸、赤石脂、禹余糧助脾運而澀腸止瀉,為臣藥。 久病多虛多瘀,易形成虛實寒熱夾雜之證,黃芪、吳萸連、焦山楂補氣活血,疏肝清胃,氣足血活,陰陽調和則生機旺而病損得復,為佐藥。炙甘草、大棗補中益氣,引諸藥入脾胃,為使藥。全方共奏健脾溫腎、澀腸消滯、止瀉之功。 二診(7月28日)腹瀉、腹痛均止,改結腸舒濃縮丸兩袋(約服兩個月),1次6克,每日兩次,囑食療食養,以固本防復。 按語 久病多虛多瘀,本案患者的慢性結腸炎屬虛實寒熱夾雜之證,首以湯藥辨證擬方,量身定做,穩定病勢;再以丸劑辨證擬方,小料制劑,方便節省,以固本防復;食療食養,必不可少,此乃中醫治療的特色優勢。 01 本證中醫診斷為?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脾腎陽虛,寒濕夾滯之泄瀉。 02 本證舌診為?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舌質淡紅、苔白膩、舌體胖大有齒痕。 03 本證治法為?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溫補脾腎,澀腸消滯。 <END> 編 輯 | 張新宇 校 對 | 孫宏珍 主 編 | 翟悉雯 總 編 | 張 偉 (參考書目:選自趙法新主編 《萬修堂醫案——辨證論治十法驗案實錄》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