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解讀王陽明心學思想與創新人生的連載系列,你將讀到: 1、為什么你值得一讀 2、王陽明的傳奇一生 3、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4、心學對儒學的繼承與超越 5、心學對儒釋道的融合與創新 6、王陽明與西方哲學 7、王陽明的世界影響 8、 王陽明的創新啟示 2、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在講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前,我是忐忑的,因為關于他的故事,很多人已經零零碎碎聽過不少,我要怎么講? 我要問的是一代圣人,一個開掛的創新者究竟是如何煉成的?王陽明傳奇一生的核心主線是什么?邏輯結構是什么?心路歷程是什么? 最后,我把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分為六個階段:立志、好學、悟道、建功、講學、歸去,并嘗試回答這個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 01 立志 王陽明出生在浙江余姚,一個非常顯赫的家族。有多顯赫?他的祖上是著名的瑯琊王氏,二十四孝里“臥冰求鯉”的王祥就是他的先祖,還有書圣王羲之也是他先祖的旁支之一。 王陽明的父親,世稱“龍山公”,本是一個狀元,最后官當到了南京吏部尚書,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部長吧。后來王陽明自己也當上了兵部尚書,相當于國防部部長。 王陽明出生的時候,據說他祖母夢見了祥云送子,祖父一高興,為他取名叫“王云”,還把他住的地方取名為“瑞云樓”,可以說相當高調。結果呢,王云小朋友到了5歲還不會說話。 一個云游僧人路過王家,摸了摸孩子的頭說:“好一個孩兒,可惜說破了。”祖父一聽明白了,名字取大了,天機說破了,趕緊改名“王守仁”,守仁而不失的意思。名字一改,還真神了,隨后他就開口說話了。 (話說王云這個名字的確取大了。500年后,還有一個人名字也取得很大,叫馬云,哈哈。插個曲。) 這個故事說明什么呢?有人說做人不要太高調,這是其一。 其二呢,我的理解,說明王陽明一出生就被家人寄予厚望。他家人一定沒少對他說:“孩子,你不是一般人。”這個有什么好處呢?當一個孩子被寄予厚望的時候,其實也是給了孩子一個很好的心理暗示:你不簡單,你可以的!這對于一個孩子一生的自信和未來的成功非常重要。 有一個教育心理學家有一個觀點:培養一個男孩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就是從小在他的心種下一個英雄情結。當一個男孩具備英雄情結的時候,你放心,他會自己學好。有沒有道理?僅供你參考。 當然,王陽明的確沒讓家人失望。王陽明從小立志不凡。十二歲讀私塾的時候,他問老師:“人生第一等要緊事是什么?”,這一問把老師給問住了,他說考取功名。但是王陽明卻搖了頭說:“人生第一等要緊事是做圣賢。” 這是什么?立志!立志不怕大,因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對不對? 既然已經立志做圣賢,究竟怎么才能做圣賢呢? 18歲那年,王陽明去江西上饒,拜訪了一代大儒婁諒,婁諒跟王陽明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圣人必可學而至”,這句話一下擊中了王陽明,從此讓王陽明堅定了學習的決心! 02 好學 王陽明少年好學,涉獵廣泛,先后學了五樣東西,即所謂的“陽明五溺”:學游俠、學兵法、學辭章、學仙道、學禪佛。 由于當時朝政腐敗,軍力薄弱,連皇帝明英宗都被蒙古瓦剌部俘虜。這件事在王陽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認定自己絕不能只做一個文弱書生。 于是他先是學游俠,經常練武耍劍。后來又想個人力量究竟有限,還是要去帶兵打仗,于是又去學騎射,學兵法,這為他后來帶兵打仗百戰百勝打下基礎。 學兵法的過程中,他又悟到了攻城先攻心的道理,于是沉迷于辭章之學,學李白杜甫蘇東坡。 學了一段時間之后,還是覺得能力不夠,因為這些都是凡人之技,他無論如何要掌握一點超能力才行,于是開始鉆研修仙之術。 