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第一次進入東歐的路線 西征余波在第一次蒙古西征基本上摧毀了花剌子模之后,蒙古人的馬蹄一路向西,進入了高加索山區和高加索山以北地區,在這一過程中,突厥庫曼汗國的統治者忽攤汗被蒙古人擊敗并西逃,他向有姻親關系的基輔羅斯的加利奇公國求助。由于兩國存在姻親關系,在加利奇公國的運作下,羅斯諸公國,包括基輔,加利奇,切爾尼戈夫,沃利尼亞等地的羅斯大公們組織聯軍對抗蒙古。蒙古人派遣使者,試圖分化羅斯人和庫曼人,但是羅斯王公將來者斬殺表示戰斗的決心。由于在初次交鋒中,羅斯軍隊將試探性進攻的蒙古人擊敗,再加上之前蒙古人遣使分化離間的行為,導致羅斯王公們認為蒙古人不堪一擊。 羅斯重騎兵,看起來很像拜占庭的重裝部隊 加利奇王公姆斯季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維奇為了獨享勝利的榮耀,便率領本部兵馬會同沃里尼亞大公和庫曼騎兵對蒙軍發起追擊,搶先渡過聶伯河。蒙古軍繼續佯裝敗退,留下斷后的軍隊均被羅斯人消滅。 小規模勝利助長了羅斯人的信心 其他羅斯王公也率部跟進。蒙軍則一再示弱,讓羅斯聯軍深信蒙古人并非他們的敵手。羅斯軍隊一連追擊八日。到了5月底,約15000-20000人的羅斯聯軍來到迦勒迦河西岸,羅斯大軍在行軍狀態下通常是不披掛甲胄的,除非是敵人逼近或者斥候發現敵蹤,才會讓士兵披甲。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披甲的他們沒在行軍途中受到突襲,已經是非常幸運了。兩軍隔著迦勒迦河對峙,蒙古軍不再卻退。 兩軍構成羅斯軍隊 羅斯軍隊在構成上,雖然確實有少數重步兵作為全軍的核心,但是大多數人依舊是輕裝的非職業軍人。作為公國中的軍事貴族集團,各個大公的親衛隊既有重步兵,也有重騎兵。他們會把自己的頭發剃光,只在后腦勺上扎一個辮子來顯示貴族身份。 親衛隊大致上分為兩個等級:波雅爾與士兵。地位崇高的波雅爾不僅僅是軍官,還是大公的顧問,輔佐大公的政務。普通波雅爾則是受封土地的下級貴族,主要在自己的領地內生活。他們的社會地位與職責,都同西歐的封建騎士類似。至于封地規模最小的士兵,也需要根據財產的多寡,為大公的軍隊服兵役。他們也是封建采邑制度出現前,日耳曼或斯拉夫部落武士的制度殘余。這些人大都有鎖子甲或者板甲+鎖甲,或者鎖甲+札甲的復合甲胄,他們很少使用西歐式的全身鏈甲。他們的護具中,還包括和穆斯林-東歐游牧民族款式相近的鏈甲頭盔,以及圓形和拜占庭樣式的風箏形盾牌;羅斯騎兵還會給戰馬裝備鎖子甲馬甲,比較靠近波蘭地區的羅斯軍隊裝備會略帶一點歐洲特色。 除了親衛隊外,基輔羅斯公國的軍隊還包括各類傭兵與民兵。傭兵們主要來自羅斯城市周圍的大草原,其中有不少游牧部落的輕騎兵,還有一些是有北歐特色的瓦良格人,這些人主要是手持長斧,身披鎖甲,以步行作戰為主的重步兵,在平原上作戰時可能會騎馬抵達戰場。民兵則主要從東斯拉夫部落與村莊中征召,以步兵為主,只有少量的騎兵。他們中的佼佼者與親衛隊中的士兵類似,但絕大部分就相當于舊時的普通部落成員。羅斯軍隊在夏天會使用淺水戰艦快速行軍,或者騎馬前進,在冬天也會發起雪夜突襲或者快速的騎行遠征。雖然在面對波洛伏奇人的戰斗中,各個城邦有聯合防御的合作,但是在短時間內將互不統屬的羅斯人聚合在一起指揮將是一個充滿了糾紛和爭執的過程,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爭吵極大地影響了羅斯聯軍的協同和決策。 