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Automatic rally or reaction)自動反彈or自動回調。
BC (Buying
Climax)買入高潮。買入密集區焦急的大眾在頂部附近買入,專業人士則在賣出。
BOI(Backing up to ice)
BTI(Breaking the ice)破冰
BUEC(Backup to edge of creek)
CREEK Critical support關鍵的支撐
FTI(First time over ice)
ICE( Critical
resistance)冰面,比喻,指連接回調的最低點的曲線,也就是支撐線。
JAC (Jumping across the creek)(or JOC)跳過小河。
LPS(Last point of Support) (Demand)最后支撐點。
LPSY Last point of Supply最后的供應點。
MD(Mark down)下跌
MU(Mark up)上漲
PS (Preliminary support)(Demand)初步支撐。
PSY (Preliminary supply)最初供應點。
SOS( Sign of strength)強勢信號。
SOW (sign of weakness)弱勢信號。
ST (Secondary test)二次測試。
SOT(shortening of thrust)突破遞減,沖擊減弱
TSO(Terminal shake out(Spring))
TUT(Terminal thrust)
UTAD Up thrust after
distribution派發之后的上沖,向上洗盤。
SC Selling Climax賣出高潮。賣出密集區,大眾恐慌性的賣盤。
TR(Trading Range)交易區間,震蕩區
UT(Up thrust)上沖失敗,上沖回落
breakout:突破
breakdown:跳水
test of breakout:突破區域回踩;
test of breakdown:跳水區域回踩;
test of spring:彈簧區域回踩;
absorption:浮籌消化;吸收
spring:彈簧效應;下沖反彈(測試底部供應強度,功效等同震倉,震倉相當于CM制造的人為的第二次恐慌拋售,目的在于震出之前沒有消除的供應)

圖表1顯示了在橫盤振蕩的市場的收集過程,共有4個階段。雖然這個收集模型不能說明所有的橫盤振蕩的市場的可能變化,但它確實說明了在收集狀態下的威科夫規則和各種階段的情況。縮寫詞義如下:
?PS:最初支撐點,在長期下跌以后,開始有大量買盤進場,形成了明顯的支撐。成交量放大了,價格振幅變大了,這些信號說明下跌行情可能要結束了。
?SC:賣出密集區,在這個價位振幅變大了,賣壓最 大,大眾恐慌性的賣盤會被專業人士在底部附近吃掉。
?AR:自動反彈,當賣壓消耗殆盡時市場會自動反彈。買盤可以輕松地推高價格,空頭的回補也會促使價格反彈。反彈的頂點可以幫助確認橫盤振蕩的市場的頂部。
?ST:二次測試,價格再次跌到賣出密集區,以測試這個價位的供需平衡如何。如果這個底部被確認了,就不會再有明顯的賣盤出現了,當價格接近賣出密集區時,成交量和振幅都會明顯縮小。
?小河:小河就是在橫盤振蕩的市場內把價格反彈的頂點連起來的曲線。如果行情要繼續上漲,必然要穿過各種阻力線。跳過小河,比喻價格跳過了阻力線,如果振幅和成交量都同時放大了,這是不錯的信號。
?SOS:強勢信號,價格上漲的同時放量,且振幅變大了。
?LPS:最后的支撐點,回調在支撐點結束。回到最后的支撐點是指在強勢信號之后價格縮量回調到支撐點且振幅變小。在這個價位可以建立多頭倉位或加倉。在橫盤振蕩的市場,主力為了拉升,會在拉升前進行洗盤,這樣可以測試賣盤情況。如果價格跌破支撐區時賣盤并不大(成交量不大),那就表明可以上漲了。如果賣盤很大,那么價格可能還要繼續下跌。如果成交量不大不小,那么這意味著還要繼續測試支撐區,此時要謹慎。洗盤的過程還能讓籌碼在低價從意志不堅定的人手中轉移到主力于中。請注意:如果出現多個強勢信號和最后的支撐點,那就證明市場已經上漲了。
=================
http://www.cxbdf.cn/content/16/1030/08/34222673_602466333.shtml
關鍵是通過技術指標判斷多空雙訪誰勝出了,簡單的技術指標不能說明復雜市場的問題。
技術指標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929235562822724&wfr=spider&for=pc
是1浪還是B浪要看結果,哈哈
A或2,B或1?