他跟很多道士交了朋友,最夸張的是他十七歲結婚那天,竟然當了逃跑新郎,突然溜出去到了道觀里,跟一個道士一起打坐到天亮,第二天才被岳父帶回去。 修仙求道,對他來說還是不過癮,又去學佛參禪。傳說在此期間,王陽明已經修到了“先知”的神通。 有一天他對自己的仆人說誰誰誰要來看我,你們去接一下。要知道那是在明朝,沒手機也沒微信,他怎么就知道有人要來拜訪自己?一個字:神通!總之,身邊的人都以為他得道了。 但是,他修仙又參禪,卻有一個心結始終解不開:就是一邊打坐修煉,一邊卻想起自己的父親和祖母,這個可不是佛道所能解釋的問題。因為不管是道還是佛,都是出離人世拒絕倫常。他思來想去突然醒悟:“如果我連自己父母親人都不思念的話,我還是個人嗎?” 注意了,這一點正是佛道和儒家的根本區別。“儒”是什么?我們拆一下字:人需為儒。儒以人性之需為根基。愛自己的父母兄弟是人之天性,人之常情。儒家所求既不是成為“仙”,也不是成為“佛”,而是成為一個“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句話,儒家相信“人間值得”。 至此,王陽明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他成不了“仙”,也成不了“佛”,因為他心中有掛牽,只能做個“人”,做一個“圣人”。 經過了這么多波折,最后回歸了儒家,所謂“五溺”看起來都是“彎路”,是不是毫無意義呢?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人生沒有什么彎路,每一步都算數。”因為這“五溺”時期為他之后的悟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什么王陽明能夠實現文武雙全,三教合一,完成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在知識、事業、精神三個方面實現全面創新,成為儒家最后的圣人。因為他從小好學,涉獵廣泛,積累了多元跨界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所謂“厚積薄發”,有了好學的厚積,才有悟道的薄發。 03 悟道 有人說:人世間所有的挫折都是悟道的燃料。這一點在王陽明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來臨之前,歷經三次重大挫折,而每一次挫折都是他悟道的過程。 第一次挫折:格竹失敗 在陽明心學誕生之前,儒家的顯學是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理學教義特別推崇《大學》中的“格物致知”。程頤說“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而要發現“理”必須通過“格物”的方式。 怎么個格法?核心就是觀察,通過觀察來思考、推究萬物當中所蘊藏的“理”。 王陽明在21歲就讀到了程頤的格物之說,相當興奮,二話不說,就約上一個姓錢的好友去格物,他們選擇的對象就是父親官府中的竹子。 他們一連格了三天,這個姓錢的朋友累夠嗆,病倒了,他說這個我吃不消,格不了,不好意思,我先撤了。最后留下了王陽明一個人又格了四天,到了第七天,王陽明也病倒了,但這個理卻沒有格明白。 不過,這個竹子的理雖然沒格明白,但他卻悟出了另外的理。他在想所謂的“格物”就是從外物中去觀察“理”。那這個“理”到底是在外物之上,還是在我的內心當中? 比如通過觀察竹子,發現竹子中空而身直,因此悟出了做人要謙虛而正直的“理”。這個“理”究竟在竹子這個外物之上,還是本來就在我的內心當中? 這么一琢磨,王陽明突然醒悟,這個“理”其實本來就在我的心中啊,只不過通過觀察竹子的過程顯現出來了。由此可見,“理”不在心外而在心中。要想獲得“理”,與其求之于外,不如求之于內,所謂“自性具足,不假外求”。 說到這里,熟悉西方哲學的朋友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笛卡爾的“天賦觀念”和康德的“先驗哲學”,這個我們后面再仔細探討。 這是王陽明在第一次重大挫折中悟出的第一個道理:不外求。 第二大挫折:科舉落榜 王陽明在21歲時,參加鄉試,考中舉人,但22歲參加會試失敗。因為他少有才名,加上他爸中過狀元,也是京城高官,很多人都來安慰打趣他說:“汝今科不第,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也豪不推辭,拿筆一揮而就。