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雕像之歌 黎燕
閱讀老前輩谷正榮的回憶錄《悠悠往事》,給了我刻骨銘心的教誨,讓我感念如潮。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愴歲月,也是一個氣壯山河的淬火年代。日寇從東北長驅直入,大片國土淪陷,錦繡山河破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為拯救民族于危難,抗日的烽火遍地燃燒。 當年的谷正榮,是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學子,智勇雙全的共產黨員。為拯救民族于水火,縱馬關山,激戰沙場,轉戰敵占區,組織發動老百姓,前仆后繼,英勇頑強地與日寇決戰。 白描質樸的文字,所抒寫的兩段情節曲折的故事,十分傳神。鮮活生動的畫面,在我的眼前搖曳生輝;氣壯山河的英雄壯歌,在書頁里響起,在我耳邊回旋。
那年那月,谷正榮被黨組織從前線派到晉中文水縣,任區長,在敵占區從事地下工作。那時,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環境異常險惡,我方5位區長相繼犧牲了4位。谷正榮幸得當地老百姓的一次次機智掩護,才化險為夷。 一次,谷正榮與鬼子狹路相逢。一看不好,急中生智,連忙閃到身旁的苞米地去。正在地里干活的老漢,一看到谷的樣子,心里就明白了六七分,待谷像親人。情急之中,二話沒說,立馬帶谷抄近路,直奔村里的小學校而去。心生疑惑的敵人在后面窮追不舍,老漢從容鎮定地領著谷一路疾行。 到了學校,老漢很快地找來一件長衫,要谷馬上換上。谷剛穿上長衫,他就將谷帶進一個教室。告訴學生說,這是你們的老師,現在給你們上課。一會兒,敵人追到了這里,惡狠狠,兇煞煞地在教室里走過來走過去,如狼似虎地察看動靜。無論他們如何氣勢洶洶,如何劍拔弩張,在場的老師和學生,都沒有絲毫異樣的神情,課堂秩序仍然井井有條。鬼子不甘罷休,要谷掏出良民證。谷正榮不卑不亢,從兜里掏出了組織上早已準備好的,掩護身份的良民證,自然毫無破綻。 抓不住任何把柄的敵人,只好悻悻而去。危急關頭,一位憨實的種田老漢,懷揣仁義之心,既臨危不懼,又從容機智,巧妙地幫助了萍水相逢的谷正榮平安脫險,怎不令人頓生敬意!
谷正榮還抒寫了一位地下交通員的故事。 這位年近六十的鄉下老漢,黧黑的面孔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天冷時穿一件舊皮襖,天暖時穿一件舊布衫,腰間別著一管旱煙袋。這樣的老漢在中原一帶尋常可見。 他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肚子里裝了不少奇聞軼事。每當他興致勃勃地講起來,全是大家百聽不厭的故事。老漢經常趕著一頭毛驢,驢背上馱著一袋子煤,往返于山區與平原之間,將重要的情報,一次次順利傳遞給黨組織。 敵人幾次大掃蕩都撲了空,這里面,都有他的心血和貢獻。老漢還是個有情有義的人,對隊伍里的同志如親人,每次,都細心地捎帶一些打牙祭的吃食。艱苦的歲月里,這是同志們期待的美妙時刻。老漢的身影一出現,隊伍里便是一片歡聲笑語。他是快樂的使者啊! 敵人屢戰屢敗,懷疑老漢從中作梗。便把老漢抓去,嚴刑拷打。老漢被打得血肉模糊,奄奄一息,一次次地死去活來。他鐵骨錚錚,寧死不招。敵人枉費心機,卻抓不住任何證據,也榨不出什么油水來。見老漢土里土氣的,一個地道的鄉下人,只好把他放了。這位不知姓名的老漢,讓我由衷敬佩。
抗日戰爭中,人民大眾舍生忘死,用尊嚴、氣節、智慧,英勇機智與日寇展開頑強斗爭,熔鑄了可歌可泣的英雄雕像,恒久地矗立于神州大地。 無名雕像在歲月深處星光閃爍,光照人心。 那些普通百姓,不怕拋頭顱灑熱血,奮不顧身地與日寇決戰,塑造了一座座令人敬仰的無名雕像。于是,我們民族的高貴之魂,有了生生不息的薪火傳承;我們的祖國,凝聚了任何強敵都無法打倒的強大力量。 有了這種精神傳承,和平的日子里,這片土地的人們將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性,不斷開創春暖花開的美好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