==================
https:///blog/strategy11.html
Spring: 主要的買入機會
===================
https:///method/wyckoff-principle
威科夫市場愿你
=====
威科夫三大定律
威科夫的圖標分析法基于三大定律,這三大定律影響了股票分析的各個方面。
比如對于市場和個股的預測,如何選股以及進場的合適點位。
1
供需原理決定了價格的方向。
當供小于求時,價格就會上漲;當供大于求時,價格就會下跌。交易者可以通過K線圖上面的價格和成交量的關系來分析供需關系。這個定律聽起來很簡單,但是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進行練習才能精準的把握量價關系。
2
因果原理能說明未來價格漲跌的幅度。
因果關系可以幫助投資者預測目標價位。
通過計算橫盤整理區間的籌碼計算未來行情的大小。可以用點數圖來分析原因并預測結果。“因”就是點數圖中的水平區間的點數,“果”就是由這些點造成的股價上下波動。
3
量價不協調原理可以提前預警趨勢的變化。
成交量和股價之間的不協調常常是趨勢發生改變的信號。比如說連續放量的情況下股價的漲幅越來越小。這個現象說明莊家正在出貨。
積累
收集籌碼中的量價行為
PS—最初支撐點:在長期下跌以后,開始有大量買盤進場,形成了明顯的支撐。成交量放大了,價格振幅變大了,這些信號說明下跌行情可能要結束了。
SC—賣出密集區:在這個價位振幅變大了,賣壓最大,大眾恐慌性的賣盤會被專業人士在底部附近吃掉。通常收盤價會遠離最低價,說明大機構在此價位搶購。
AR—自動反彈:當賣壓消耗殆盡時市場會自動反彈。買盤可以輕松地推高價格,空頭的回補也會促使價格反彈。反彈的頂點可以幫助確認橫盤振蕩的市場的頂部。
ST—第二次測試:價格再次跌到賣出密集區,以測試這個價位的供需平衡如何。如果這個底部被確認了,當價格接近賣出密集區時,成交量和振幅都會明顯減小。多個二次測試也常見。
Spring or
Shakeout—彈簧效應和震倉:在橫盤振蕩的市場,主力為了拉升,會在拉升前進行洗盤,這樣可以測試賣盤情況。彈簧效應是把價格拉到區間之下,然后又收盤在區間之內。大機構這樣做是為了在方向上誤導大眾,并在低價收買籌碼。在收集區間尾部的終極震倉象打了激素的彈簧效應。震倉也可以發生在價格拉升后,股價迅速下跌,恐嚇散戶賣出籌碼。如果價格跌破支撐區時賣盤并不大(成交量不大),那就表明可以上漲了。如果賣盤很大,那么價格可能還要繼續下跌。如果成交量不大不小,那么這意味著還要繼續測試支撐區,此時要慎。洗盤的過程還能讓籌碼在低價從意志不堅定的人手中轉移到主力手中。當然洗盤不是拉升的必須階段。圖二中出現了洗盤,而在圖三中并沒有。
Test—測試:主力機構在股價上漲的過程中,經常在交易區間和重要價格區測試供應量(例如二次測試,彈簧效應)。如果測試發現大量供應,這經常表示市場還沒有做好拉升準備。在彈簧效應之后,經常會有一個或多個對彈簧效應的測試,這些測試的底部會越來越高,成交量減小(這表明價格可能很快拉升)。
SOS—強勢信號,價格上漲的同時放量,且振幅變大了。強勢信號經常出現在洗盤以后,威科夫分析師以此確定之前對市場的解讀。
LPS—最后的支撐點,回調在支撐點結束。回到最后的支撐點是指在強勢信號之后價格縮量回調到支撐點且振幅變小。在有些走勢中,回調不止一次。
BU—”back-up”
