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齊桓公篇(29)主筆:閑樂生公元前643年,當了四十三年齊國國君的齊桓公,終于走到了人生路的盡頭。 他病了,病的不能起身,他知道,他的時日無多了。按照正常的故事情節,此時該有幾十個妻妾子孫圍著他痛哭流涕,然后他語重心長的交代后事才對。然而別說人了,他現在身旁連半個喘氣的都欠奉。 原來,齊國賢臣管仲鮑叔牙等人相繼去世后,齊桓公年老失智,心旌搖蕩,竟然在后宮與奸臣的攛掇下,隨意許諾廢掉太子昭,要再改立太子,從而讓國人無所適從,并將他老婆孩子朝臣全卷了進去,這些人各自結黨,明爭暗斗,結果,老邁而毫無原則的齊桓公便被眾人聯手踢出局了,等到齊桓公病重,宮斗更是陷入白熱化,大家爭分奪秒,搶班奪權,誰還有功夫去管他,一個快死的老家伙,根本沒有任何利用價值,大家巴不得他早點見閻王。 偉大的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竟然在死前變成了“狗不理”,連狗都不理。 當時正是寒冬十月,齊桓公又冷又餓又孤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能睜著無神的雙眼,呆望著空曠的宮室,感覺生命的力量從他蒼老的軀體里一點一點兒的消失,如流水,如落花,去而不返。 妻妾成群又如何,子孫滿堂又如何,九合諸侯又如何,一匡天下又如何?現在的齊桓公,跟世上所有的孤老頭沒啥兩樣,甚至比他們還要可憐。 十天過去了,還是沒有人來,齊桓公餓的有氣無力,生命懸在半空,搖搖欲墜。 享盡人間富貴又如何?嘗遍山珍海味又如何?臨了臨了,還是餓肚子! 人都死光了嗎?……齊桓公失望的閉上雙眼,雖然他并不抱天真的幻想,但他至少想有個人能告訴外面詳細的情形。所以他強撐著最后一口氣,無論如何也不肯咽下。 忽然,只聽“撲通”的一聲,一個身影從窗戶跳了進來。齊桓公睜眼去看,還以為是幻覺,直到近前,才認出那的確是一個人,女人,活生生的女人。 來人叫晏娥,齊桓公曾寵幸過的一個沒名分的小妾。 齊桓公生命中有無數女人,晏娥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甚至想都想不起來的一個;然而,在晏娥的生命中,齊桓公卻是她唯一的男人,所以她來了,在最關鍵的時刻。 “吾饑而欲食,渴而欲飲,不可得,其故何也?”齊桓公顫抖著雙唇問。 晏娥答道:“豎貂與雍巫作亂,守禁宮門,筑起三丈高墻,隔絕內外,不許人通,飲食從何處而來?” 原來,豎貂等人見齊桓公時日無多,就把他跟豬流感一樣給隔離了,只等齊桓公一咽氣,他們就起兵舉事擁立公子無虧為君。 齊桓公氣得全身直發抖,這幫白眼狼,寡人對他們那么好,他們卻如此對待寡人?小人,真是小人…… 接著,齊桓公又問晏娥:“汝如何得至于此?” 晏娥舉衽而哭道:“妾曾受主公一幸之恩,是以不顧性命,逾墻而至,欲以視君之瞑也。” 齊桓公苦笑,沒想到我被全世界拋棄、背叛,最后卻是這樣一個女子想起我,對我忠貞不貳。人心,真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最多變最看不懂的東西。 過了一會兒,齊桓公又問:“太子昭安在?” 晏娥答道:“被二人阻擋在外,不得入宮。” 完了完了,齊國要完了,齊桓公后悔莫及,終于老淚縱橫:“嗟茲乎,圣人之言長乎哉!寡人不明,宜有今日,實乃自作孽,不可活矣!仲父……” 喊完,齊桓公吐血數口,在雪白的幔帳上噴灑出點點梅花,驚心怵目。 終于,齊桓公的眼神開始渙散,身體也越來越輕,恍惚中只覺管仲鮑叔寧戚隰朋等人的臉龐就像幻燈片般,一幕一幕,從他眼前劃過。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齊桓公忽然想起了數年前的一件往事: 那是在齊桓公春風得意葵丘受胙后的一個黃昏,他與齊國三大賢臣管仲、鮑叔牙、寧戚一起對飲,喝得興起,齊桓公笑著說:“何不為寡人壽。”