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一天,山東日照統戰部長夏良柏來到縣里的孫家村視察情況,這次視察沒有專門的任務和目的,只是為了看看農民生活怎么樣,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 村里的干部見領導來到自己的村莊,自然要熱情招待,他們將夏良柏等人請到了大隊,在前往大隊的路上,夏良柏一直詢問村干部百姓們的生活。 當夏良柏等人到大隊的時候,一位老農恰巧也在這里,村干部看見他后連忙說到:“老王,領導來我們村里視察,剛好人手不夠,你趕緊幫忙燒水倒茶。” 老王點點頭,急忙去廚房燒熱水給領導們喝,當老王將熱水端上來的時候,正在聊天的夏良柏卻突然停了下來,他一直盯著老王,仔仔細細的打量著對方。 老王端完水后站在一旁聽領導們談話,但此時的夏良柏卻一直在默默觀察著老王,觀察一段時間后夏良柏得到一個結論:這個老農一定當過兵! 王延周 夏良柏和村干部聊了一會天后還是忍不住內心的好奇,詢問起老王:“老哥,我看你穿的褲子不像普通的褲子,反而像是空軍的,你之前是當過兵嗎?” 還沒等老王回答,一旁的村干部就說:“領導,老王哪里當過兵呢?他一直在我們村,都20多年了!” 夏良柏聽后有些震驚,如果真的在村莊待了20多年,難道是自己猜錯了?但老王身上當兵的氣質自己是不會看錯的,隨后又問:“老哥,那你之前是干什么的?” 這次村干部沒有再插話,因為這是他也不知道的事情。老王見夏良柏和村干部的目光都鎖定自己,靦腆的笑了笑,然后說:“我之前是一名空軍飛行員,曾經參加過開國大典。” 夏良柏不敢相信自己聽到了,有些結巴地問道:“老哥,這么說,你……你是開國大典飛行員?” 老王點點頭,承認了這件事。這件事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很震驚,沒想到看上去如此普通的老王竟然是空軍飛行員,還曾參加過開國大典。 那么這位“老王”究竟是誰呢?他是如何以飛行員的身份參加開國大典的呢?為何又會在農村生活20多年呢? 王延周 報效祖國,成為飛虎隊隊員這位老農名叫王延周,在他17年的空軍生涯中,歷經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重要的歷史時期,他擊落過5架日本戰機、2架美軍戰機,也被稱為“大陸最后的飛虎隊員”。 王延周1920年10月出生在山東日照一個貧窮的家庭中,盡管家境不是太好,但父母并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還是送他去讀書。直到王延周15歲那一年,因為家境不好而輟學到青島做學徒。 起初王延周的志向并不在一名飛行員,他只想做一個生意人,能夠娶妻生子、養家糊口就夠了,誰曾想族中一位堂兄的出現改變了他的一生。 當時在29軍服役的堂兄從北平返回日照探親,隨后前往青島去看望堂弟王延周。王延周見到自己的堂兄很是高興,但更讓他興奮的是堂兄身上的一身戎裝,堂兄威風凜凜的出現在他的面前,王延周整個人都看呆了。 王延周也想像堂兄一樣,也想和他穿一樣的衣服,為國效力,也正是因為如此,王延周有了當兵的想法。王延周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給堂兄,堂兄一力支持,最后在堂兄的介紹下,他來到29軍軍訓團成了一名吃軍餉的兵。 宋哲遠 當時訓練是非常苦的,軍長宋哲遠還請來武術教師教授大家武術和大刀術。宋哲遠很看好這支由新兵組成的隊伍,安排副軍長佟麟閣擔任團長。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軍訓團于7月27日黃昏奉命進入北京南苑南面陣地,這些學生大多數都是第一次接觸到槍,所以還是有些緊張的。 當時大雨不分晝夜的下,戰壕里全都是水,訓練團的戰士們每個人都用毛巾纏在左手臂上,伏在戰壕做射擊準備。 一天凌晨,數架日軍飛機在天空中盤旋,黑乎乎的像是一群烏鴉。緊接著飛機越來越多,并不斷朝著地面投擲炸彈和掃射,一時間呼嘯聲和爆炸聲猶如天崩地裂,陣地上更是血肉橫飛,場面慘不忍睹。 整個陣地的前方被日軍逼近壓縮,三道防線都已經崩潰,就在這個時候三大隊的大隊長馮洪國(馮玉祥的兒子)忽然出現。 馮洪國宣布:“為了避免有更多人員的傷亡,訓練團現在解散,大家可以回家或者投奔親朋好友,如果愿意留下來的,3天后到固安縣集合!” 佟麟閣 馮洪國說完后,訓練團的學生們將大槍破壞,隨后扔進水里,隊伍撤離解散。