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Y染色體Q-M120單倍群起源和分布研究再次實錘華夏文明起源和遷徙

     江風秋月342 2021-09-03

    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的第一要義就是年代學研究,沒有明確年代學研究的考古和歷史研究都是自欺欺人的瞎忽悠。關于華夏文明起源和遷徙的考古及歷史研究,突破口正在于年代學研究,而年代學研究的關鍵正在于中外學界一無所知的華夏觀象授時絕技——以二十八宿為黃道坐標體系測定二十四節氣。

    一旦懂得以二十八宿為黃道坐標測定二十四節氣,中文史料文獻中記載的先秦時代大量天文歷法數據就可以為華夏文明上古時代年代學研究提供無與倫比和無可置疑的鐵證(參看文末所附《華夏文明上古歷史年代學考證背景知識提要》)。

    根據我的論證——

    華夏文明上古時代的首個鼎盛時期就是顓頊、帝嚳時代,這時的炎黃華夏集團統治中心在尼羅河流域,創建了舉世聞名的“古埃及文明”,其中顓頊就是法老胡尼,帝嚳就是法老胡夫。

    帝嚳后期,炎黃華夏統治中心北遷至兩河流域。公元前2378年,母系為阿卡德人的虞舜取得炎黃華夏集團的最高統治權,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帝國。

    公元前2325年,炎帝集團的大禹取得炎黃華夏集團的最高統治權,建立夏朝,疆域更為擴大,萬國來朝,炎帝集團的主體擴張至印度河流域,主導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為代表的所謂“印度河流域古文明”。

    公元前1903年前后,建都幼發拉底河南岸烏爾的夏朝遭遇大旱,夏朝統治中心被迫遷徙至印度河流域哈拉帕。

    公元前1599年,以阿卡德人為主體的商湯集團率領兩河流域華夏諸侯國,穿越伊朗高原,以遠征奇襲滅亡了夏朝。夏朝數萬軍民在決戰之前攜帶夏天子傳國祭祀重器,沿喜馬拉雅山南麓“蜀身毒道”逃亡,經越南云南,北上四川。

    商湯伐桀后,率華夏諸侯國軍民經興都庫什山脈進入中國大西北地區,一路東進,商人最遠到達了中國東北地區。

    殷商直到公元前1400年前后,才從東北南下中原河南,掃蕩了周邊世代盤踞的三苗九黎。

    以上是我從年代學考證構建的華夏文明上古歷史大框架,這一框架不僅從天文歷法證據得到無可辯駁的論證,而且從中國早期青銅器所含高放射性成因鉛同位素礦料來源的考證得到無可辯駁的支持。

    文章圖片1

    中國早期青銅器所含的異常鉛在中國境內根本找不到礦源。這種異常鉛有一組數據比值:鉛同位素207和206的比值在0.70-0.78之間,鉛同位素206和204的比值≥ 20,鉛同位素208和204的比值≥40,凡是符合這一組數據的青銅器,其異常鉛一定是采用同一礦源鑄造,這一組數據就是異常鉛的“指紋”,可以用來判定異常鉛的礦源。

    根據國內外學術論著和刊物公開發布的數據資料,我首先公開指出,中國早期青銅器所含的異常鉛,甚至錫錠和金,都是來自于南非如意寶(Rooiberg)古錫鉛礦

    堅持華夏文明是黃河流域“土生土長”的“本土起源論”或“中原中心論”、“滿天星斗論”,都無法解釋為何中國早期青銅器所含的異常鉛來自遙遠的南非如意寶(Rooiberg)古錫鉛礦。

    可是,按照我的考證體系,簡直可以完美解釋這個懸疑;而中國早期青銅器所含的異常鉛來自南非如意寶(Rooiberg)古錫鉛礦這一無可辯駁的事實,又反過來給予我的考證體系無可辯駁的支持。

    有人說,還要更多的證據!我知道,對于肆意妄為的歹徒來說,任何證據都是無效的,再多的證據也是白搭。但是,對于橫掃六合踏遍星空的腳趾頭而言,更多的證據如雨后春筍,錦上添花。

    文章圖片2

    這一次,我整理的是分子人類學的證據,確切地說是Y染色體單倍群的證據,再次精妙無比地驗證我的考證體系。

    必須指出,我整理的證據,主要是受到兵策儒劍(劉光保)先生的啟發,在此表示感謝。劉光保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埃夏論”,我對此沒有深入研究,但根據年代學研究的結論來衡量,劉先生這部分的論述存在重大缺陷,有待修正。

