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生分為三個層次,活高者活天命,稱為天人;活好者活人命,稱為中人;活了者活地命,稱為地人。 人生如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生命如水,三分甜蜜,七分苦澀。人生除了天注定,更多的是靠打拼。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活出屬于自己人生,讓自己人生過得更好、更高呢? 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為人處世是一門學問,這潭深水,讓人畏懼。學不好,生活讓你身心疲憊,學好了,生活如魚得水,幸甚至哉。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一位鬼谷子先生,常年隱居于深山,創立鬼谷門派,鬼谷子身懷曠世絕學,精通百家學問,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被譽為千古奇人。 他的弟子們更是人才輩出,活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舞臺上。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等,出山后各個拜相入將,左右歷史發展。 在人際交往方面,鬼谷子先生有著獨到的見解,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鬼谷子的三條為人處世的“天規”,如果你能領悟,就能收獲幸福的人生。 以德報怨,寬容待人? 鬼谷子曰: 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立榮名,不如種陰德。 大意是你去施小恩給別人,為了收買人心,倒不如光明磊落地去贏得大家的支持。一個人拼命地想要提升自己的名聲和榮譽,倒不如順其自然,在背后做一些善事。 有時候,我們為了彰顯出自己的標新立異,倒不如我們在生活中謹言慎行,多做一些我們看似平凡的善事,總而言之,沽名釣譽、標新立異不可取。做人要以德報怨、寬容待人,便可安然自樂。 漢高祖劉邦,當時只是個街頭的小混混,一無錢,二無事,完全是個無賴,他靠什么能讓這些朋友跟他死心塌地的打天下呢? 劉邦為人仗義,在江湖上自帶著痞子氣,無論是江湖上的牛頭馬面,還是市井中的小癟三,劉邦都愿意與他們交朋友。 比如謀士張良,是個暗算過秦始皇的亡命之徒;韓信,是一個一次都沒有帶過兵的小卒,陳平,是一個與嫂子有過緋聞的渣男。還有做屠夫的樊噲,做馬車夫的夏侯嬰等等。你且再細細研究,你會發現他麾下都是清一色的“小人”。 劉邦從沒有因為他們是小人物而嫌棄他們,反而在小事上處處照顧他們,將人心收在自己的手里。最典型的就是韓信,在劉邦危難之際,被向老大打的鼻青眼腫,韓信不立刻帶兵支援也就罷了,還趁火打劫,跟劉邦邀功,要個“假”齊王當當,劉邦不但忍了,還封韓信為真齊王。 當時項老大也向他提出了很優越的條件,但韓信還是堅持跟著劉邦,拒絕了跳槽。由此可見,一個人不管能力如何,要是想成就大事業,必須以德報怨,寬容待人。 處事不驚,遇事不慌 鬼谷子曰:毋躁急以速其忿,毋躁切以益其頑。 乍一看這一句有些繞口,其實很簡單,這句話意思是很多事情,你越急于解決,卻越很難解決,這時候你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思考問題。 正所謂欲速則不達,遇到問題后過于急躁,只會讓頭腦更不清楚,更難將事情弄明白。 所以,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遇事不燥,喜則靜,憂則穩。 在三國時期,蜀國的張飛便是個生性魯莽、遇事沖動的人,幾次差點誤了大事。盡管有諸葛亮和劉備一再的勸阻和約束,但其依然我行我素。 而借酒消愁的習慣,反而令他更加的魯莽和沖動,也害得自己不得善終。 我們生活在一個很復雜的世界中,如果大家遇到突發的情況,請大家一定要稍安勿躁,用理智去控制自己內心的躁動。寵辱不驚,心境平和,這也是一種境界。 順其自然,與世無爭 鬼谷子云:忍辱不辯,寡言不爭。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時,能夠控制自己,不爭口舌之利,不去惹是生非,做人要能夠隱忍。 在為人處世上,不議論別人的是是非非,不與他人攀比,做好自己。巧言令色其實并不是什么本事,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真正能夠做到隱忍不爭,往往都是干實事的人,他們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 相反,很多人整日都在忙著與人爭辯,非要爭個你高我低,你對我錯,其實他們并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只是想聽別人對他虛偽的吹捧。 在魏晉時期,丞相王衍手握軍政大權,可他整天只知道畫大餅,并不干實事兒,最終落得一個身死滅國的下場。不僅于己,而且還誤國。 其實,寡言不爭也是一種讓人稱道的意境。不爭先,并不代表著不上進,而是尊重自然的規律,遇到切勿操之過急,我們需要打好基礎,一步步積蓄力量,等到條件成熟的時候,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