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對社會的觀察是否真的靠譜? 物理學從科學的角度揭示眼見未必即是真實, 人對事物的洞察其實是一個眼睛作為光學傳感器接受外界光刺激,產(chǎn)生的生物電信號經(jīng)視神經(jīng)傳入大腦,通過大腦視神經(jīng)區(qū)對輪廓影像的再分析比對綜合判斷處理后得出的結論。 眼睛作為一個精密的生物影像采集傳感器,本身生物特性就決定著他不是一臺合格的攝像機,他不能一比一的真實還原色彩的物理性質,所能見證的只是色彩視覺生理特征。 視覺暫留,我們看的電影就是利用了視覺殘留原理,對運動畫面進行每秒鐘25頻次的間隙曝光拍攝,相當于0.04秒拍攝一張動作分解照片,最后順序連放逼真的運動效果就出現(xiàn)了。視覺暫留時間約為0.05至0.2秒,下圖的轉盤靜止不動時,是12等分的動作分解圖,每秒鐘轉動一圈,1÷12=0.08秒,轉速正好適宜單圖的視覺暫留時間之內,轉動起來看見的就是連續(xù)的動作。 把動作分解成12等分的鐘盤分解圖 鐘盤旋轉起來每個圖像都是連續(xù)運動 視網(wǎng)膜上有兩大類光線感受細胞,椎體細胞在光線明亮時對顏色感知敏銳,而桿體細胞只在光線較暗時才有反應,只分別明暗,不分別顏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像夜行性動物,雖然黑暗中視覺異常的好,但多半都是色盲。。。 椎體細胞又可細分成三種感色細胞,分別敏感于紅色、綠色和藍色,對不同的顏色光線刺激產(chǎn)生正負電位反應,正電位刺激視神經(jīng)興奮,負電位抑制神經(jīng)興奮,三對對應性補色神經(jīng)反應,最終在大腦皮層視覺中樞產(chǎn)生各種顏色感知。 視神經(jīng)細胞自身的生物特性是容易產(chǎn)生疲勞,進而產(chǎn)生各種視覺誤判。 比如最有名的補色殘像,其原因是外在顏色刺激起視網(wǎng)膜中某種對立色的反應,由于視覺的疲勞,當刺激停止時,該對立色的另一種反應開始活躍,于是視覺中產(chǎn)生原來色的補色。 對著上圖照片紅點凝視半分鐘,再把目光移視照片的黑暗部分,眨眨眼睛,奇跡出現(xiàn)了,猜猜你會看到哪位美女! 大腦對由眼睛傳來的視覺影像,還有一個再加工處理的過程,這個過程疊加了很多,人生過往的各種所謂感知經(jīng)驗。 比如身在美國的鳳姐長胖了整了件旗袍再怎么婀娜多姿,你一眼也能看出來她不是芙蓉,形象可以接近但氣質很難改變,撲面而來的依舊是滿滿的故事會的氣息。Reader’s Digest永遠還在路上。 拉碴的胡子,凌亂的頭發(fā),叼著煙卷漫不經(jīng)心,你可能并不在意, 但冷峻犀利的眼神卻深深震撼到你,氣宇軒昂,甚至放蕩不羈, 紅色的腰繩配上黑色的紙袋,著實與眾不同,有些詭異, 原來是混搭潮流界妥妥的大V。。。 心中有千萬只草泥馬在奔騰,開始懷疑眼睛,甚至懷疑起人生。 大腦的主觀意識會屏蔽過濾甚至加工接受到的視覺影像,有些是加上濾鏡,有些是視而不見,而有些是面目全非。 景由心生,不能只怪眼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