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醫吳鞠通,淮安人,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間,是一位杰出的中醫溫病學家。他對中醫學的貢獻,在于對中醫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論上的完善,尤其對于溫熱性疾病的治療,他對于理論的發展和留下的諸多方劑,使得中醫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熱性病方面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相傳吳鞠通有一天外出,見路邊眾人圍觀,湊近一看竟然是一村婦。只見她面色蒼白,昏死在地,已不省人事,吳鞠通趕緊撥開眾人,上前詢問緣由。從其丈夫口中得知,原來這位村婦連日來泄瀉,今晨突然昏厥,已找鄉里的郎中來治,但毫無辦法。吳鞠通湊近一摸,發覺村婦四肢厥冷如尸,脈微細欲絕,似乎已快斷氣。吳鞠通當時未帶針藥,情急之下,想起身上有塊佩姜,遂取下,囑其夫馬上煎湯灌服。村婦服過姜湯后,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慢慢睜開雙眼,四肢也漸漸回暖,一會兒竟能支撐坐起。圍觀者無不叫絕、稱贊,紛紛詢問這是什么神藥。其實,吳鞠通身上的這塊佩姜,就是一大塊普普通通的曬干的生姜。
如果病人脾胃本來陽氣就不足,夏天無度地吃冷飲或西瓜,吃到脾胃冰涼、肚子疼,寒邪直接進身體里邊去了,或者病人在大雨天淌水,很冷的天氣受涼,寒氣從下邊上來,這種情況下可以用干姜暖中,從里邊溫暖身體,一般身體很快就能恢復。因此,干姜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
中醫認為,干姜味辛,性熱;歸肺、脾、心、胃經。它能溫中回陽、溫肺化飲,可治療胃寒疼痛,肺寒咳嗽,受寒昏厥等多種癥狀。治病時,一般取3~10g,煎水飲用,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