相比之下,蒙古軍隊的決策過程要簡單得多,在大札薩的指導下,以前的部族酋長變成了大蒙古國的各級官職,而且蒙古軍隊不存在羅斯軍隊那種多頭指揮,互相不服的問題。在兵種戰術上,不同于普通的游牧民,蒙古人其實很重視重騎兵的作用,比如根據南宋軍事家彭大雅的記載,蒙古軍隊在兵種構成上,其實是3成重騎兵+7成輕騎兵,在正式開戰之前蒙古騎兵會讓輕騎兵充分地騷擾對手,或者疲憊對手,或者使用煙幕干擾對方的視野,或者使用畜群沖擊對手,破壞對方的陣型,最后才讓重甲騎兵出擊,一舉擊潰對手。按照彭大雅的記載,蒙古人在崛起之前,蒙古人大量使用的簡單的皮甲,由于金國人的武裝封鎖和物資禁運,所以很多蒙古人還在使用骨制箭頭乃至銅質箭頭,但是隨著蒙古人的崛起還有對西夏和金國邊境的劫掠,以及之前對花剌子模的遠征,他們已經獲得了優質的金屬,還有來自上述幾個文明的工匠,他們在單兵裝備方面,蒙古人最善于使用弓箭,其次才是環刀。其他配置包括柳葉甲、羅圈甲、羊角弓、響箭、駝骨箭、批針箭或雕翎箭。還有效仿西域樣式的刀劍,輕便而堅固銳利。刀柄小而狹長,故運轉擺動也很容易。 蒙古重騎兵 在陣法上,蒙古騎兵的陣型也特別適合野戰。100名騎兵環繞就可包圍萬人敵軍,1000名騎兵分散開來,可占滿方圓百里。按照當時慣例,蒙古軍隊中的30%騎兵都是披甲重裝。凡是遇上陣型堅固的敵軍,則分組互相散開。當決定用騎兵突擊時,就像從天而降一樣突然,后退時又像閃電消逝一樣敏捷。 蒙古人在野戰中的破敵之法,就是登上高處眺望遠方,細查看地勢和敵人的虛實。重騎兵在前排,輕騎兵在陣后,戰斗以輕騎兵和重騎兵交替出擊的方式進行:雙方剛剛交鋒的開始,常常以一支騎兵縱隊徑直沖擊敵陣,如一次沖擊就讓敵陣松動,則不論這些騎兵有多少兵力,都會長驅直入。面對強大的穿透力,敵人即使有十萬兵力,也支撐不了。如果敵陣不松動則讓第一批騎兵部隊橫過讓出位置,第二批部隊再次沖撞。如果還不能沖進去,則讓之后的部隊繼續。當士兵完全包圍敵人后,只要發一聲口哨,四面八方協力響應,同時發起沖擊。 除了這個計策以外,面對距離不遠的敵人,蒙古人會在手臂上綁盾牌進行下馬步射。他們的步射方法是雙腳呈八字跨步立定,俯下腰部,所以射出的箭擁有可以射穿而穿鎧甲上的金屬葉片。所有人一起向鳴鏑方向射箭,則鏑矢兩邊的敵人一定會潰散。而潰散就一定會發生騷亂,部隊就向騷亂的地方迅速沖入敵陣。而在接下來的征戰中,俄羅斯人就將體會到蒙古重騎兵的可怕戰斗力。 戰斗開始當時已是5月底6月初,東歐大地的氣溫開始回暖,這讓雙方的重甲部隊感到比較難熬。按照基輔羅斯人的傳統,戰斗力最強的基輔軍隊位于全軍的陣型中間和后方,四周都是其他公國的人馬,和典型的西歐軍隊相比,羅斯人由于長期和游牧民作戰,他們不會直接讓重騎兵脫離其他單位徑自沖鋒,而是會讓騎射手打頭陣,然后確保其他兵種跟上重騎兵的步伐,沒有將敵人徹底逼到適合發動沖鋒的絕境,重騎兵不會輕易沖鋒。單個公國的軍隊可以這樣部署,但是當多個公國的大軍集結起來野戰,就很難做到這么進退有序了。 蒙古人的戰術性后退 羅斯聯軍在當天早晨的小規模沖突中取勝,但就接下來如何行動,全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應該繼續擺出防御陣型,還有人認為應該乘勝追擊,但是群龍無首的討論并沒有結果,并導致了更大的意見分歧。 