    我認為,劉先生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是他堅持不懈地在分子人類學領域刻苦鉆研,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資料和線索。

    劉光保先生鉆研分子人類學,本意是為其“埃夏論”提供分子人類學領域的強有力支撐,即從人類基因的起源和分布情況,合理解釋作為夏朝主體民眾的古埃及人如何輾轉遷徙到目前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我的初步觀感是,如果不能首先精確解決華夏文明起源和遷徙的年代學問題,劉先生的艱苦努力必然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我必須感謝劉先生的努力,他的努力給了我一把砍瓜切菜割喉無比順手的利刃。

    簡而言之,從分子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來看,確切地說,從Y染色體單倍群Q1a1a-M120的起源和分布情況來看,精妙無比、無可辯駁地再次驗證了我的華夏文明起源和遷徙考證體系。以下擇要論述。

    文章圖片3

    2019年6月,《人類生物學年鑒》(Annals of Human Biology)刊發了由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和吉林大學等博士聯合撰寫的一篇論文《Y染色體單倍群Q1a1a-M120的系統地理學研究:連接西伯利亞和東亞人群的父系血統》(Phylogeography of Y-chromosome haplogroup Q1a1a-M120, a paternal lineage connecting populations in Siberia and East Asia)。

    這篇論文指出,Y染色體單倍群Q1a1a-M120(又簡稱Q-M120)是東亞人群中廣泛分布的父系血統,論文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該單倍群在東亞的起源和分布情況。

    研究發現,該單倍群可能起源于西伯利亞古人群。距今5000年到3000年前之間,該人群在中國西北地區發生了“原位擴張”(an in-situ expansion);具有高頻Q-M120的古人群在距今2000年以前參與構成華夏先民的人口基礎,最終成為漢族的父系祖源之一

    這篇論文列出了一份單倍群Q-M120系統發育和分布的時間表,右側標灰部分是該單倍群在中國境內各地漢族人口中的分布情況——

    文章圖片4

    從地域分布來看,以湖南、江西、廣東為代表的南方地區擁有較多的Q-M120單倍群分布;以甘肅、山西、山東和東北為代表的北方地區也擁有較多的Q-M120單倍群分布;這兩個地區在地域上相隔較大,似乎是南線和北線兩條分布線路,而不是簡單的從南向北或從北向南的分布

    從系統發育和分布時間軸來看,Q-M120這個單倍群是在距今7000年以前形成的,是F764的一個主要的變異分支。

    但是,從上表時間軸來看,Q-M120這個單倍群大規模參與構成華夏先民人口基礎的年代,在距今3600年前左右,即公元前1600年前后,我在表上用紅線做了年代標記

    公元前1600年前后,是什么年代?眾所周知,這是夏朝末期。

    那么,參與構成漢族父系祖源的Q-M120單倍群古人群究竟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上面這篇論文的作者們指出,Q-M120單倍群古人群可能起源于西伯利亞,但目前在這個可能的起源地已經幾乎找不到父系祖源為Q-M120單倍群的現代人,父系祖源為Q-M120單倍群的現代人集中分布在東亞。

    同時,作者們明確表示——

    Due to the limit number of ancient DNA,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migration history of population with Q-M120 between 15kya and 5 kya.

    由于古DNA的數量有限,我們對1.5萬年前和5000年前之間Q-M120人群的遷移歷史知之甚少。

    文章圖片5

    上圖的藍色色標區域就是父系祖源為Q-M120單倍群的現代人的分布情況。

    紅圈數字標記的是出土擁有父系祖源為Q-M120單倍群古人的墓葬。有趣的是,在遙遠的黑海岸邊,克里米亞的一處墓葬,居然出土了擁有父系祖源為Q-M120單倍群古人遺骸。

    如果單看上面這一篇論文,我們不禁要推想,Q-M120單倍群的古人群可能真的是如論文作者們所論,起源于西伯利亞了。

    維基百科上一張Q-M120單倍群人口分布圖(標黃圓點),似乎要加強這種印象。

    文章圖片6

    然而事情竟有大謬不然者。父系祖源為Q-M120單倍群的人群在東亞以外的地方分布非常廣泛——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的博士作者們居然不知道?

