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南安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牌坊 邦 伯 坊 10月1日下午3點左右,我尋訪完翔安區內厝鎮許厝村的魯藜故居并參觀了許厝村的一些古跡景點后,即開著摩托前往南安縣石井鎮的郭前村,再訪郭前村里的“南安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牌坊_邦伯坊”和村后的揚子山眾古跡。今年3月我曾2次到石井鎮采風,其中一次曾到過郭前村,并在郭前村熱心的鄭老哥帶路下找到“邦伯坊”和登上揚子山,可惜那次天氣不好,拍的圖片效果不好。 郭前村位于石井鎮駐地以西3.8公里,以駐地村名命名。民國年間為延平鄉杏前保,解放后為和平鄉郭前村,1958年公社化后為郭前大隊,1984年改為郭前村委會。由郭前、后頭2個自然村組成,有596戶2109人。聚落分布在石鼓山西麓,呈條狀形。耕地1506畝,山地2615畝,副業主要是開采石材并加工。 郭前自古交通方便。古代驛道從水頭潘瀾埔過清隆橋(大奎村南),過嶺亭格經郭前的邦伯坊通錦堂,接待庵而達蓮河;而泛海船舶由港灣沿后清溪逆行而上,直至郭前境內。上世紀70年代從后清溪底挖掘出土古船舫,證明此地昔日為小渡口。后來雖然內河淤塞,港口下移,但隨著公路的開辟,時至今日,郭前擁有三條水泥路分別連接小龜山、石井和老港及省道201線,使郭前的交通便捷,暢達全國各地。 郭前村至今保存二座古老的石牌坊,其中一座名曰“邦伯坊”。為表彰鄉賢鄭普而立,址在郭前村中。 鄭普(1495-1550),字汝德,號海亭,石井郭前村人。天資聰穎,少時,篤志勵學,在楊子山楊林書院師從于黃鋮,后入泉州府學,聯捷登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進士,初授無錫知縣,“勤政慎取,大著賢聲”,業績顯著。任期滿,升調南京戶部主事,主管維揚(今揚州)船運稅務。不久,升任戶部員外郎,擢任云南知府。以抱經蘊蘭,溥德施仁,為后世敬仰。嘉靖二十年(1541),以父喪歸,繼而母亦病故,前后居家數年,服除赴闋待選,卒于京師,時年五十六。無錫縣百姓聞訊,皆著孝服舉哀。嘉靖五年(1526)進士王慎中為其撰基志銘。 為褒揚鄭普為官寬民自儉,嘉靖四十四年,泉郡知府萬慶,南安知縣甘宮重葺鄭普登科所立“恩榮”牌坊,位于郭前村頂鄉小路、古時“此路往東京”的舊大路口。“邦伯坊”是花崗巖石牌坊,巡按福建監察御史王瑛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重修。牌坊為石構歇山頂,通高5.2米,寬6.2米,四柱三間,當心間高2.6米,次間高2.4米。四柱之間柱頂各立石獅一只。橫眉一面中刻“邦伯”二字,另一面刻“地卿”二字,兩邊刻“巡按福建監察使王瑛立”及“泉州知府萬慶、南安縣知縣甘宮重修”。牌坊整體雄偉壯觀,頗有氣派,古坊迄今已歷四百多年,一九九八年被南安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鄭普勵志好古,精通經學,著有《海亭文集》。他精于易義,曾經與林希元論《易》,主張“君子體《易》,只取其意,不必執定封義”,強調學以致用。在郭前村后的旅游勝地楊子山清水巖寺墻壁上嵌有清道光六年(1826)刻有鄭普所撰《會清水巖記》碑,該碑是研究南安海都明清文教情況的重要史料。在石井靖海門南東側豎石碑一方,為鄭普撰“平寇碑記”。碑文記載:明·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間(1545—1547年),泉州郡守程秀民率兵民抗擊海寇事跡。鄭普為碑文曰:“不肖家居是地,目擊戰功。敬將目睹,輯為實錄,庶頌功歌德,而后觀風者,或有采焉。”“群丑煽禍,天道所厭。至仁薄群生,幽明咸賴。我候得天之威,平禍之易一至于此,積威敷德之效,何容言哉。” “邦伯坊”前”8米遠,另立有一碑坊,是子貴父榮為表彰鄭普之父鄭元所立的。鄭元生質倜儻,好義樂善,事親至孝,敦睦宗族,為貧者不能下葬的29位鄉人辦理后事,鄉人無不信服。在饑荒之年,“協謀煮粥”,救活饑民無數。嘉靖年間,倭寇大肆剽掠,沿海無法安寧。鄭元毅然組織鄉兵自衛,,修武器,整編隊伍,時常操練。倭寇聞之,不敢進犯其鄉。一方晏然,里人感念其德,后以子貴卒后受封文林郎,晉封奉議大夫。 昔日于古道中連續為褒獎賢喬梓矗立兩座石牌坊,盛舉實屬罕見。作為南安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牌坊,更顯得格外珍貴。鄭元父子的嘉行美德,激勵著郭里的眾多鄉彥和后來人,為郭里的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圖拍于2015.10.1 文寫于2015.1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