這一戰29軍的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將軍殉國,學生兵也僅剩三分之一。 王延周在戰斗中左腿負傷,在撤退的路上,他讓同學按住自己的傷口,咬著牙用兩根樹枝從腿里挖出了子彈。先不說會不會感染,但憑著王延周有如此氣魄,就足夠讓大家佩服他。 1938年夏天,王延周在陜西參加黃埔軍校分校的招生考試,最后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后考上了黃埔軍校西安分校,正式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 1940年12月,在王延周即將成為陸軍軍官的前三天,他突然在街頭看到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的招生廣告。王延周看到這里突然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報名參加,他只要一想到可以開著飛機打日軍,他就心動了。 王延周立刻報名參加,并以良好的體能和優異的成績被成功錄取。 筧橋航校本來是在杭州的,不過因為戰爭而搬到了昆明。王延周輾轉來到昆明,正式開始他的空軍之旅。 在昆明受訓的時候,由于日軍的不斷轟炸,學員們不但不能連續飛行,反而要開著飛機到其他地方避難。當時飛機燃料不足,因此他們開飛機的時候只能飛一會停一會。 王延周 王延周在學校的時候學到了許多知識,專業考核也是非常嚴格的,畢竟開飛機可不是一件小事。 據王延周回憶:那個時候考試官都是美國的顧問,開飛機每個教練只帶6個學生,這樣方便傳授知識。而且有淘汰制,最終六個人只剩下我和另一位學員。 1941年底的時候,學校分批派遣學員們到美國接受初高級的飛行訓練。王延周前往美國的時候,太平洋上日美正在激戰,所以他們只能繞道而行。 王延周在美國長達兩年訓練的時間內,他的技術猛烈提高,畢業的時候學校給王延周兩個選擇:第一留下當教官,這樣有可觀的薪水和優越的生活條件;第二就是回國參戰。 王延周聽到這里沒有一絲猶豫就選擇了回國參戰,因為他當初報名空軍就是為了開飛機打日軍。 王延周一臉嚴肅的說:“我的祖國需要我,我得快點回去執行消滅日本侵略者的任務,我現在怎能為了自己貪圖享受而忘記國恥呢?” 陳納德 就這樣王延周從美國回到祖國,隨后被分配到“飛虎隊”創建者陳納德將軍領導的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大隊8中隊擔任飛行員,也實現了他攻打敵人的愿望。 空中遇險,盡顯神威1944年6月1日王延周首次駕駛P-40N戰斗機執行任務,當他執行完轟炸任務準備回來的時候,卻發生了一個意外,那就是戰斗機的引擎突然停止轉動。 大家都知道引擎停止轉動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王延周心急如焚,一時間不知道該怎么辦。 不過王延周知道越是危險的時候越不能著急,慢慢的他冷靜下來,一邊推桿保持滑翔高度,尋找安全的著陸點,一邊迅速檢查座艙內的儀表盤,隨后發現原來是左油箱沒有油了。 王延周擰了下轉換開關,轉換油箱后迅速將飛機拉高,準備返航追趕自己的戰友。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王延周看到飛機的左前方出現了一個黑點,仔細看去才發現原來前方正是日本的運輸機。 王延周確認后迅速打開武器開關,做好戰斗準備。與此同時日本的運輸機也發現了王延周的飛機,由于運輸機是運送物品的,上面沒有武器,所以日軍看見王延周后立馬掉頭,準備逃走。 王延周和戰機 王延周怎么可能放過日軍呢?只見他緊緊追上對方,再三確認前方的運輸機是日軍的后,他迅速猛拉操縱桿,飛到日機的右后方,將6挺機關槍對準日機,只聽“砰”的一聲,6挺機關槍同時開火。 王延周只用18發子彈就擊中了日機的油箱,日機瞬間變成一個大火球沖向地面。 王延周打掉日機后才開著飛機返回部隊,并將這件事報告給上級。 第二天一大早,王延周來到機場準備訓練的時候,碰到了美籍中尉分隊長,分隊長對他說:“恭喜你啊,我們昨晚聽到日本電臺廣播說,6月1日鄭州有架運輸機失蹤,上面7名軍官和隨行人員都不知所蹤!看來就是你所擊中的那架飛機!”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很大的關注,王延周也被記下一等功。