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身就具有自信心,只是沒有機會表現出來,會被家長認為“沒有自信”。就像孩子休息了,你說孩子沒學習能力嗎?自信心需要培養出來,并在學習中不斷增強。當學了東西,能使用,并表現了自己,贏得了別人的贊美,當再次遇到,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了。對自己有了信心,就可以鼓足勇氣,做想要做的,挑戰困難,收獲成果。此時,一定要了解,要使用正確的方法,堅持合理的方向,才會取得順利。而不要盲目自信,容易栽跟頭,從而容易產生挫敗感。對事物不能反復思考,也會表現魯莽。信心呢,內心要柔順,不要過于剛直,想什么就說什么,未必是自信。在行為和表達的過程中,讓別人感覺到自己的真誠和樂觀。 有的家長說,孩子在家里很活潑,到了外面就不敢說話了。環境適應能力弱,對外界環境的交流,還沒真正到內心感知。培養孩子自信,先要真誠。真誠不是說,對父母真誠,對老師就可以不真誠。如果把真誠用在人身上,就會隨著喜好而區別對待。但是,很多時候,正確的,應該的,未必是孩子喜歡的。如果在事上練,就是培養孩子對自己真誠。孩子自己能夠對事有把握,在情感上就能控制。有時候,因為事太急,情緒上就馬上緊張了,接著就容易失敗;因為一時成功了,情緒馬上松懈下來,就很難專注起來。都是不能把事,好好去把握好進度,有清晰而長遠的認知。 那怎么培養孩子的自信呢,凡事要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也就是說,看到,聽到,感到之后,不要馬上去做。先完善思考,如果有其他不對的對方,先糾正過來,確保沒有遺憾。有時候,全憑著感覺,或僥幸的態度;一放在認真上,就開始緊張了。事情要做,目標是要達到,但是過程的思路要清晰。這樣,當取得了成果,也是當之無愧;別人問起來,也可以對答如流。有時候,孩子獲得了成功,但老師和父母提問的時候,就容易忘記了,接著就開始懷疑,陷入思考,而不能自信起來。在家里的時候,家長教孩子做事的時候,先后順序一定要清楚;可以一遍做,一遍使用孩子的語氣,詳細講述。在教孩子表達的時候,思路要準確而穩定;可以關于瑣碎小事,和孩子交流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