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瑞(1495年——1561年)字維賢,號鳳泉,河南宜陽縣蓮莊人,祖籍山西夏縣,出生于弘治八年(1495年)五月十九日 。 王邦瑞科舉文章 王邦瑞科舉考試: 正德八年(1513)癸酉科河南鄉試,王邦瑞以河南府學附學生身份,考中舉人第十九名。 正德八年(1513)癸酉科河南鄉試錄 (正德十一年(1516)河南丙子科鄉試中舉,第十九名。)——正德十二年丁丑同年增注會錄記載有誤。 正德十二年丁丑同年增注會錄 參加由禮部主持會試,第一百八十三名。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參加武宗皇帝殿試,第三甲一百九十一名。——《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王邦瑞家族成員: 高祖父,王貴。遷入宜陽蓮莊。 曾祖父:王璘,任華亭縣丞。 祖父:王臣,賜壽官。 父親:王謨,贈奉政大夫,南京文選司郎中。 王邦瑞 大夫人:冀氏,封宜人。 二夫人:李氏。 教子有方,五子有三子入仕: 長子:王正國,嘉靖庚戌年進士,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次子:王正修,萬歷癸酉舉人,曾任壺關知縣。 三子:王正直,貢生,曾任廣平通判。 四子:王正方。 五子:王正大。 孫子:王滋,舉人。 王沖,恩貢,曾任柘城教諭。 曾孫:王汝楫,貢生,官至河州、保定州知州西安知府、工部員外郎。 王邦瑞歷任官職: 父親去世,回鄉丁憂(守孝)。——《兵部尚書襄毅王公邦瑞墓志銘》 后嘉靖初授廣德知州。——(見欽定《江南通志》卷104) 祖喪,離職丁憂。后補任滁州。——(見欽定《江南通志》卷104 后升任南京刑部員外郎、南京吏部郎中。 調陜西按察使司提督。因每年歲貢,有五人以上不合格,被貶濱州知州。 后又升陜西按察司僉事分巡關內道,平反八年冤案。 升固原兵備副使。 祖母去世,回鄉丁憂。后又補任陜西按察司副使提督。 再升陜西布政司參政。 又因母親去世,丁憂解職。后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見欽定《甘肅通志》卷27) 在任二年余,升南京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 嘉靖十八年(1539)改為兵部右侍郎,轉左侍郎。 嘉靖二十九年八月(1550)因韃靼侵犯都城,任兵部尚書。 嘉靖三十年(1551)后因嚴嵩奸黨仇鸞誣陷,革職歸鄉。 十年后,朝中因管理軍政要員,明世宗嘉靖皇帝認為,非王邦瑞不可,下詔書至王邦瑞家,官復原職。 于 嘉靖四十年(辛由1561年)十二月十三日在任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追贈王邦瑞為太子少傅,謚曰襄毅,皇帝派人護送靈柩回鄉安葬在宜陽縣洛西秦山上。——(出自宜陽縣志)有祠堂,并列為宜陽縣鄉賢。 河南府志收錄王邦瑞明史本傳 王邦瑞及二夫人合葬壙志,在1989年出土于洛陽澗西三山泰山上,石碑通高170厘米。寬60厘米,志文楷書31行,滿行67字,由賜同進士出身承德郎國子監汝南王祖嫡撰書。 王邦瑞為官四十年,以廉正有氣節著稱。一代名臣、內閣首輔徐階評價他:“邦瑞嚴毅有執,器識甚偉,歷官四十年,所至有建立,尤以廉節著云。 宜陽縣志 關于王邦瑞的史料記載: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九》收錄《兵部尚書襄毅王公邦瑞墓志銘》 《兵部尚書襄毅王公邦瑞墓志銘》吏部尚書郭樸撰書 《王襄毅公集》二十卷收錄其畢生詩集等著作,現藏于河南省圖書館。 王襄毅公集二十卷 《皇明經世文編》收錄《王襄毅公文集》 (明)王邦瑞撰 《皇明經世文編》收錄王襄毅公文集 ![]() 送東崖崔先生陟山東大參序 《重修靈山報忠寺記》、《宜陽新增筑磚城記》《河南府儒學修井記》 ![]() 《宜陽新增筑磚城記》 ![]() 河南府志
![]() 王邦瑞韓城八景 2021年8月28日 李云峰 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