    文章圖片7

    《自然·科學報道》于2017年1月刊發了一篇論文《圖解后冰川期的人口擴張:西南亞人種分布》(Mapping Post-Glacial expansions:The Peopling of Southwest Asia),該論文使用Y染色體標記與常染色體數據相結合,試圖重建1.5萬年以來西南亞地區的人口擴張情況。

    論文指出,后冰川期即過去1.5萬年以來,三個地區的人口擁有獨特的常染色體遺傳特征:(1)以黑海東岸為中心;(2)以黎凡特為中心;(3)阿拉伯半島南部。來自這三個地區的現代人口具有最廣泛的多樣性,可能確實代表了西南亞新石器時代文化主體人口的最可能的后裔。

    這篇論文后附錄了兩個Excel表格,其中表格2列出了父系祖源為Q-M120單倍群的人口分布情況。

    文章圖片8

    父系祖源為Q-M120單倍群的人口在西南亞有廣泛分布,這些人口無可置疑地與漢族有著共同的父系祖源——

    文章圖片9
    文章圖片10
    文章圖片11
    文章圖片12
    文章圖片13

    劉光保先生近日在其博客文章中正確指出,以下這些地區都發現有M120:

    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巴林,乍得,塞浦路斯,埃及,伊朗,伊拉克,約旦,科威特,沙特,黎巴嫩,利比亞,馬耳他,摩洛哥,巴勒斯坦,敘利亞,突尼斯。

    這就是說,包括兩河流域、地中海、北非和中亞等在內的這些國家和地區擁有M120的人們,其父系祖先族群參與了構成華夏先民的父系人口基礎,其父系祖先族群是漢族父系祖源之一。

    華夏先民,現代漢族,與上述國家和地區擁有M120的人們“同宗共祖”,如何解釋?!

    另有一篇很好的論文,我暫時不透露其題名和來源,只展示其發布的圖表——

    文章圖片14

    這是論文發布的關于Q系單倍群全球分布情況的線路圖。右下角我特別標黃的部分是M120的分布情況。我用紅線丈量的時間軸表明,M120起源時間在距今4500年左右,即公元前2500年左右。

    表中方形、菱形和圓形的色標,表示的是單倍群所在的地區——

    文章圖片15

    那么,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M120單倍群分布在哪些地區呢——

    文章圖片16
    文章圖片17

    很顯然,Q-M120按上表主要分布在南亞(藍色菱形)和東南亞(白綠相間菱形)。

    誰告訴你Q-M120集中分布在東亞?這些人為什么要告訴你Q-M120集中分布在東亞?

    再來看看另一份圖表,標記了Q1系單倍群的分布,Q-M120當然是其子集——

    文章圖片18

    從上面這份圖表來看,Q1系單倍群在棕色的南北美洲地區占到了超過75%的Q1系總人口,但是,剩下部分的Q1系人口卻廣泛分布于灰色地帶的俄羅斯、黃色地帶的中亞和西亞,以及藍色地帶的東亞、南亞和東南亞。

    在這廣泛分布的Q1系單倍群人口中,各地怎么可能完全排除存在Q-M120單倍群的人口。

    實際上,綜合前面兩篇論文的調查檢測數據來看,Q-M120單倍群人口廣泛存在于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和東亞地區,只不過中國作為東亞大國其Q-M120單倍群人口更多更集中而已。

    凡是擁有Q-M120單倍群的人口,一定有著共同的父系祖源,該祖源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左右,即公元前2500年左右。

    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我的華夏文明起源和上古歷史考證體系中,是一個什么特征年代?

    ——是顓頊、帝嚳開啟的華夏文明鼎盛時代,

    ——是帝嚳后期華夏文明統治中心區域從尼羅河流域北遷至兩河流域的時代,

    ——是黃帝集團(以帝嚳之子、殷商先祖閼伯為代表)和炎帝集團(以夏人始祖實沈為代表)大分裂的時代,

    ——是炎帝集團進軍印度河流域創建“古印度文明”的時代,

    ——是炎黃集團創建世界性大帝國、萬國來朝、影響力彌遠弗屆的時代。

    只要明白這些事實性的論述,我們就知道,Q-M120單倍群就是炎黃華夏王族父系基因之一,甚至可以簡稱為“伏羲基因”。

    華夏先民,現代漢族,與上述國家和地區擁有M120的人們“同宗共祖”,如何解釋?!

    不用我的華夏文明起源和遷徙考證體系,上述懸疑根本無法合理解釋!

    只有用我的華夏文明起源和遷徙考證體系,上述懸疑才能得到近乎完美的解釋!