羅斯人的追擊 大公們決定自行其是:沃里尼亞大公和加利西亞大公決定帶領各自的軍隊和波洛伏奇輕騎兵過河追擊蒙古人,接下來切爾尼戈夫大公也帶領軍隊加入了追擊隊列。在蒙古軍的佯裝后退下,波洛伏奇騎兵繼續追擊,沃里尼亞騎兵緊隨其后,切爾尼戈夫的部隊也緩緩地跟在后面。隨著追擊的進行,聯軍中不同部分的距離越來越大,而渡過河流本身,無疑加重了羅斯軍隊的碎片化。看到實際已至,于是速不臺命令大軍開始還擊。而正在渡河的羅斯軍隊沒有料到自己會迎頭撞上激戰,他們期待的,是蒙古軍隊和其他游牧民一樣的大潰退。 但是箭在弦上,已經不可能逃避了,已經過河的羅斯人決定匆匆迎戰。由于羅斯人的戰前偵察完全托付給了波洛伏奇人,大公們對于戰場上發生了什么一無所知,而速不臺這次直接派出了重甲騎兵出擊,蒙古人已經在西征西遼和花剌子模的戰役中吸收了中亞的制甲工藝和武器鍛造工藝,所以蒙古重騎兵已經具有了更強的沖擊力。這些蒙古騎兵除了傳統的羅圈甲和札甲之外 ,已經有不少人裝備了中亞式的鎖子甲和面甲頭盔,以及披甲戰馬,這讓他們的武備并不遜于對面的羅斯貴族,因為后者的重騎兵裝備與之類似。 在蒙古人的反沖鋒面前,包括沃利尼亞大公在內身先士卒的羅斯貴族紛紛受傷或者落馬,雖然盧斯克大公也集結了自己的隊伍前去助戰,但在蒙古騎兵兇狠的重弓近距離射擊下,羅斯人傷亡慘重,除了少數貴族之外,缺乏鎧甲保護的普通士兵和奴隸兵死傷慘重,這次短暫的救援以失敗告終。在和蒙古重騎兵的短兵相接中,波洛伏奇人和沃利尼亞輕騎兵因為防具和武器不適合持久的近戰而被打敗,雖然波洛伏奇騎兵中有少數貴族重騎兵有類似于蒙古重騎兵的裝備,但是多數人還是輕裝騎射手,不適合近戰,他們驚慌失措地向后撤退,迎面撞上剛剛完成渡河的切爾尼戈夫軍隊,并徹底帶亂后者的節奏。在羅斯軍隊的后方,庫爾斯克軍隊和加利奇軍隊雖然做好了迎戰準備,在蒙古軍隊的步步緊逼下,以步兵為主的他們在被蒙古騎兵騎射+沖鋒的打擊下,羅斯軍隊被圍困在極其窄小的空間里動彈不得,在能和蒙古人揮舞戰斧近戰之前,他們就要倒在標槍和弓矢之下。根據某些羅斯史料的記載,蒙古人在戰場上還使用了類似于燃燒火球或者煙彈的武器干擾羅斯人,促使羅斯軍隊的各個部分越發分散,最后被蒙古重騎兵各個擊破。 車營前的頑抗 看到所有盟友的軍隊紛紛戰敗或者潰逃,基輔大公自知戰況不對,于是下令全軍組成車營,用車營保護大軍,這種戰術日后在賽約河之戰中的匈牙利軍隊,還有更靠后的胡斯起義軍中也可以看到。蒙古人派出盟友去圍困基輔大軍的車營,守軍在車營前,揮舞戰斧和短槍,然后使用弓箭和投槍對抗蒙古人的游牧盟友,蒙古兵自己去追擊落單到草地和沼澤中的羅斯士兵。基輔軍隊在車營中抵抗了幾天,雖然蒙古騎兵暫時對車營毫無辦法,但蒙古人繼續了他們兇狠的攻勢,而且他們切斷了營地的水源,一旦有人沖出營地取水,就會被蒙古人殘忍射殺。最后,基輔王公接受了蒙古人的投降要求,特別是蒙古人承諾只要羅斯人放下武器,就不會再有流血事件發生。接下來出現的,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一幕。 ![]() ![]() 對于東歐而言,這一幕只是開始,但是蒙古西征歐洲的輝煌也就止步于此。在日后遠征波蘭,匈牙利乃至波西米亞的戰斗中,他們只會遇到更加難纏的對手,如果繼續西進,就算沒有窩闊臺去世造成的突然收兵,蒙古西征歐洲的進程很可能難以逾越中歐地區,而且以非常難堪的恥辱收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