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在后臺留言說: 她沮喪地說道: 這位媽媽的心情,我十分理解。養育孩子過程中,總會有無數個令人抓狂的時刻:孩子不聽話,頂嘴的時候;磨磨蹭蹭,不好好做事的時候;調皮搗蛋,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們的情緒之火就極易被點燃。 其實,影響我們情緒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反應——即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 因此,家長如何看待孩子成長中的這些問題,比問題本身更重要。 當家長能夠正確、科學、積極地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表現和問題,就會情緒更穩定,孩子也能得到更恰當有效的引導。 就像教育界常說的這樣一句話,“養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首先需要修煉的便是心態,從思想根源上,正確看待一些事情。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 教育孩子,家長經常陷入一個誤區,好像告訴孩子一個道理,他馬上就能理解和記住;糾正孩子一個錯誤,他下次就一定不會再犯;教給孩子做事情的方式,他立刻就能做得又快又熟練····· 然而事實卻是,有些道理需要反復“灌輸”,孩子才能牢記在心里;有些錯誤,需要多經歷幾遍,親自體驗到后果,孩子才會長教訓;有些技能,需要反復嘗試、訓練,孩子才能熟練掌握。 生活中,家長常常嫌孩子慢、磨蹭,忍不住對孩子發火。這種怒火、不耐煩,很多來自于用成人的思維看待孩子的問題,甚至慣性地用成人的節奏去要求孩子。 就像家長催孩子起床,說了很多次“起晚了來不及,遲到了會挨老師批評”,可是孩子還是賴床、磨蹭。 因為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心智發育和行為控制能力都不足,道理從接收、理解到踐行,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是急不來的。 明白了這一點,家長就能放平心態,站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當孩子因能力不足把水灑了一地、拿東西拿不穩、做題總出錯時,如果你覺得孩子是在給自己惹麻煩、孩子笨,那就很容易爆發怒火。 而如果你能看到那個正在通過不斷嘗試、犯錯而努力成長的孩子時,就會覺得那些問題不是錯誤和麻煩,而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這讓我想起著名醫學領域科學家史蒂芬·葛雷的故事。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問他,為什么會比一般的人更有創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能夠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讓人意外: 有一次葛雷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沒抓牢,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 母親看見了并沒有批評懲罰他,她只是說: 之后母親引導他嘗試各種拿瓶子的方法,最終一起找出最穩當的方法,并且讓他挑選工具把地上的污漬打掃干凈。 母親對待他犯錯時的平和與智慧,讓史蒂芬·葛雷從小就形成不懼怕犯錯和失敗的性格特征,才能不斷地嘗試實驗,在各種錯誤中吸取經驗,最終成就了卓越的人生。 智慧的父母,不會因孩子犯錯或表現不好朝孩子發火,而是把它看作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讓孩子去體驗、探索,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 與其發火,不如聽聽孩子怎么說,多了解他內心的想法;或者給出具體的示范和指導,教孩子怎么做。 繪本《阿虎開竅了》中,阿虎一開始什么都不會,不會說話,不會寫字,不會畫畫······ “沒什么呀!”阿虎的媽媽說,“阿虎只是開竅晚了些?!辈癜职帧澳托男?,你總盯著他,他就不會開竅了?!?/p>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天,時候到了,阿虎會說話,會寫字,吃飯干干凈凈,獲得了真正的成長。 是的,孩子學習道理、鍛煉能力需要時間,身心的發展和成熟也有相應的時機。家長做好該做的事,剩下的只需靜待花開,等到時機成熟,會自然而然看到孩子的蛻變。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時候,家長容易發火,是源于內心過于焦慮,凡事操之過急。 在“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下,家長們陸續被卷入了教育競爭中,提前“搶跑”,1歲開始就給孩子安排各種課程,幼兒園提前學小學的內容,小學提前學初中課程,各種培訓班齊上陣······ 當孩子表現不如自己預期的時候,家長就會產生期待落空的巨大失望感,進而遷怒于孩子。殊不知,孩子被迫接受那么多不符合他那個年齡段的事物時,壓力和困難有多大。 而家長卻不顧現實,沉浸在自己的想象和一廂情愿的“規劃”中,一刻不停地鞭策孩子、責怪孩子。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一路平坦順暢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曲折漫長的過程。 教育孩子,就像培育一顆種子,它生根,發芽,成長需要適宜的氣候、環境和土壤。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干預,才有助于種子健康生長;拔苗助長、催熟,都是有害無益的。 孩子也是一樣,在每個年齡段,有他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同年齡段,相對應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 在這個看似“緩慢”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和體驗這個世界,獨立思考,收獲屬于自己的經驗,不管是性格、人格還是心智發展,都更加趨于健康和成熟。 一味求快、追求結果,不尊重孩子成長規律,只會事與愿違。 就像很多幼兒園學了小學內容的孩子,上了一年級,領跑不會超過2個月,到了后期,反而沒有其他孩子學習勁頭足,漸漸顯露出“提前搶跑”的劣勢。 很多按照父母設計的爭第一、考名校,生活里只有學習的孩子,經常出現內心迷??仗?、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或是心智還停留在嬰兒階段,無法獨立、成熟地思考、處事。 盧梭說: 因此,家長需要多點理智,少些盲目的焦慮、攀比,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什么時間做什么事。 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可以自由地玩耍、游戲、探索、放空,不要用超過孩子承受能力的壓力和期望,讓他背上沉重的精神負擔。 家長還需多點耐心,相信孩子,享受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有歡樂開懷的時刻、也有犯錯不聽話的時刻,看著孩子點滴的變化和進步,親子共同成長,這整個過程,才是教育的全部意義。 做有耐心的父母,意味著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包容他,愿意等等孩子,陪他慢慢成長—— 在孩子犯錯時,懂得花時間了解孩子,傾聽他的心聲,跟他共情,教他如何解決問題和承擔責任,而不是粗暴地沖他發火; 在孩子嘗試獨立做事時,愿意給他時間慢慢進步,而不是嫌他做得不夠好,或是直接替他做; 在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和他一起發現問題所在,調整學習方法,而不是罵他笨,一味地逼迫他······ 父母安放好自己的心,情緒就會更加平穩,當父母越淡定,養出的孩子會越優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