    而上述國家和地區廣泛分布擁有M120的人們這一事實,再次充分證明我的華夏文明起源和遷徙考證體系近乎完美!

    考古學界和上古歷史學界在我的考證體系面前,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粉碎性崩塌乃至糜爛,要么鳳凰浴火涅槃新生。

    附錄:華夏文明上古歷史年代學考證背景知識提要

    根據《尚書·堯典》敘錄的“四仲中星”,可以精確論證“四仲中星”的實測年代就在公元前2485年到公元前2318年之間,也就是帝堯時代就在公元前2485年到公元前2318年之間,由此確證帝堯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477年甲辰年。

    根據中文文獻史料記載的華夏文明上古帝王王年干支、在位年數、天文歷法特征等情況,可以精確判定自少昊、顓頊、帝嚳至堯舜禹的王年斷代——

    少昊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711年。

    顓頊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629年。

    夋嚳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551年。

    唐堯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477年。

    虞舜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378年。

    禹夏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325年。

    如此精確的王年斷代,同樣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證據得到論證。

    文章圖片19

    二十八宿和十二次。

    例如,根據《漢書·律歷志》所載的“次度表”,以二十八宿為基礎重新劃分的十二個天區(“十二次”)分別對應當年的二十四節氣,即“十二次”是測定當年太陽周年視運動位置的“量天尺”,“日至其初為節,日至其中為中氣”。

    《國語·周語》敘錄伶州鳩明確指認“十二次”是“顓頊之所建也,帝嚳受之”,而“顓頊歷”是“十月歷”,陰歷年以陰歷十月為年首,陽歷年以“立冬”為歲首,因此“十二次”的首“次”“星紀”在顓頊時代必然是星紀初度為立冬,黃經225°,星紀中牽牛初度為小雪,黃經240°。

    韓國藏石刻本早期《天象列次分野之圖》清晰地表明,牽牛初度起于恒星牛宿一,牛宿一為小雪點即黃經240°是且僅是公元前2629年的天文歷法特征,因此確證顓頊元年是且僅是公元前2629年。

    由此照樣可以理出一份精確的華夏文明上古帝系王年斷代表。

    文章圖片20

    以此王年斷代對比國際學界關于古埃及同時期的法老王年斷代(如下圖),綜合出土文物、史料記載和語言學、文字學等多方面的證據材料——

    少昊摯/左徹/嶠極無可置疑地是且僅是法老左塞爾,

    顓頊無可置疑地是且僅是法老胡尼,

    夋嚳/帝嚳/帝俊/昆侖曲阜,無可置疑地是且僅是法老胡夫 knum khufu ,

    三座大金字塔可無置疑地分別是且僅是少昊、顓頊和帝嚳的大冢,

    古埃及的所謂“卜塔神”hu-ka-ptah 無可置疑是且僅是華夏人文始祖伏羲之“敷教臺”,

    古埃及法老的母系尊神“Nut”無可置疑地是且僅是黃帝元妃螺祖/嫘祖/雷祖,

    守護“昆侖”的神獸“陸吾”/leo/lion/luv 無可置疑地是且僅是大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雕像。

    文章圖片21
    文章圖片22

    帝舜王年為公元前2378年到公元前2325年,統治時間長達53年。對比兩河流域的“蘇美爾王國”,有且僅有一位帝王、阿卡德帝國的“國父”薩爾貢一世(Sargon),王年斷代、名字和統治功績跟虞舜極為近似。從名字來說,sargon,g發成后鼻音,或者不發音,則 sargon 的讀音就是 舜

    文章圖片23

    疑為薩爾貢一世的銅像。

    西方學界根據泥板書的記載,推測薩爾貢一世的統治時期很可能在公元前2350年前后,統治時間大約為56年。

    文章圖片24

    我對比中文文獻史料記載的虞舜、大禹和周人先祖后稷身世,推測后世阿卡德人將虞舜、大禹和后稷的事跡混合在一起。例如,周人先祖后稷就是一名“棄兒”,本名“棄”,而薩爾貢一世傳說也是一位棄兒。舜是商人的始祖之一,更早的始祖當然可以追溯到帝嚳、顓頊乃至黃帝;后稷也是帝嚳的后裔,盡管中文文獻的記載頗有混亂之處,但商周確是同宗共祖,上溯到顓頊帝嚳是毫無疑問的。

    由此,我又論證了虞舜之前的華夏上古帝王“堯”就是“烏爾”(Ur)。堯名“放勛”,“放勛”這兩個字的古音就是“平陽”,“平陽”是傳說中的“堯都”。我指出,“烏爾”,是阿卡德語;“平陽”,則是漢語。

