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者,君主之官也。心主神明,安神定志 西黨參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參7g(君) 干小麥15g 大紅棗10g 生甘草5g(臣) 云茯神15g 炒棗仁15g 川郁金10g(佐) 燈心草3g(使) (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下同) 此方乃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之“甘麥大棗湯”加減化載而成。方中君藥組益氣活血,臣藥組養心柔肝,佐藥組安神開郁,使藥組清心安神。四組藥共奏養心柔肝、安神定志之功,可用于治療失眠癥、更年期綜合征、焦慮、抑郁癥、心悸等。 2.肝者,將軍之官也 生曬參10g 生北芪15g 紫丹參10g(君) 北柴胡12g 川郁金12g 制香附12g(臣) 法半夏10g 廣陳皮10g 淡黃芩10g(佐) 大紅棗10g 生姜片10g 生甘草5g(使) 此方乃《傷寒論》之“小柴胡湯”加減化裁而成。方中君藥組益氣活血,臣藥組疏肝解郁,佐藥組清熱化痰,使藥組益氣生津,調和諸藥。凡與氣、血、痰、熱相關的疾病,均可以此方加減。 3.肺者,司呼吸,為嬌臟、儲痰之器,變則為咳喘 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君) 炙麻絨10g 北細辛3g 生姜片5g(臣) 漂射干10g 清紫菀10g 款冬花10g(佐) 清半夏7g 五味子3g 大紅棗10g(使) 此方乃《金匱要略》之“射干麻黃湯”加減化裁而成。方中君藥組益氣活血,臣藥組解表散寒,佐藥組降逆定喘,使藥組化痰和中。四聯藥組共奏解表散寒、化痰降逆之功,用于治療肺失清肅,氣機上逆之咳喘上氣,喉中痰鳴轆轆,痰鳴如蛙,咳吐不利者。 4.脾者,中州也,運化水谷,變則為吐瀉 生曬參10g 生北芪15g 紫丹參7g(君) 老干姜10g 上肉桂5g 炙甘草12g(臣) 炒白術10g 炒六曲15g 谷麥芽各15g(佐) 大紅棗10g(使) 此方乃《傷寒論》之“理中丸”加減化裁而成。方中君藥組益氣活血,臣藥組溫中散寒,佐藥組健脾開胃。四聯藥組共奏益氣溫中、健脾開胃之功效。凡中焦虛寒,完谷不化,腹痛腹瀉、嘔吐下利者,可以此方加減。 5.腎者,腰之府,藏精也。內有真陽,虛則為痿 生曬參10g 生北芪15g 紫丹參7g(君) 干地黃15g 淮山藥10g 山萸肉10g(臣) 炒澤瀉10g 牡丹皮10g 云茯苓10g(佐) 炮附子6g 上肉桂6g 炙甘草5g(使) 此方乃《金匱要略》之“腎氣丸”加減化裁而成。方中君藥組益氣活血;臣藥組滋補肝腎;佐藥組健脾瀉濁,平龍雷相火;使藥補命門真陽。四聯藥組,治療腰痛、足軟、水腫,腰以下冷,陽痿早泄,小便不利,以及消渴病屬腎陽不足、痰飲內停證者。 6.腦者,奇恒之府,安神以定志也 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君) 酸棗仁15g 云茯神12g 龍眼肉10g(臣) 肥知母10g 正川芎6g 川郁金10g(佐) 生甘草5g(使) 此方乃《金匱要略》之“酸棗仁湯”加減化裁而成。屬于滋養安神劑,其病機乃稟賦薄弱,氣血兩虛,功能衰退。方中君藥組益氣養血,臣藥組養心安神,佐藥組開郁清熱,使藥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養血安神之效,用于治療虛煩難寐,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 7.三焦者,有名無實,行津液,病則為痰飲,治在中焦 生曬參10g 生北芪15g 紫丹參7g(君) 云茯苓15g 炒白術10g 化橘紅6g(臣) 川桂枝10g 炮干姜10g 車前子6g(佐) 大紅棗10g 炙甘草5g(使) 此方乃《金匱要略》之“茯桂術甘湯”加減化裁而成。屬于祛濕劑,其病機乃脾陽不足,痰飲內停。君藥益氣活血,臣藥燥濕逐飲,佐藥通陽利水。四聯藥組,共奏滌痰鎮眩、通陽溫中之功效,用于治療胸脅脹滿、心悸目眩、心下痞滿、氣短咳嗽。 8.胃者,水谷之海,后天之本 太子參15g 生北芪15g 紫丹參10g(君) 川桂枝6g 杭白芍12g 廣橘絡6g (臣) 炒白術10g 大紅棗10g 生姜片10g(佐) 鮮飴糖20g 生甘草5g(使) 此方乃《傷寒論》之“小建中湯”加減化裁而成。方中君藥組益氣活血,臣藥組斂陰引陽,佐藥組健脾和胃。四聯藥組共奏益氣補中、健脾和胃之功,用于治療脾胃虛寒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導致的胃脘疼痛,與脾胃相關的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痛經等。 9.大腸者,與肺為表里。腸痢者,火克金也 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君) 白頭翁12g 川黃連12g 川黃柏12g(臣) 苦秦皮10g 蒲公英10g 金銀花10g(佐) 車前子10g 生甘草5g(使) 此方乃《傷寒論》之“白頭翁湯”加減化裁而成。方中君藥組益氣活血,臣藥組清熱涼血,佐藥組解毒止痢。全方共奏清熱利腸、涼血止痢之功,用于治療下利膿血、疫毒痢疾、腹痛灼熱、里急后重。 ----選自《醫道中和——國醫大師孫光榮臨證心法要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