大家表示服氣。但這幫官場老手心里卻暗自嘀咕,你小子還沒中狀元就這么翹尾巴,真中了狀元那不是鼻孔朝天了? 三年之后,王陽明25歲再一次參加會試,不但沒中狀元了,他還落榜了,這下臉丟大人了吧?有人問:“你落第了不覺得羞恥么?”沒想到王陽明說了一句 “世皆以不第為恥,我以不第動心為恥。”好家伙,這就是圣人氣象,有沒有?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不動心! 又一個三年過去,到了28歲,王陽明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了仕途。 這是王陽明在第二次重大挫折中悟出的第二個道理:不動心。 第三大挫折:被貶龍場 34歲的時候,王陽明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當時,明朝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昏庸無道,大太監劉瑾專權亂政。王陽明也因為直言上奏激怒劉瑾,被打了四十大板之后,貶到貴州龍場當驛丞。 終于,王陽到了他該去且屬于他的貴州龍場。龍場自古以來就是蠻夷之地,自明代開始才設置有行政區劃。這個地方除了當地的土著,就是被朝廷流放的罪犯。王陽明就和這些土著和罪犯生活在一起。 這些人都不是什么善茬,剛開始大家都想把他殺了。但是后來不知為何都被王陽明給感化了,王陽明甚至還開始教他們學文化。 這是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中國古人認為圣人呢,不管走到哪,周圍的人就會跟著變好,堯舜禹是如此,孔子是如此,王陽明同樣也不例外。 王陽明在龍場的日子雖然艱苦,但是因為跟周圍的人相處融洽,日子倒也過得平靜。只是在王陽明的心里,還有一個痛苦一直無法解脫,那就是大太監劉瑾一直在追殺他,而他還是沒有擺脫對于死亡的恐懼。 他就想一個問題:自己已經擺脫了榮辱的束縛,為什么還是無法擺脫生死的牽絆?自己跟圣人始終還有很大的距離。于是,他在屋后弄了一個石墩,每天在石墩上打坐參悟。 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就手舞足蹈跳起來了,突然想通了這個問題。問自己“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圣人如果面對這樣處境會怎么辦么?無非就是不被外界的環境干擾,按照自己的本心去行動而已。 圣人也好,凡人之后,每個人所依憑的無非就是這一顆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人和凡人的心本無不同,每個人都有一顆足以成為圣人的本心。 有的人之所以看不見自己的本心,只不過是因為本心被私欲所遮蔽而無法顯現。而當一個人通過修行逐漸去除了這些私欲,就能發現自己的本心,這顆本心就是我們的“良知”。 這就是王陽明的龍場悟道,悟到的正是每個人心中的良知。 龍場悟道之后,王陽明開始收徒上課,四方的人聽說此地出了一個大儒紛紛涌來,連貴州巡撫王懷來也特地跑來見王陽明。劉瑾被殺后,他被召回京師,一邊做官,一邊講學,學生基本上都是官員,甚至很多學生的官職比他還大,照樣尊他為師。 04 建功 王陽明在地方治理上頗有建樹,但是真正讓他成就不世之功的還是在剿匪平叛上。他先后平定了南贛、兩廣盜亂以及朱宸濠的寧王之亂。 尤其是其中的寧王之亂,王陽明僅僅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一場足以傾覆大明社稷的叛亂,生生將帝國血脈延長了一百多年,他也因此被世人譽為“大明軍神”。 王陽明帶兵百戰百勝,幾無敗績,其中究竟有何奧秘?和他的心學又有什么關系? 我們總結一下他的兵法要點,以及其中蘊含了怎樣的心學智慧。 第一是戰斗檄文 王陽明特別善于宣傳,這也得益于他在“五溺”時期積累的辭章功夫。他到任何一個地打仗之前,一定先寫一篇入情入理的檄文,這個文章發這個賊窩里去,就有匪徒說這王陽明是好人,咱聽他的不當土匪了,然后就跑了一大片,他知道大量所謂的匪徒其實大部分都是被脅迫的良民。因此,他知道這些匪徒內心有良知,而他可以用文章的方式喚醒匪徒的良知。 第二是情報先機 王陽明特別重視情報工作,既給匪徒那邊安插情報人員,抓住匪徒過來審訊,然后把他們作為情報人員管理,實施反間計。