回調這個術語是由羅伯特·伊萬斯提出來的。他在1930-1960年代是一位威科夫分析法的大師。他把強勢信號比喻成跳過股價壓力區,回調意味著股價又回到壓力區。這表示有投資者短線獲利了結,同時也說明這個位置的賣盤需要測試。回調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會有不同的形式。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價格回調也可能在高位會形成一個新的調整區間。
積累
收集籌碼中的階段
階段A:階段A標志著前期向下趨勢的停止。
在階段A,賣盤主導市場,很明顯賣盤會枯竭。到了最初支撐區和賣出密集區賣盤就快枯竭了,此時振幅很大,成交量很大,專業人士在底部開始收集恐慌大眾的籌碼。一旦賣壓減輕,市場就會在密集賣出之后開始自動反彈。如果價格再次臨近賣出密集區價位或稍上的價位,賣盤、振幅和成交量都減少了,這就是成功的二次測試。如果二次測試低于賣出密集區的價位,股價可能會有新低,或盤整時間延長。賣出密集區的最低點、第二次成功測試點和自動反彈的最高點決定了橫盤振蕩的市場范圍。我們可以在這個范圍上下邊界畫水平線以便于觀察市場行為。
有時候下跌可能沒有那么劇烈,在階段A振幅和成交量可能不會突然放大。一般來講,更希望看到PS, SC,
AR和ST,因為這些不但提供了更加突出的圖譜特征,更表明了有大機構主力正在吸納籌碼。
橫盤振蕩的市場可以再次收集籌碼(指上漲過程中的橫盤振蕩的市場),但你在這個區間不會看見上圖中階段A顯示的主要支撐點、賣出密集區和第二次測試。相反,階段A看起來更像是威科夫派發圖表中的階段A(后面會解釋的)。階段B到階段E的表現和底部收集籌碼時的表現差不多,只是時間較短,幅度較小。
階段B:
階段B的作用是為后面的行情做準備,屬于因果原理中的因。在階段B,主力機構低價建倉,屯籌待漲。機構建倉時間可能會很長(有時一年或更長),包括低價吸籌,高位時做空試探市場動力。價格在支撐線和阻力線
(圖三中的水平線)之間波動,通常在階段B
會有多個測試當然也包括向上的洗盤。總之,大機構在階段B吸籌,盡量掃清浮籌。機構的買賣行為造成了交易區間內價格的上下震蕩。在階段B的早期,價格的波動范圍很大,成交量也很大
。隨著專業交易者的吸納浮籌,區間內下行波段的成交量會減低。當賣盤衰竭的時候,就表示要進入階段C了。
階段C:
股票在階段C會對賣盤有測試。主力在測試的過程中就能明白市場是否準備好了上漲。市場要么突破橫盤振蕩的區間開始上漲,要么向下洗盤,先打破支撐線,然后再開始上漲。洗盤是指價格跌到了橫盤振蕩的市場的支撐線以下,然后又快速回到了橫盤振蕩的市場。因為跌到支撐線之下意味著下跌趨勢又開始了,所以(跌破支撐卻又返回)這是一種空頭陷阱。但實際上這次下跌終結了下跌趨勢,把最后的賣家或空頭給套住了。通過這次下跌創造的最低點和成交量可以判斷出賣盤的力量大小。在威科夫方法里,向彈簧效應或震倉這樣的成功測試,代表著高成功率的交易機會。低成交量的彈簧效應(或對震倉的低成交量測試)預示股票已經準備拉升,所以這是初步建倉的好時機。
洗盤之后出現的強勢信號(SOS)會確認我們的分析。如圖三中所示,對賣盤的測試不一定會有洗盤,也可能會發生在支撐線的上方。這種情況下,認出階段C會有一些困難。
階段D
:如果說前面的分析都是對的,接下來需求就會成為市場的主趨勢。價格上漲時放量,振幅變大(SOS),回調時(LPS)縮量且振幅變小,這個模式表明市場中需求大于供應。在階段D,股價至少會上漲到調整區間的上沿。