    文章圖片25

    《史記》記載,帝堯的騎乘是“彤車乘白馬”,而著名的出土文物“烏爾軍旗”(年代測定為公元前2500年前后)恰好出現了紅色的車輛搭配白色的馬匹

    文章圖片26
    文章圖片27
    文章圖片28

    舜為“有虞氏”,“有虞”還是“烏爾”。舜生于“姚墟”,“姚墟”還是烏爾。舜都“蒲坂”,“蒲坂”就是“平陽”,“平陽”就是烏爾。

    大禹,都城平陽,當然就是烏爾;又都“安邑”,“安邑”的古音還是“烏爾”。

    大禹姓名“姒文命”,其古音就是 Sumer(蘇美爾)的音譯;大禹“字高密”,實際上就是“蘇美爾文明”傳說中的半人半神英雄吉爾伽美什(Gilgamesh),“字高密”是 Gilgamesh 的音譯。

    文章圖片29

    烏爾神廟,阿卡德語Ekisnugal,意為“大光明”,其實漢語就是“明堂”。

    明堂者,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章有道也,乃天子布政之宮。

    文章圖片30

    不但如此,這是就是文獻史料中最早的“中國”,在“昆侖”之南,其泉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中國東南皆際海”。

    這里的“昆侖”,就是哥貝克力石陣遺址所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哥貝克力石陣遺址就是華夏先民祭祀的重要場所,即軒轅之丘、帝丘、商丘等。

    文章圖片31

    如果幼發拉底是“河”,那么底格里斯就是“洛”。不過,我覺得這是文獻搞混了。

    根據文獻史料記載的“夏仲康季秋九月辰弗集于房”,這次日食是且僅是公元前2267年10月19日兩河流域可見的大食分日食,多個“大辰”——日、月、日食、日月合朔、水星、心宿大火等——不是匯聚在二十八宿的房宿天區,而是匯聚在二十七宿的房宿天區,因此證明夏朝使用的是二十七宿而非二十八宿,同時證明使用二十七宿的所謂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為代表的“印度河流域古文明”是且僅是夏朝。

    文章圖片32
    文章圖片33

    圖中紅色放射線標記的天區是二十八宿,藍色線標記的是二十七宿。

    從夏朝使用二十七宿,就能精確斷定所謂的古印度文明,使用二十七宿的古印度文明,就是夏朝。

    古印度文獻記載,古印度使用二十七宿標記的冬至點在二十七宿的虛宿(但尼瑟陀)起點,而夏至點在二十七宿的柳宿(阿失麗灑)中部。

    文章圖片34

    如上圖,二十七宿虛宿的起點,幾乎跟恒星天壘城一黃經值相近(圖右);而二十七宿柳宿的起點,黃經值接近恒星柳宿七(圖左)。

    當冬至點在虛宿起點,即天壘城一黃經值270°,當年的夏至點就正好在柳宿中部(二足)。

    天壘城一黃經值270°,是且僅是公元前1903年。

    所謂的“古印度文明”用二十七宿標記的最早的冬至點,居然在公元前1903年,比禹夏創建世界性大帝國的年代晚了422年,這說明古印度文明就是在夏朝文明影響之下生發起來的,這說明古印度文明是且僅是夏朝。

    這同時說明,“伊洛竭而夏亡”——夏朝統治中心從兩河流域流亡遷徙至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年代就是公元前1903年。

    據《古本竹書紀年》,“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按文獻史料記載,太康是夏啟的長子和繼承人;太康死后,夏啟的次子仲康即位,仲康在位期間,某年陰歷九月房宿天區發生了日食,即著名的天文事件“辰弗集于房”。羿是夏朝的篡位者,夏桀則是夏朝的末代帝王,為商湯所滅。

    根據文獻史料記載,商湯伐桀采用了伊尹的“奇計”,“升道從陑,出其不意”,“陑”這個地方在山坳邊上,又在“河曲之南”,“升道從陑”就是伐桀大軍從“陑”這個地方向北進攻“戊子日”戰于郕,27天后的“乙卯日”戰于鳴條,生擒活捉夏桀及其500人。“鳴條”在夏桀都城“安邑”之西,商湯大軍活捉了夏桀之后,在“大水”流放夏桀及其團伙,夏桀乘舟從“大水”“南徙千里”,最后“同舟于海,死于南巢之山”

