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痰飲乃是中醫臨床常見病證,首見于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篇。痰飲證治理論是張仲景學說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巨大,為后世醫家對痰飲的診斷、治療開了理法方藥的先河。中醫痰飲病的理論和治法方藥,經過歷代醫家的實踐運用、理論總結而不斷地發展。《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篇所述痰飲證治體系,全面系統論述了痰飲病因病機、治法、方藥。張仲景理論在唐、宋、金、元時期受到重視,痰飲理論也隨之不斷發展。各醫家逐漸加深對痰飲的認識,擴展了痰飲理論的研究范圍,從專注研究痰飲病的治療擴大到研究其它雜病病種的痰飲證,也就是病因病機學范疇的痰飲。宋金元時期內科雜病理論得到大力發展,逐漸形成診治雜病的痰理論;到了明清時期痰飲和痰理論被不斷深化和歸納,并且有不少新發現;現代中醫學者逐漸將痰飲理論研究應用于病因病機學和臨床診治,促進了現代中醫的發展。在整個痰飲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尤怡是清代深化、歸納痰飲理論的集大成者,其對痰飲辨證論治的思想有突出的特點。尤怡畢生致力于古代醫典研究與臨床實踐,其著作對后世醫家影響深遠。其代表作有《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翼》、《傷寒貫珠集》、《醫學讀書記》和《靜香樓醫案》。尤氏在闡發《金匱要略》的基礎上,總結了“治痰七法”,對痰飲證的診治在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兩方面都有深遠意義。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探索尤怡對《金匱要略》痰飲理論學術思想的發展成就。尤怡集十年寒暑研究《金匱要略》心得以成《金匱要略心典》,其觀點獨具慧眼而行文簡潔扼要,對后人研讀《金匱要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研究根據尤怡《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篇注文,分析《金匱要略》的痰飲理論體系,探究尤怡對張仲景痰飲證治理論的繼承和研究的成就。本研究的目的之二是探索尤怡獨創的治痰七法,總結尤氏獨特的痰飲證治思想。治痰七法是尤怡痰飲辨證論治體系的集中體現,出現在其晚年著作《金匱翼》。尤怡為增補《金匱要略》而作《金匱翼》,該書是對張仲景雜病治療體系的繼承與發揚,是尤氏學術思想成熟之作。書中將內傷雜病分門別類,論述理法方藥,參考前人醫論、方藥以完整闡述的雜病治療方案,在臨床中有較高實用價值。書中,治痰七法綜合了三方面的成就,包括《金匱要略》痰飲理論;后世醫家痰飲各論和尤怡自身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尤怡將治痰七法分為攻逐、消導、和、補、溫、清、潤,是7種不同辨證情況下的痰飲的治療手段,每法還根據病情輕重緩急使用不同的方劑。本研究探索治痰七法的源頭,分析治痰七法細微的治法方藥,梳理尤怡證治痰飲的學術脈絡,總結尤怡對《金匱要略》痰飲理論的發展和補充。本研究的目的之三是分析尤怡《靜香樓醫案》中的痰飲證治,歸納總結尤氏在臨床中應用張仲景痰飲理論的心得和治痰七法的實用價值。本文深入分析《靜香樓醫案》痰飲證醫案,追溯尤怡診斷、立法、處方、選藥的歷史淵源,以明了其深意。研究過程中,緊密結合《金匱要略心典》和《金匱翼》的論述,旁參歷代醫家的方藥,探討尤怡臨床處方的歷史源流,總結其臨床實踐與理論研究的一致性。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以《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為出發點,研究挖掘尤怡的痰飲證治思想。通過展現尤怡《金匱要略心典·痰飲》篇所發揮的張仲景痰飲學說、《金匱翼》的痰飲證治理論和《靜香樓醫案》治痰七法的實際應用,為現代中醫臨床辨證論證開拓新思路和方藥提供借鑒。方法:本論文研究方法,采用中醫文獻研究,醫史研究,古籍文本內容分析,古籍文獻對比分析,結合現代中醫理論發展成果加以適當的評按,挖掘古代醫籍理論對現代中醫理論和臨床的意義。本研究對張仲景至尤怡的痰飲理論進行源流考究,梳理痰飲理論的學術發展歷程,挖掘不同歷史時期痰飲證治方法的演變和時代特點。本文結合現代中醫學理論進行適當的發揮,參照不同的學說進行對比、鑒別,力求相對客觀的評價古代醫家的成就,以獲得相對合理的結論。《金匱要略》痰飲理論是本研究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參考歷代相關古醫籍文獻,集中分析《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翼》、《靜香樓醫案》三部著作,對有關痰飲理論的命名、分類、辨證、病因病機、治療進行系統的整理、分析和歸納,總結出尤怡痰飲證的辨證論治體系。