在階段D, LPS是買入或加倉的好機會。
階段E:
在階段E,股價已經離開了橫盤振蕩的市場,需求控制了市場。回調都是短暫的、不明顯的。在階段E也有可能在新高位置形成新的調整區間,在此區間有人獲利了結也有機構再次吸籌。這種區間被稱為“腳踏石”預示著股價還會有新高。
分配
派發階段的威科夫事件標注
PSY 初始供應: 經過價格大幅上升后,主力開始大量派發的位置。成交量擴大,價格振幅加寬,顯示趨勢的改變即將到來。
BC
購買高潮:又稱買入密集區。在此期間,成交量和價格振幅都顯著增大。購買力達到高潮。在股市頂端,公眾緊急的大量買單都被主力的賣單滿足。購買高潮經常在發布利好消息時出現。機構借機出貨給散戶。
AR
自然回落:在購買高潮后,買盤急劇下降,但是賣盤的高量供應仍然持續,這樣,自然回落就發生了。這次拋售的低點有助于界定派發交易區間的下緣。
ST二次測試:價格再次回到購買高潮附近,以測試在這些價位的需求/供應平衡情況。如果頂端被確認,表明供應高于需求;在價格接近因購買高潮造成的阻力區的時候,成交量減少,價差縮短。二次測試可能以上沖回落的形式出現;前面的購買高潮,抑或是其他的二次測試代表著阻力區。在這種情況下,價格移動到阻力區之上,然后迅速反轉,收盤于阻力區之下。上沖回落之后,價格經常回測交易區間的底部。
SOW
熊市初顯:又稱弱勢信號。價格下降到交易區間的底部,甚至稍微突破底部。這種情況經常伴隨價差和成交量增大。自然回落和熊市初顯表示股市的性質改變:供應主導市場了。
LPSY最后供應點:在測試了熊市初顯處的支撐力度后,股價虛弱上升,價差變窄,這些都顯示市場上漲困難。上漲困難可能是由于需求虛弱,或者供應巨大,或二者兼而有之。最后供應點代表著需求枯竭,這是大機構在股市快速下降前的最后一波派發。
UTAD
派發后上沖回落:又稱向上洗盤。派發后上沖回落正好與吸籌區間中的彈簧效應和終極震倉相反。它發生在交易區間的后半部分,在突破區間后對新出現的需求做出決定性測試。與彈簧效應(又稱下砸洗盤)和震倉類似,派發后上沖回落也不是結構上的必要因素。比如,在派發示意圖1(Distribution
Schematic #1)中出現派發后上沖回落,但在派發示意圖2(Distribution Schematic
#2)中卻沒有。
分配
派發階段威科夫事件的標注
階段A:在派發區間,階段A標志著上升趨勢的停止。在此之前,需求一直主導市場。在這個階段,初始供應(PSY)和購買高潮(BC)首次預示著供應開始進入市場。緊接著這兩個事件發生的,經常是自然回落和對購買高潮的二次測試。大多數情況下自然回落和二次測試的成交量顯著減低。然而,上升趨勢也可以在沒有高潮行為的情況下終結。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呈現需求耗盡的特征,價差縮短和成交量減少,上升的幅度也比巨量供應出現前減少。
當下跌趨勢中,會暫時出現下跌停止。這時就會形成一個再次派發籌碼的區間。其中的階段A與吸籌區間相像(比如,賣盤密集區出現的價格和成交量)。然而,對于再派發區間的階段B到階段E,則可以用分析市場頂端的派發區間的方法來分析。
階段B: 此階段的功能是為新的下降趨勢做準備。在此期間,機構和主力開始清倉,并建立空頭,準備接踵而來的市場下跌。派發區間的階段B特征與吸籌區間的階段B相似,區別是主力的目標是在區間內派發,并盡可能地消耗殘余的做多力量。在此過程中可以看出供需平衡已經向供應方面傾斜。例如,熊市初顯經常伴隨著在下降過程中價差擴大和成交量顯著增加。