    又按名將吳起的說法,夏都安邑這個地方地勢很好,易守難攻,所謂“左河濟,右泰華,羊腸在其北,伊闕在其南”

    企圖在目前中國境內指認夏都的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找出跟上述文獻史料記載相近似的地形,也根本無法合理指認商湯大本營所在地。

    但是,如果最后的夏都“安邑”在與烏爾同為北緯30°的哈拉帕,則此千古懸疑迎刃而解

    文章圖片35

    從地圖來看,從摩蘇爾出發的商湯伐桀的大軍就是從伊朗高原的山褶子里冒了出來,突然出現在印度河南部平原上,北上進攻摩亨佐達羅和“鳴條”等地。

    《呂氏春秋·簡選》敘錄:“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于郕,遂擒推侈、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

    文章圖片36

    公元前1599年3月23日“戊子日”,陰歷二月初三,商湯大軍一舉拿下夏桀的南部重鎮“郕”——我認為這就是摩亨佐達羅——接著繼續北上進軍“鳴條”。

    孔安國稱,鳴條“在安邑之西,桀逆拒湯”。“鳴條”在夏都安邑的西邊,從清理邏輯上來推斷,應該正好位于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的中段,即夏商兩軍的行軍速度基本持平,因此會戰于“鳴條”。

    文章圖片37

    需要指出的是,郕(摩亨佐達羅)之一役,完全出乎夏桀意料之外,南部失守,夏都已無險可據,舉國震恐,于是從公元前1599年3月23日“戊子日”開始,夏都軍民就開始著手收拾打包夏天子傳國祭祀重器,準備隨時沿喜馬拉雅山南“蜀身毒道”向東南進行“戰略大轉移”

    我早已指出,夏桀指令繼承人率領數萬軍民舉國搬遷流亡,搬運很可能在大禹時代就鑄造的夏天子傳國祭祀重器,沿喜馬拉雅山南麓“蜀身毒道”,經緬甸越南入境云南,北上四川廣漢。

    夏朝亡國軍民抵達四川廣漢,應在公元前1599年秋天,糧草不繼。當時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土著主體是石器時代的三苗九黎部落,多臣服于夏天子。

    夏朝軍民在廣漢三星堆短暫駐扎,隨著沿路追殺的楚兵的臨近,被迫首次大規模燒埋傳國祭祀重器,然后四散流亡藏匿。主力流亡軍民隨夏桀繼承人沿長江東進,在湖南寧鄉/安化一帶再次大規模掩埋祭祀重器。

    逃至湖北境內,數千軍民和樂官世家被楚兵俘獲,編鐘等重器落入敵手。

    文章圖片38

    夏桀繼承人在湖北盤龍城短暫停留,隨后乘舟南下,經鄱陽湖抵達江西贛江東岸大洋洲。在這里,絕望的夏桀繼承人先殺死兩個八九歲的孩子,然后自殺身亡,大批祭祀重器陪葬于大墓。

    隨行軍民隨后四散流亡藏匿,部分軍民攜帶重器如牛尊抵達湖南衡陽境內。

    華夏諸侯國縱兵劫掠夏都“安邑”(哈拉帕),一掃而空,攜帶戰利品北上,經興都庫什山脈入境今天中國大西北地區,此后逐漸東進。周人后來進駐周原,商人等華夏諸侯國沿黃河一路東進,部分夏朝遺民被安置在山西。商人一直進軍到東北,直到公元前1400年的盤庚時期,才大舉南下,進軍河南。

    殷商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定都中原,掃蕩了這里的三苗九黎土著。

    (好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 日夜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和艳妇在厨房好爽在线观看|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国产精品自拍午夜福利| 国内熟妇人妻色在线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首页 |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综合色AAA成人无码|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2|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国产av综合av|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成人片| 久久久久久伊人高潮影院|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精品| 国产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 | 久久亚洲道色宗和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中文字幕久久国产精品| 又黄又硬又湿又刺激视频免费| a级黑人大硬长爽猛出猛进| 性欧美牲交在线视频| 美女禁区a级全片免费观看| 高大丰满熟妇丰满的大白屁股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看| 日韩中文字幕V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日产久久高清欧美一区| 成人午夜福利免费专区无码| 国产成人av电影在线观看第一页| 麻花传媒剧国产MV免费播放| 国产乱码1卡二卡3卡四卡5| 免费观看的AV毛片的网站| 国色天香天天影院综合网| 宾馆人妻4P互换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