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入選全國書法展的,可以說大都是水平很高的人,因為參加全國 在十二屆全國書法展上,楷書作品入展的形式可謂是“五花八門”,大凡古代歸入到楷書中的書體,在展覽作品上幾乎都能見到,這與往屆單一或不全面相比較來說,達到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例如:鐘繇體的、二王體的、顏真卿體的、寫經體的、敦煌遺書體的,甚至就連以前根本進不了展覽臺面的柳體,也在本次展覽上亮相,讓眾多楷書書法愛好者歡欣鼓舞。說明主辦方對楷書在書法藝術中的地位作了大調整,使楷書回歸到了應有的位置之上。 柳體楷書風格的入展作品 上圖為入展十二屆全國書法展的“柳體楷書風格”作品,喜歡柳體楷書的人一看便能看出來,這幅楷書是地道的柳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說是完全把柳體楷書“照搬”上來,無論是字形、章法、筆墨等,并沒有任何“創新”之處。這幅作品不同于用顏體創作的作品,如果用顏體來創作的話,有的人可能要在筆墨、字形上面進行改進,肯定不會完完全全地“照抄”顏體,此作的字形、點畫、筆墨并沒有進行“改良”,平時怎么寫,創作時就怎么寫,這是給人的一般感受。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集歐陽詢和顏真卿為一體,成就了柳體楷書,成為很多人學習的楷模,柳體楷書以“筋骨”取勝,但是,在形成個性風格上,柳體楷書是很難“改造”的,故而有人認為是“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這就是柳公權所創立的書寫法度,在書寫時,哪怕稍用一分力,也會破壞它的“筋骨”,法度是非常嚴謹的,創作的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國展上的“瘦金體” 在這次展覽上,各種楷書風格之所以能“百花齊放”,最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書協組織的導向非常正確,并不拘泥于把楷書“導”在了“丑”、“邪”、“怪”的風格之上,而是對歷代不論是“丑的”還是“美的”,只要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經典作品,都可以作為取法學習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鐘繇和“二王”風格的美、“顏柳”的正、明清的氣等,都是人們學習取法的對象。 就這次上展的柳體楷書作品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字形的完全相似性。相對于當代書法藝術的特點來說,如果一個人照搬古人的作品,想要上展的話,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即使你功力再深厚,卻沒有個人風格,就這一點,評委肯定是不會買賬的,但這幅作品,也許是字形太正,也許是評委本人就喜歡正大氣象的柳體,上展也許是作者的運氣非常好,符合評委的品味。 二是筆法上正路。書法的筆法歷來是人們考察作品功力的要素之一,這幅作品用筆干凈利落,下筆準、快、穩,反映了作者學書數多年的經歷和對柳體楷書的理解程度,尤其是重視作品的細節處理,對點畫書寫上的把握精髓都很到位。 三是存在的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由于作者對柳體書法的深厚功力,使得這幅作品打動了評委,但也不能不說,它的根本缺點,缺乏對書法藝術性的表現力。米芾曾說:“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則奴書也。”意思是說,學習書法最終還是要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要自成一家。從這幅作品中所表現的風格來說,并不能看出他本人的風格,而是柳公權的。 不管怎么說,學習書法的人,如果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可能水平都會差不多,在書法大賽上想要勝出,一方面是靠功夫,另一方面也要看運氣了。據說,十二屆國展上的楷書評委,大都是寫唐楷的,因為他們的喜愛和推崇,唐楷上展也是自然的事情了,當然,運氣也十分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