階段C:
在派發中,階段C可能以上沖回落或派發后上沖回落形式出現。前文提到,上沖回落與彈簧效應相反。上沖回落是指價格漲到交易區間頂部的阻力區之上,然后迅速回到并收市于交易區間內的現象;它是對剩余需求的測試,也是“牛市”陷阱。它看似牛市繼續,但事實上卻是旨在讓做突破的多頭犯錯,手忙腳亂。(派發后)上沖回落使主力在市場趨勢上誤導公眾,并在突破后下跌前,在高價位上將股票賣給公眾。另外,派發后上沖回落可以逼迫(早期)做空者在高價位補倉,收買主力的高價籌碼。
激進的交易者可能希望在(派發后)上沖回落后做空。此時做空的風險/回報系數甚為有利。然而莊家反復使用上沖回落,讓做空者出局,所以,等到階段D和最后供應點再做空更為安全。
通常,在派發區間中的需求虛弱,以至于價格無法再次達到搶購高潮和最早的二次測試的水平。至此情況下,在階段C對需求的測試將表現為在交易區間內的次級高點的上沖回落。
階段D:階段C的測試過后,階段D展示了最后一波需求。在階段D,價格向交易區間的支撐區下跌,甚至突破支撐。在(派發后)上沖回落后,跌破支撐,或跌下交易區間的中線,都顯示了供應主導市場。在階段D,經常有多個小幅的上升波段,被標記為最后供應點。這些最后供應點是做空,或在盈利的情況下增加空倉位的良好機會。任何在階段D
仍然做多的人都是自找麻煩。
階段E:階段E展示了下降趨勢的演變過程。股票離開交易區間,供應主導市場。在重要的熊市初顯出現,調整區間被跌破之后,市場價格經常會上升到支撐線附近,回踩支撐跌破的位置。這點也是高勝算的做空點。接下來熊市中的上升經常是脆弱無力的。做空者可以隨著股價的下跌移動止損點(來保護利潤)。大幅下跌過后,高潮行動可能顯示再派發區間或吸籌的開始。
威科夫供求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AAPL圖譜中,我們在三次價格回調時看到了努力和結果的定律。第一次回調(圖中Reaction
#1),價格下跌于數個價差增大、成交量增加的陰線;這顯示成交量(努力)和價格的下跌(結果)和諧一致。第二次回調(圖中Reaction
#2)的程度與第一次回調相仿,但是價差比第一次回調變小,成交量減少;這表明供應量減低,從此推測可能會有一次短暫的價格上揚。第三次回調(Reaction
#3),價格下跌的幅度減少,但是成交量增加;也就是說,努力增加了,結果卻減少了;說明眾多大買家出現,吸收了供應,預計股票會繼續上漲。
現代威科夫派利用相對強度比來比較股票和大市或某個指數在個個點位的強弱。事實上,使用相對強度比更容易消除由于股票和指數衡量方法不同所造成的誤差。
九個買入/賣出股票的檢驗
如果說威科夫三大定律奠定了威式股票分析法的基礎,那么九個買入/賣出檢驗就為買入和賣出的時機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原則。這九個檢驗描繪了交易區間即將結束,向上或向下的新趨勢即將開始時的狀態。也就是說,這九個檢驗描繪了市場最小阻力的方向。下面就是最正宗的威科夫九個買入前、九個賣出前的檢驗,包括最適宜使用的圖譜。
威科夫吸籌后的九個買入檢驗
價格已經達到了下跌目標–
點數圖顯示
出現了初期支撐,拋售高潮,二次測試 – K線圖和點數圖
看漲行為
(上漲時成交量增加,回調時成交量減少) — k線圖
下行步調被打破
