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糞是農家寶,種田少不了!拾糞是人類進入農耕社會以后就有了吧。過去在農村,不管什么地方,都會碰到拾糞的老頭,肩上背一只背筐,手持糞叉或糞鏟,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遇到糞便會停下來,用手中的鏟子或叉子將其鏟到筐內。 拾糞去
因為糞是肥料。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沒有大便臭,哪有五谷香。為了大地的豐收,也為了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農民就得想法解決肥料問題。那時化肥極少,而且要花錢,農家肥不花錢而且肥效好,所以就成了老百姓的首選。過去的農民哪怕是大便頂了門,也要忍著把它帶回家,拉在自家的茅坑里,要不然就會被斥之為“吃家飯,拉野屎”。
新中國成立后,對肥料的重視更是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看到墻上寫著“肥是農家寶,莊稼離不了”,“多積肥,多打糧”,“春天糞滿筐,秋天糧滿倉”之類的大字標語。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中更是把“肥”放在第二位,放在了對糧食豐收舉足輕重的位置。 糞筐
當時的豬、狗都是散養,滿街亂跑,隨地拉尿,再加上生產用的牛馬,產生的糞便不在少數。那些一落在田間、道路以及溝溝坎坎、房前屋后、草叢樹林等地方的各種糞便,都是上等的肥料,是老百姓眼里的寶。挎上糞筐,場頭路邊轉一圈,拾上一籃半筐人畜糞便,漚到糞池里,既積了肥,又清潔了環境,還捎帶著鍛煉了身體,實在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在農村長大的人,幾乎都有過拾糞的經歷,對一個七八歲到十三四歲的孩子來講,拾糞,與放羊、打草、拾柴禾一樣,是最常見的活兒,沒有人認為它有多臟,更沒有誰以此為恥。后來知青下鄉插隊,不管男女,也都背起糞筐拾糞,生產隊還會根據知青的表現,對拾糞積極分子進行表揚。
自從化肥普及后,原本是主要肥料的糞便一度被人們所忽視,再加之農村實行了規模養殖,街頭很難看到豬狗之類的動物,拾糞這一活計也就逐漸絕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