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貞觀之治是建立在隋朝強盛的基礎上的,但這個觀點其實半對半錯。錯的部分是唐初并不是建立在強盛的基礎上而是虛弱的基礎上,對的部分是貞觀之治繼承了隋朝的大部分制度。 虛弱的基礎 我先發一組數據給大家感受一下: 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全國有890萬戶;而在隋末亂世開啟之前,隋煬帝在位期間,這個數字也漲到了907萬戶;但是到了唐初唐高祖李淵在位期間這個數據變成了200多萬戶,銳減了至少四分之三,可以說亂世帶來的人口銳減程度是十分巨大的。 所以即便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也只是在200萬戶的基礎上進行提升。在他在位期間曾統計過一次,得到的數據是300多萬戶,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這些數據都說明了戰爭的殘酷,同時也表明貞觀之治還不是那種巔峰的盛世,而是社會相對穩定,積極向上的一個歷史時期。它是建立在隋末亂世人口、經濟銳減的基礎上的,并非隋朝強盛的基礎上。 隋朝的優秀制度 一般改朝換代如果前后朝代都經過一個不算短的穩定的歷史時期,會優先繼承前朝大部分制度,同時也會改革前一個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我認為隋朝給唐初乃至整個唐朝留下了以下三大有意義的制度: 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楊改革并制定的這個制度的核心在于群相制,將宰相的權力分散,并且互相制衡,可以很好地避免權臣出現。這也導致了唐太宗李世民可以放心將權力交給底下的人,君臣之間表現得非常團結。 2.府兵制。府兵制雖然不是隋朝原創的,但隋之前的北魏、西魏、北周跟隋朝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說隋朝也是完善這個兵制的貢獻者。府兵制兵農結合的特點,非常適合初唐時期對外戰爭,而且由于限制了武將的兵權,使得武將類型的權臣也很難出現,對唐初的社會穩定也貢獻很大。貞觀年間大唐對外戰爭大部分是勝仗,內部的叛亂也全部不成氣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此。 3.科舉制度。同樣科舉制度也不是隋朝首創的,因為北魏時期就有雛形了。但這個制定卻是隋文帝楊堅第一個將其制度化固定下來的,它對打破持續了將近700年的門閥世家壟斷上層政治的局面很有幫助,讓許多寒門庶族有機會獲得階層上升。可以說這項制度解決了前一個歷史時期的遺留問題,是隋朝留給唐朝最大的政治遺產,它也為貞觀年間的唐太宗李世民提供了非常多優秀的人才。 綜上所述,我認為貞觀之治是建立在隋末亂世虛弱的基礎上的,而非強盛的基礎;但是隋朝尤其是隋文帝楊堅還是給大唐留下了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科舉制度這三大寶貴遺產,也可以說是貞觀之治的基礎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