本研究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以《金匱要略》為主線,分析歷代8家《金匱要略》著名的注家(含尤怡)的注文,深入探討尤怡《金匱要略心典》對痰飲理論的注疏和闡發的成就。這些注家大多生活在尤怡同時代或時期相近,其中一位注家生活時代較晚于尤怡,所選注家皆為臨床名家,也是《金匱要略》著名的研究者。所選注家有:1、趙以德,著有《金匱方論衍義》,是最早全面注疏《金匱要略》的醫家;2、沈明宗,著有《金匱要略編注》,其善于用自身體會進行注疏原文;3、徐彬,著有《金匱要略論著》,其師承于李中梓、喻昌,學術觀點和源流與尤怡相近;4、魏荔彤,著有《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其研究《金匱要略》長達40余年,注疏嚴謹而詳盡;5、程林,著有《金匱要略直解》,其為明末清初新安學派醫家,其注疏采用“以經證經”之法,頗有特色;6、李彣,著有《金匱要略廣注》,其注疏主要依據《黃帝內經》理論,參考歷代醫論;7、高學山,著有《高注金匱要略》,生活年代較晚于尤怡,其注本是稀缺的版本,該書是高氏臨床心得和《金匱要略》研究的緊密結合,較有臨床實用性。第二部分,以《金匱翼》文本為中心,緊密聯系《金匱要略》的醫學思想,追溯《金匱翼》中治法處方的淵源,分析尤怡治痰七法。通過考證和分析《金匱翼·痰飲》篇所,發現該篇引用歷代27本著作的痰飲醫論和方藥,可見尤怡集歷代所長而選方有深意。對治痰七法醫理的研究,本文應用中醫方劑學理論,深入分析《金匱翼》痰飲證所采用的方劑配伍意義和藥物使用方法。對治痰七法分析表明,尤怡辨證準確,立法慎密,所選方劑實用,對現代中醫有臨床借鑒價值。第三部分,分析《靜香樓醫案》中痰飲證臨床治療方藥,深入討論尤怡臨床辨證論治和立法處方的特點。本部分對《靜香樓醫案》進行篩選分析。被選用醫案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中的一個:第一,題目明顯體現痰飲病因病機的;第二,診治手法屬于典型的治痰七法范疇的。對于部分醫案與痰飲相關,但是診療的主要方面并不屬于從痰飲論治的,給予排除。對篩選后的醫案,采用中醫學理論,從痰飲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立法處方等角度進行分析。根據尤怡臨證處方,尋找其在古代醫籍的根源,參照歷代醫家相近的方論,探討尤氏應用古方治今病之路。對痰飲證醫案,結合《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翼》論述,展示三者的關聯性,總結尤氏理論與實踐的高度一致性。第四部分,深入討論尤怡痰飲證治思想在臨床中的應用,參考現代痰飲研究和臨床家的經驗,發現治痰七法對現代中醫臨床辨證論證的意義。本文的第5章討論了研究對象和結果,總結出尤怡闡發張仲景痰飲理論的成就;分析挖掘治痰七法的學術特色以及尤怡的臨床特色;啟發尤怡痰飲證治思想對現代中醫臨床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以擴展現代中醫臨床應用其醫學思想的思路與方法。結果:1.《金匱要略心典·痰飲》注疏闡明張仲景痰飲理論四飲體系,對“水在五臟”、留飲的發揮,是尤氏痰飲醫學思想發展的基礎;注文以“溫藥和之”治則為中心,闡述歸納多種治法,包括“溫藥和之”法、消法、攻逐法三大法。尤怡從理論、治法和方劑解析三個不同角度論述以上三法,發展成為《金匱翼》治痰七法的基礎。2.《金匱翼》繼承了《金匱要略》醫學思想,通過研究歷代痰飲證治大成,創立治痰七法。治痰七法包含了攻逐、消導、和、補、溫、清、潤。其中攻逐、消導、和、補、溫等法多來源于《金匱要略》治法;清、潤二法則是尤怡自身學驗和后世發展總結而成。治痰七法辨證思路清晰、方藥實用,便于指導痰飲證臨床治療。3.《靜香樓醫案》痰飲證醫案是尤怡痰飲證治理論應用到各門雜病的臨床治療范例。本研究發現,在尤怡的臨床痰飲證治中,診斷分析和立法多以張仲景《金匱要略》為基礎;選方多用經典方劑,加以化裁,少數情況自擬方藥。尤氏嫻熟應用古方治今病(當時之病),是對古代醫籍的實用性的肯定和價值的彰顯。尤怡醫案體是《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翼》的實際應用,也是在臨床上對其理論的實踐驗證。4.尤怡的治痰七法體系與臨床應用對現代醫學治療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其理論意義在于,尤怡以辨證論證和臨床應用的角度闡發張仲景學術思想,以促進經典方藥在其所在時代乃至現代臨床中使用;治痰七法在理論上有鮮明的繼承性和獨創性,尤怡將其應用到臨床的診療過程中,是理論到實踐的高度統一。其對現代中醫臨床的實踐價值在于,治痰七法可以給現代中醫臨床帶來慎密的方法和豐富的方藥,拓展了臨床的治療手段;臨床應用治痰七法對痰飲病和痰飲病之外的雜病治療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無論是現代中醫病種還是西醫病種都可以加以借鑒。結論:尤怡的痰飲證治思想體系,包括了對張仲景經典學說的繼承;治痰七法理論;尤氏務實效臨床應用治痰七法的經驗。此三者是尤怡的痰飲醫學證治理論與臨床實際緊密聯系的體現。以治痰七法為核心的尤怡的痰飲證治思想對現代中醫臨床立法論治有重大現實意義,其臨床根據辨證化裁古方以治今病對現代中醫藥臨床應用有借鑒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