要大家給自己敬酒。鮑叔牙舉起杯子來說:“使公勿忘在莒,管仲勿忘其束縛在魯,寧戚勿忘飯牛車下也。”(注1)當時齊桓公很受感動,立刻避席再拜(注2),說:“寡人與二大夫能勿忘夫子之言,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 想著想著,齊桓公的眼淚又不爭氣地流了出來,淚水與血水混成一塊,將他那蒼老干癟的臉頰染得甚是可怖。 “死者無知則已,若有知,吾何面目以見仲父鮑叔于地下……”齊桓公揚天長號,接著,便用盡最后的力氣,將那染血的幔帳裹住自己那可怖的臉龐,氣絕身亡。 這就是《管子》中記載的齊桓公死亡真相,“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絕”(幭,覆物之巾也),也就是用幔帳將自己活活悶死,這才是絕世華麗的一代霸主的最終結局,不是病死,不是餓死(注3),而是在無盡的悔恨中痛苦自殺。于是英雄的一生凄慘落幕,齊國的霸業灰飛煙滅,如同昨夜長風,飄然而去。 歷史就是這么的無常,昨日還是和風旭日陽光燦爛,今夜就是陰風冷雨人間地獄。 人生就是這么的無常,越是生前風光無限,越顯后事晚景凄涼,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然也。 據野史《列女傳》說,齊桓公死后,小妾晏娥也跟著以頭觸柱,殉主而亡。 與此同時,齊國宮外已經是一團亂了,豎貂與雍巫擁立公子無虧,殺害大批不服官員,在臨淄卷起一陣腥風血雨,公子昭逃亡宋國,其他公子則各領朋黨,在朝內朝外一通火拼,早將他們的死老爸忘到了九霄云外。可憐的齊桓公,死前狗不理,死后也只有蒼蠅蛆蟲前來光顧了。 從十月初七齊桓公死,一直到十二月初八,整整兩個月六十多天,齊桓公的尸體都爛在宮里面,無人問津。 真的很不愿寫這段文字,想想都覺得反胃。 最后,還是蛆蟲們吃的酒足飯飽,跑到宮外來散步消食,大家看到如此奇景,才猛然想起這世上好像還有一個先君齊桓公沒有處理。 于是大家暫停爭斗,捂著鼻子小心翼翼地打開宮門,只見那個偉大的生命,已經化作了一具被膿水浸泡的腐尸,墨綠色的尸水流了滿地,讓人無從下腳,上面還爬滿了白米一般的蛆蟲,并散發出撲鼻的惡臭,仿佛在每個人嘴里塞了一塊惡心的腐肉。這個畢生聚天下諸侯盟會無數的一代霸主,死后卻只有無數的蒼蠅蛆蟲老鼠螞蟻趴在上面盟會了。 眼見此景,有的人開始狂吐,有的人開始痛哭,有的人一口氣沒提上來昏了過去,場面一陣混亂。 最后還是豎貂雍巫等幾個小人們比較冷靜無情,他們連哄帶嚇止住眾人,從容安排后事,總算是在十二月十四日的夜里將齊桓公大殮入棺了。 大事忙完,齊桓公的兒子們又開始接著內訌,你咬我,我咬他,滿地雞毛,誰也沒閑工夫來管齊桓公的喪事,老爹死了不心疼,國君的位子丟了才心疼。就這樣一直折騰到十個月后,太子昭從宋國回來撥亂反正,即位為齊孝公,這才孝順的將齊桓公給大肆厚葬了,隨同陪葬的還有大量金銀財寶,以及大小衛姬等混賬夫人。 這下子,齊桓公總算是入土為安了吧,然而很可惜,孝順的齊孝公好心辦了壞事兒,由于齊桓公的陪葬品太過豐富,竟然引起了盜墓賊的覬覦,據《晉書》記載,齊桓公及其重臣管仲之墓,到晉愍帝建興年間,被一個名為曹嶷之人破除水銀保護牽犬進入墓中盜掘,據說里面的“繒帛可服”,而珍寶尚有“巨萬”,另見無數殉人骸骨,狼藉滿穴。 可憐齊桓公,死的天下第一慘也就算了,死后依然不得安寧。你說這生前死后奢侈無度榮寵無盡風光無限又怎樣呢?無非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便宜蛇蟲鼠蟻微生物以及盜墓賊罷了。 至此,春秋霸主系列中的齊桓公篇就結束了,人說齊國的霸業就像一個嬌艷欲滴的紅蘋果,外表的果皮齊桓公光鮮亮麗,其實中看不中吃,一切還是全靠里面的果肉管仲。