王延周的英勇和超強的技術也被授予“王牌飛行員”、“空軍戰斗英雄”的稱號。 在戰斗中,王延周多次和死亡擦肩而過,但他反應過來的不是后怕,而是懊惱,如果自己再不小心一點的話就可能發生危險,如果生命出現了危險,那自己還如何為國家奉獻,如果攻打敵人呢? 在眾多戰斗當中,最危險的應該要數襲擊湖北沙市一處敵軍重要油庫的時候。當時王延周沒能將戰斗機拉升到足夠高的位置,炸彈爆炸的氣流沖向他所駕駛的飛機,整個機身不停地晃動,差點失去控制。 幸好王延周憑借著豐富的飛行經驗化險為夷,成功完成任務! 駝峰航線 除此之外王延周還先后8次穿越駝峰航線運送物資,大家對“駝峰航線”應該并不陌生吧?這是中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后,為運送戰斗物資開辟的空中航線。 駝峰是中印邊境之間的一系列山脈的俗稱,也是喜馬拉雅山的一部分,高度大約為4000—5000米,少數山峰則在7000米以上。 “駝峰航線”沿途崇山峻嶺,再加上缺乏可靠的航圖和導航設施,天氣還變化無常,飛行條件極為惡劣,因此被視為“死亡之旅”。 二戰期間,曾有600多架運送物資的飛機在此不幸墜毀,1600多名飛行員遇難犧牲。大家從這些數據中足以看出“駝峰航線”的危險性,但王延周卻是不同的一個,他憑借著高超的飛行技術先后8次穿越。 云南飛虎隊還曾統計過,1938年到1945年期間,中美飛行員成員在此共犧牲3386人。 早上還一起吃飯的隊友,晚飯的時候就看不到對方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大家都不會詢問,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人犧牲了,再也回不來了。 王延周 退出國民黨,參加開國大典受閱飛行抗戰結束后,王延周被調往濟南國民黨空軍第9戰區司令部,由于王延周表現出色,所以迎接他的是高官俸祿,是周圍人對他的夸獎和稱贊。 然而王延周并沒能享受這種生活,因為他在這里看到許多國民黨高官貪污腐敗,各種欺壓老百姓。王延周看到這里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難道自己之后也要成為這種人嗎? 不,顯然是不可能的,王延周也是農民出生,農民的痛苦他深有體會,他當空軍不就是為了打敵人,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嗎?為什么敵人被打敗了,老百姓還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呢? 不知道是上天的安排還是命中注定,一次選擇讓王延周找到了正確的道路。 1946年4月20日下午,王延周駕駛L—5式救護機從徐州出發,前往濟南國民黨空軍機場。通過飛機的窗戶,王延周看到了下面的田野、村莊和房屋,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自從王延周1936年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后便沒有回去過了,如今竟然過去10年了,這令王延周有說不出的痛苦和心酸。 下午3點左右,天空中突然刮起大風,王延周緊緊握住操縱桿,沿著黃河一側飛行,但飛機還沒飛行多遠,王延周就發現機翼出現漏油的情況,必須緊急迫降,不然就會有機毀人亡的可能。 此時王延周顧不得想那么多,立刻降落在一片麥田里,這片麥田處于河北省清河縣,正是解放區。王延周本以為自己會得到區別對待,沒想到大家熱情地招待了他。 解放區軍民 王延周所受到的待遇非但不像國民黨渲染的“飛行員如若落到共區,下場會很慘”,反而被安排到一戶人家吃飯休息,所有的人見到他都很熱情。 王延周接觸到了許多百姓,也看到共產黨和國民黨人的不同,此時他的思想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遲遲不見王延周回來的堂兄十分擔心,他找到正在南京談判的周恩來,請對方放了自己的表弟。 周恩來得知這件事后說了一句:“這還談不到放不放的問題,走了我們歡送,留了我們歡迎。” 其實早在之前就有共產黨的領導問王延周的意見,王延周沒有思考,直接回答:“我想留下來!”就這樣王延周留在解放區開始生活。 王延周留在這里也不只是單純的生活,而是利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人,還參與培養了新中國第一代空軍飛行員。 ![]() 1949年王延周正式宣布退出國民黨,同年10月1日,王延周參加了開國大典空中受閱飛行。當初王延周被選中參加飛行編隊的時候非常激動,但激動的同時又有些詫異,因為此時他還不是共產黨員。 王延周知道自己離黨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在這種關鍵時刻,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組織竟然決定讓自己參加飛行編隊,這難道不是組織對自己最大的信任和認可嗎? 王延周得到這個消息后感受到的不是壓力和緊張,而是激動和責任感!
務農20多年,因一條褲子被認出1951年11月王延周前往朝鮮作戰,在駕駛飛機奔赴朝鮮的前一天,他向組織遞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王延周架著戰斗機掩護轟炸機去轟炸地方目標,擊落敵人最為先進的F—86戰機各一架,榮獲二等功一次。 王延周還曾笑道:“被我擊落的也許有我的同學或者戰友。” 然而當朝鮮戰爭結束后,他所在的單位進行了大調整,王延周也被調到空軍九師,他入黨的事情也被一再耽誤。 ![]() 王延周和齊書云 1953年王延周和清華大學有名的才女齊書云結婚,婚后兩人生有一個男孩。1956年王延周主動要求到張家口學習滑翔飛行,同年12月被調到河南省安陽滑翔學校擔任隊長。 1956年王延周在值班的時候,周恩來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當周恩來得知面前的人就是1946年飛到解放區的飛行員時,高興地說:
周恩來說完這句話緊接著問:“我發過去的電報你收到了嗎?”王延周點點頭回答道:“劉、鄧首長都給我講了,我飛過去就不會回去!” 周恩來接著說:“聽說你也是黃埔軍校的?那還算得上是我的學生呢!你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這次回話令王延周印象深刻,他早就聽過周恩來總理脾氣很好,沒想到竟然會如此平易近人。 1957年發生了許多事情,王延周因此受到牽連,妻子也被迫和他離婚。 ![]() 王延周晚年 1961年王延周回到老家務農,這一呆就是20多年,老人內心深處已經變得平靜如水,干農活也漸漸變得得心應手。 直到22年后在家鄉務農的王延周碰到了前來視察的夏良柏,也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1983年初,夏良柏來到孫家村進行調研,當時村干部安排王延周為夏良柏端茶,沒想到就是這一端令夏良柏發現了一個大英雄。夏良柏通過王延周穿的褲子和氣質判斷出他之前當過兵。 一番了解后夏良柏的猜想得到證實,原來面前這位老人真的是軍人,還曾參加過開國大典! 夏良柏十分疑惑,一個參加過抗美援朝、打過日軍、參加了開國大典飛行任務的英雄,為何會在這里,而不是去恢復身份? 夏良柏將自己的疑惑提出,王延周回答道:“我在這里20多年了,早就習慣這樣的日子了。” 夏良柏說:“您是英雄,是對國家有諸多貢獻的英雄,不該這樣默默無聞,等我回去后就準備資料,向有關部門證明您的身份” 看著夏良柏眼中的激動和堅定,王延周只好答應,隨后夏良柏果真如他所說的那樣,將有關資料提交給相關部門。 這件事立刻引起上級注意,得到證實后王延周的待遇恢復了,還為他辦理了離休手續。 王延周身份得到驗證后,他最關心的不是別的,而是終于可以加入共產黨了。 ![]() 王延周晚年 2005年6月28日,王延周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完成他多年的夙愿。 同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時候,王延周作為抗日英雄被授予獎章。 2012年4月30日王延周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王延周老人雖然已經去世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歷歷在目,他曠達的人生態度和素樸的思想境界,讓大家深深感動:在這個王牌飛行員的傳奇一生中,跌宕起伏的生活和忠貞不渝的信仰使 90 多年的時光也不再漫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