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我和大家聊聊,中醫皮膚科專家,朱仁康先生治療濕疹的方子。 這個方子對濕疹,尤其是慢性濕疹很有價值意義。 朱仁康有一次接診了一個性趙的濕疹患者,70多歲,這個患者已經六年了,他的膝蓋往下到足背部位,反復發生濕疹。 六年來也嘗試過多種方法治療,但,都沒有效果。慢慢的,皮膚變成了暗褐色,表面粗糙,覆蓋干痂,平時小腿總是刺癢,一撓還滲水。 刻診,見患者刺癢難耐反復抓撓,患處不斷滲水,患處的結痂反復脫落。另外,整個人口燥、咽干、大便干,舌質紅,苔薄黃,脈象沉滑。 朱師憑借經驗,說是濕熱所致。 于是,朱師開出了龍膽瀉肝湯化裁,用于清利濕熱。 患者在用藥之后,沒有任何改善。這完全超出了朱師的想象。 朱師想,可能是療程較短,囑咐患者繼續服用。 結果,患者在服藥一段時間后,癥狀沒有好轉,反而口干便干、患處滲水的現象更加嚴重,患者刺癢得更厲害。這讓患者痛苦之極。 朱師看到這個情況,認為自己從前的治療思路,可能有偏差。 于是,重新觀察發現,患者年齡較大,屬于陰精虧虛之體,同時,肌膚干燥失潤,尤其是患處,干痂遍布。舌質紅而少津,口燥咽干。這些表明患者是陰虛。 患者雖然陰虛,但飲水不多,雖然舌紅少津,但脈象又偏滑。再加上患處滲水不斷,這顯然是有濕。 這樣看來,患者應該是屬于陰虛為本,濕邪為標?看來,患者本身有陰虛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濕邪又反復流出。 陰虛,濕邪,二者看似矛盾。但在,年過七旬,濕疹病程超過六年的人身上,就有可能同時出現。因為,病程越長,年歲越高,病情就越復雜,越容易虛實相間、錯綜復雜。 于是,朱師就以滋陰治其本,以利濕治其標。這就和最初利用龍膽瀉肝湯來清利濕熱,完全不同的思路。 開了一張方子—— 生地30克,丹參15克,當歸12克,元參12克,茯苓10克,白鮮皮10克,澤瀉10克,蛇床子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這里的澤瀉、茯苓利濕。生地、元參、當歸、丹參滋陰清熱。白鮮皮和蛇床子止癢。 結果,患者在服藥七天之后,瘙癢減輕,咽干口燥也得到緩解。 于是,吩咐患者再服藥半個月。結果,瘙癢明顯減輕,睡覺質量開始好轉,患處干痂開始脫落,滲水糜爛也開始好轉。 就這樣,朱師在原方基礎上,加減出入,或增加砂仁、陳皮來理氣,以防滋陰滋膩礙胃。或增加紅花、黃柏、牛膝以清熱化瘀,最終,讓患者好轉,生活恢復正常。 這就是朱仁康先生應對多年的頑固的慢性濕疹的醫案。 關于慢性濕疹,中醫往往有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辦法,或者健脾化濕、祛風止癢的辦法來應對。因為濕疹一旦發展為慢性,很可能會傷陰血,生風燥,或者其根源在于內濕不化,脾濕泛溢肌膚。 但是,在實際臨床,問題從來都不會那么簡單。像上文所述的就是陰虛濕戀。既有陰虛的問題,也有濕邪的問題。這個現象,尤其是年齡大一點的慢性濕疹患者身上,是相對多見的。朱師所用的配伍,叫做滋陰除濕湯,它出自《外科正宗》的第四卷。現代中醫用這個配伍,往往就是治療濕疹、皮炎,證屬陰虛濕熱之人。它常常救人于痛苦之中。 本文理論依據:《新編中醫皮膚病治療學》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不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