而管仲一死,又沒安排好接班人代替他,導致果肉爛光,果皮再漂亮都沒用了。依我看也不盡然,如果沒有果皮的保護,這個蘋果不還是一樣要爛掉?關鍵還是齊桓公提供了一個很好很寬松的平臺與環境,這樣才有了管仲等人發揮的空間。 有句話說得好:“寬容擁有全世界,胸懷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齊桓公能夠重用仇讎、屢次以德報怨,這在一個君主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所以關鍵還在于齊桓公這張果皮夠大,才能包容的下如此大的一個霸業。亦所以齊桓公雖只屬中人之資,卻能成為一條東方巨龍,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將中國歷史引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新的輝煌。 是故齊桓公貌似平庸,表面荒淫之主,其實乃大政治家也。 當然,齊桓公的霸業只維持了一代僅三十余年,方成氣候就中道崩殂了,究其原因,恐怕不僅在于其晚年用人不當,還在于齊國只是靠外交手段與經濟手段來稱霸,而完全沒有后世晉文楚莊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管齊下來的保險穩妥,所以齊國的實力永遠只堪成為東方大國,而無法建立長期而穩定的霸權,歷春秋戰國一世都是如此,之后恐怕也只有偶出的軍事奇才孫臏,才幫助齊國獲得了僅僅十數年的軍事領先而已。 歸根結底,齊國雖為天下兵學發源之地,但民風競奢,從來也不是個好戰的國家,這注定它無法成為亂世的主宰或終結者,它更像一個頑皮卻懶惰的沖浪小孩,偶爾喜歡沖到潮頭顯威風,可一旦風猛浪急,就急著回家抱一大堆零食舒舒服服的看電視了。 所以基本上講,齊國選擇在潮頭巔峰處急流勇退,不失為一種明智地選擇,否則待到秦楚晉等國追尾趕上,齊國不僅霸權不保,恐怕還會有船覆溺水的危險,只是歷史最終讓它以內亂這種方式悲劇退場,終究令人痛惜不已。 最后,總結本篇大體說來,齊桓公的能力注定他不能成為一個孤膽英雄,但他準確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尊王室而攘夷狄,繼絕世而舉廢國,從而維護了華夏文明,重建了天下秩序,提升了民族凝聚力,順應歷史潮流成就了一番不朽的功業,稱他一句時勢英雄,并不為過。正如《管子》所言:“是故天下之于桓公,遠國之民,望如父母,近國之民,從如流水。是故殺無道,定周室,天下莫之能圉,武事立也。定三革,偃五兵,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也。是故大國之君慚愧,小國諸侯附比。是故大國之君事如臣仆,小國諸侯歡如父母。”《左傳紀事本末》也說他:“用三萬人以方行天下,孔子許其一匡之功,《孟子》載其五命之盛。”確實,如果沒有齊桓公與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而齊桓公悲慘的死亡,也值得為萬世所鑒,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所有事業的基礎,每個人都必須引以為戒,慎之,慎之! 注1:蔣介石常說的成語“勿忘在莒”源出于此。不過他老把臺灣比作莒國,欲圖“光復大陸”,實乃大言不慚。 注2:君拜臣,這種事兒大概只可能發生在先秦時代吧! 注3:《史記》和《左傳》中都只說齊桓公“卒”,并未說他死亡原因。先秦典籍之中只有《管子》一書說他“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