(供應線或下行趨勢線被打破) -k線圖和/或點數圖
比前底高的底部,即支撐點越來越高 –k線圖和/或點數圖
比前高點還高的高點,即頂部越來越高 –k線圖和/或點數圖
股票強于大市
(與大市指數相比,股票上漲較多,比較不容易回調)– k線圖
底部鑄成
(水平價格線)–k線圖和/或點數圖
預計做多盈利目標價位至少是最初止損點(如果被觸發的話)的三倍—k線圖和/或點數圖
威科夫派發后的九個賣出檢驗
價格已經達到上漲目標–
點數圖顯示
看跌行為
(上漲時成交量減少,回調時成交量增加) — k線圖和點數圖
出現了初始供應,搶購高潮– k線圖和點數圖
股票弱于大市
(與大市指數相比,上漲時困難,回調時容易)– k線圖
上行步調被打破
(支撐線或上行趨勢線被打破)– k線圖和/或點數圖
比前高點低的高點,即頂部越來越低 –k線圖和/或點數圖
比前底還低的底部,即支撐點越來越低 –k線圖和/或點數圖
冠狀頂部鑄成
(橫向運動)–點數圖
預計做空盈利目標價位至少是最初止損點(如果被觸發的話)的三倍—k線圖和/或點數圖
(摘自Pruden H (2007) The Three Skills of Top Trading.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pp. 136-37)
下面的AAPL圖譜顯示了2號到8號檢驗。
在這個范例中,AAPL的下行趨勢結束于初次支撐(PS),拋售高潮(SC),自動上漲(AR),
和二次測試。這些合起來滿足了2號檢驗。交易區間內的成交量逐漸減低,價格開始出現蠟燭線的頂和底都比前面的頂和底高的現象;這表明浮籌在被吸收、減少。雖然需求也減少,但由于供應耗盡,少量的需求也可以使價格上漲。這些都是看漲行為,并滿足3號檢驗。下跌趨勢和通道被打破,價格在交易區間內盤整,滿足了4號檢驗。從2009年2至4月,AAPL的頂和底都出現越來越高的狀態,從而滿足了5,6,7號檢驗。股票已經花了6個月時間盤整,并為將來的上漲積蓄了足夠的能量。底部鑄成,滿足了8號檢驗.
我們注意到1號和9號檢驗都需要用到點數圖。在交易區間內橫向計量的指導原則在下面的“威科夫點數圖計量方法”里介紹。
威科夫點數圖計量方法
威科夫發明了一種獨特、有效的點數圖,用于預測做多和做空的價格目標。這個方法體現了威科夫最基本的因果關系的定律。區間內橫向的點數圖計數測量代表“因”,突破區間后的價格運動代表“果”。
威科夫的計數測量方法指導交易者在交易區間內計算積累(因),并預估未來的目標價位(果)。具體過程如下:
在使用K線圖和點數圖研究同一段的交易區間和時間段
為點數圖選擇適當的圖框(box
size)大小:例如,低價股票的圖框尺寸可以用0.5到1點,高價股票(大于200美元)的股票使用5點。道瓊斯工業指數的圖框尺寸可以用100點。
在交易區間的右側確定強勢初現(SOS)之后,再找到回調時的支撐點,即最后支撐點(LPS)。在點數圖上找到與k線圖相對應的最后支撐點LPS,然后把這點作為起始點向左計數。首先做保守計數,然后逐漸向左增加計數的階段。向左增加的計數應該根據交易區間的階段來進行,并與威科夫事件相對應。
從最后支撐點LPS向左計數的時候,找到k線圖的吸籌區間所對應的階段,并一次增加一個階段。注意,點數圖的階段與前面講述的吸籌/派發區間的階段A至階段E不一樣。永遠不要只考慮點數圖的一個階段所預測的結果。成交量和價格行為經常對階段的劃分有幫助。例如,點數圖的第一階段經常是從LPS向左到彈簧效應(Spring),第二階段是從彈簧效應(Spring)到清晰明顯的二次測試(ST)。
