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02 在問答中心看到很多朋友因為Ta人說話“刻薄、自私”而受傷害 我自己也有過同樣的經歷,別人的一句話可以讓我很生氣,感覺到“被冒犯、被輕視,甚至很受傷”,內心戲十足,但其實那個令你抓狂的人,并不自知。 一、為什么“話”會傷人1、Ta更關注“事”,你更關注“人” 我們經常會發現:
以上種種,都是因為個性特質差異所引發的,Ta更關注“事情和目標”,相比而言,你更關注“人的感受”,大家其實沒有對錯,只是難以在同頻上對話。
所以,往往上述案例中的“另一半也會感覺很委屈”,心想:“我這么熱心的幫你分析,你還怪我木訥,真是不可理喻”。
2、語境泛化:給這句話下定義
尤其是“情緒敏感度高,更關注自己和他人感受”的小伙伴們而言,更容易將一句對事情的評價或描述,聯想出“意義和價值”,并泛化到“對人的看法”,最致命的是這種“泛化”容易將自己代入到“受害者的情緒泥沼中”,在對方還在思考這個事情的時候,你已處在“情緒的高潮中”。
3、缺少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過度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同 高情緒敏感的人,說話的時候照顧對方的感受,通常都比較“體貼、和善,不愿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在交流時,能敏感捕捉他人的情緒點,善于換位思考”; 但有時也容易過度“投射和期望”,認為每個人都該照顧別人的情緒,也希望得到他人同樣的回饋,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 根本上還是“缺少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別人的認同會讓我們感覺到人際關系的安全感,反之,面對“反駁或挑戰”時,往往會感到自我懷疑,甚至自卑。
二、需要怎么做才能撫慰自己呢?1、認識和接納個體的差異化 了解“人際導向”和“事情與目標導向”的人,理解他們在情緒敏感度、溝通表達風格、換位思考與共情能力等多維度的差異化表現,避免過度解讀言辭之外的語氣語調; 接納自己和他人的差異化,認識到彼此的優劣勢,在每一次遇到類似情景時,避免情緒上頭,停下來思考幾秒,坦率的接納別人的“點評或反饋”。
2、避免給對方的言辭“貼標簽” 避免給對方說的話貼上“自私、刻薄”的標簽,這會自動把自己放入到受害者境地,并且把雙方放入“攻擊與被攻擊的對立面”,若沒有合適的時機解除“誤會”,極有可能讓關系陷入“冷戰、疏離或僵局”之中; 且情緒敏感者還可能懷揣著“受傷的心”進入到下一次的循環中。
3、聽“事實部分”,摒棄“弦外之音” 聽對方表達中的“事實部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基于事實聚焦到“我如何改善”,避免泛濫在“我有多糟糕”的負面情緒中。 真正“傷人”的往往是我們捕捉到的言辭之外的“弦外之音”,比如同事的反駁和挑戰,意味著“不認同、不喜歡”;另一半的“就事論事”,是和領導一個戰線。
4、學會表達訴求,給他人“不帶評價的反饋” 大家可以回顧一下,是不是熟悉或者親近的人,帶給你的“傷害”更多? 因為熟悉,所以有所期待,更加在意。 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場景,大家可以嘗試“不帶評價的反饋”,告訴對方這樣的說話方式,讓你感覺很不舒服,甚至難受,很傷感情,希望他下次表達的時候可以不那么尖銳,說事的時候,避免夾帶對人的評價。 我相信當親人或熟悉的人聽到你的反饋,也會有所反思,也會試著去了解你們之間的差異,并調整自我。 原創:雅旼責任編輯:一只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