他發明了著名的十家牌法,就是每家每戶的門上都要把你們家住得哪些人,全部都寫下來,隨時準備人們推門進去看,只要有人發現跟這家牌上不一樣的人就要舉報。舉報就有功不舉報就有罪。 第三是軍紀嚴明 怎么讓士兵打仗能玩命地沖呢,王陽明特別狠,他認為士兵不敢賣死命的往上打,唯一原因是怕死,怎么能讓他不怕死呢,那就是往后退死得更快,所以王陽明打仗,后邊永遠是一排刀斧手,只要往后退格殺勿論。而且最狠的是如果你的士兵潰逃,就把這個隊長殺掉,如果這個隊長潰逃,就把那個中隊長殺掉,中隊長潰逃把將軍殺掉。 第四是安撫人心 他知道這些匪徒當中不可能全是壞人,所以給他們安排后路,讓他們回來種地,所以大量匪徒一看說,人家當官的挺好的,人家沒有趕盡殺絕。當然對那些真正為患的匪首從不客氣。他其實殺了不少人,他認為殺是為了不殺,他學的是不殺兵法,兵法分殺人兵法和不殺兵法,殺人兵法是殺人越多越好。 王陽明平諸寇,擒宸濠,在軍旅中還是講學不輟,屬于學問和事業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他真正把“事上磨練”、“知行合一”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 王陽明的心學不只是修心之學,也是修行之學,從他的兵法要點中,我們不難看出:心學智慧被完美地應用到了軍事中、政治中、以及生活中。 05 講學 王陽明評定寧王之亂,因為功勞太大,功高震主,終武宗一朝,平叛之功都沒有得到朝廷封賞。直到世宗即位,他又被加官晉爵。但隨后,世宗同樣對功勞太大的王陽明有所忌憚,態度也逐漸冷淡下來。 之后,王陽明因為父親去世,回家守孝,一住就是五六年,在他的家鄉紹興、余姚一帶創建書院,廣收門徒。后來,他的弟子也開始講學,“王學”于是開枝散葉。 在此期間,他“所操益熟,所得益化”,學問造詣臻于化境,這和孔子所講“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謀而合,一種進入自由王國的通透狀態。 至此,圣人氣象完全顯現。 06 歸去 在王陽明去世的前兩年,廣西的思恩和田州又有人造反。兩廣總督搞不定,于是請王陽明再度出山。 在赴廣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橋給弟子留下了心學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而他還沒達到廣西,反賊首領聽說王陽明要來了,直接就投降了。平亂之后,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請求告老還鄉。 在回家的歸途中,他經過江西大余靈巖寺,走進寺中一位祖師圓寂的房間,竟然看到這個圓寂的高僧容貌和自己一模一樣,并在書案上發現一張字簽“五十七年王守仁,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 王陽明病逝于江西安舟,享年57歲。臨終之時,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只說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結語 講完先生的傳奇一生,我用自謅的一首打油詩,表達此刻對于先生的深深敬意: 陽明先生祭 立志不怕大,好學不嫌廣。 道從挫中悟,功在行中建。 講學授真傳,歸去心坦然。 為什么他可以歸去心坦然,一生無遺憾?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他已經完成了平生夙愿,生命的最后講學授真傳,開創陽明心學,終成一代圣人。 在此之前,他在行動中建功,在挫折中悟道,他所以能夠有所悟,有所得,有賴于自己好學不嫌廣,學游俠、學兵法、學辭章、學仙道、學禪佛,有了這樣廣博深厚的知識積累,他才可以文武雙全,三教合一,開宗立派,超凡入圣。 而這一切的前提源于他從小敢立志:人生第一等要緊事就是做圣賢。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因為相由心造,境隨心生,這正是王陽明傳奇一生留給我們最大的“心”動力。 好,下一期,我們進入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帶你一探這座被我們冷落太久的精神寶藏,究竟藏著什么樣的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