如果是針對包括多個點數圖階段的長時區進行計數,通常,最后支撐點LPS出現在初始支撐(PS)或拋售高潮(SC)的水平。如果最后支撐點LPS出現在這兩個水平的話,這更增加了計數的合理性。
在點數圖上,有時彈簧效應(Spring)和最后支撐點LPS對應的點相同。通常,接著彈簧效應會有強勢出現(SOS),而且SOS后面回踩的底部也是一個合理的最后支撐點LPS。
隨著趨勢的演進,在上升趨勢中較高的位置或下降趨勢中較低的位置,你會經常發現價格進行盤整,或新的交易區間形成。經常,這些地方會產生腳踏石式盤整(stepping
stone
consolidation),其點數圖可以對最初點數圖的計數和預測進行確認。在新的交易區間形成后,我們甚至可以得到股票突破的大致時間:當腳踏石盤整區的點數圖和原始點數圖所計算出來的價格目標相符的時候,大致就是股票突破腳踏石交易區間,趨勢得以延續的時候。
通常,在腳踏石盤整區間的價格波段比起始吸籌時的震蕩區間狹窄,所以最好使用較小的圖框的尺寸(box
size)。使用3點或5點圖對長時間跨度的計數估計,經常與接下來的用1點圖對再吸籌區間的計數估計相確認。
對于長時間跨度的價位目標,點數圖的計數測算應該至少有兩種:交易區間的最低價位和(右邊最后)計數列的價位和最低價位之間的中間價位。這樣,我們可以得到保守的目標價位估計,也是更加符合實際的最低目標價位估計。
當股票到達威科夫點數圖計算的目標價位后,交易者要“停,看,聽。”計算出來的目標價位不應該被看作是趨勢的準確終止點位,而是應該看作是可能發生反轉的點位。在價格接近這些點位的時候,交易者應該在K線圖上仔細觀察價格動向和成交量。
當使用3點或5點的點數圖的時候,開始的計數列應該與1點的點數圖一致。
下面是一個道瓊斯工業指數的水平腳踏石點形圖,圖框尺寸為100點,3點反轉。目標價位的計算方法是,用數出的列數,乘以100(圖框尺寸值),再乘以3(反轉方法值),然后把所得的積加在下列三個數值上:計數列LPS的橫向值(得到價格估計的最高值),交易區間的最低值(得到價格估計的最低值),計數列橫向值和交易區間最低值的均值。點數圖的最高值估計預示了當道瓊斯工業指數在到達那個值附近的時候,可能出現停頓或震蕩盤整。
結論:
理查德?威科夫在二十世紀初的先驅探索是圍繞著認識股市中主力而進行的。這種理論認為股票價格的趨勢主要是由于主力機構把股票朝著對他們有利的方向進行運作而產生的。盡管威科夫原本的教育理念是讓大眾投資者認清投資市場的真諦,但目前的情況是,許多職業交易者使用威科夫的方法,而散戶大眾仍然沒有廣泛使用。盡管如此,威科夫方法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以及發現高概率高收益的交易的能力,使他的選股方法和投資策略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威科夫的訓練方法使投資者能夠不受情緒的干擾,做出理智的、以事實為根據的交易決策。使用威科夫方法,交易者可以把資金投放在市場主力的聰明錢一邊,而不是錯誤的一邊。熟練掌握威科夫方法需要大量的練習,但是絕對物有所值。
http://www./wyckoff-method-mandarin/#item-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