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 發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 激情燃燒歲月的故事 近2000名天津醫務工作者和 8000多名家屬響應國家號召 離開熟悉的家園 南下支援祖國的邊疆 他們來到了廣西 用青春熱血書寫了一段歷史故事 歲月流逝,選擇留在廣西的40多位天津醫生,初心不改,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地散發著光和熱。他們,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廣西。 這群扎根廣西的熱血青年 為廣西奉獻了一生 他們的醫者情懷代代相傳 這個H5鏈接 看了淚目↓↓ “永遠站立的人” 在廣西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肅然出現一具新的完整人體骨骼標本,這具骨骼標本就是郭德林教授捐獻的遺體制作而成,是高級知識分子捐獻遺體在廣西的第一例。 ![]() 1969年,郭德林教授攜妻子霍秀云從天津來到桂平縣蒙圩公社衛生院工作,夫婦倆的臥室隔壁就是X光診室,長期輻射導致他們不能生育,膝下無兒無女。 ![]() 1972年 , 郭德林教授因為醫術精湛,調任廣西醫學院附屬醫院眼科教研室主任。上世紀80年代初期, 天津援桂的醫護人員陸續返回原籍。郭教授也有條件調回天津 ,但是他沒有走,和妻子一同留了下來。 醫生的天職是挽救生命,即便死亡,也無法阻止他履行使命。1994年的一天,郭教授如同往常一樣按時出門,卻不想突發腦溢血倒在了上班的路上,再也沒能醒來。享年79歲。 ![]() 郭教授生前立下了一份特別的遺囑:鑒于醫學人體骨骼標本嚴重缺乏,自己去世后,將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作為對廣西最后的貢獻。 ![]() 郭德林教授永遠留在了廣西。多年來,他就是這樣站立著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的學子,被尊稱為“永遠站立的人”。 ![]() 霍青云:原廣西桂平縣蒙圩公社衛生院醫生 郭德林的妻子 為什么沒回去,因為廣西對他太好了,特別尊重他。 他們,散發著”光“和”熱“ 顧忠會、楊興蓉夫婦在德峨山鄉,眨眼就是整整10年。1979年12月,他們夫婦倆被調到南寧,參與建設廣西職業病防治研究院。 ![]() 張華當年與丈夫沈毓書一同離開天津,來到廣西貴縣(貴港市)木子公社衛生院工作。10年后調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沈毓書骨傷醫術精湛,為許多傷患解除了痛苦。 ![]() 張華支持女兒沈榮也留在了廣西,成為一名藥劑師。 1980年,天津醫生根據國家政策陸續調回原籍,但張琛光夫婦一家選擇留在廣西。 ![]() 張 華原貴縣木子公社衛生院護士 我和我愛人扎根在廣西,我們的第二代也在廣西落戶,廣西是個好地方,有發展,有前景的,我們心甘情愿。 閻 安張琛光妻子 我們家沒有什么人后悔的,挺自愿的,我們都熱愛廣西。 醫者情懷代代傳 今天在廣西,有近60名天津醫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仍在從事醫務工作。 楊珂,中山醫科大學博士,當年援桂醫生的第三代。現在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專家。 ![]() 楊 珂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專家 我爺爺奶奶都是援桂的天津醫生,我父母也扎根于廣西,服務于廣西。 ----- ----- 光陰無情,人心有情 是他們辛勤的付出 昔日老、少、邊、山、窮地區 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衛生醫療事業也取得巨大的成就 天津醫生對廣西人民愛的奉獻 和彼此建立的深厚情誼 來源:廣西故事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