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診斷的最后一篇文章了,這幾篇文章寫的比較累,主要是經方太多,難以系統性的講解清楚,傷寒論又比較難懂,要寫的通俗,很花費心力,有時又怕大家直接就按方子抓藥吃,所以又加了很多的限定條件。不過這一系列文章能弄懂的話,中醫的思路就有了,剩下的就是實踐與總結經驗。 厥陰經屬于人體最內層的經絡,包括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都是治起來很困難的病,也容易產生重癥。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 下之,利不止。 厥陰癥一般體內多數經絡比較窄,木氣因此生發不利,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處于一種內部常年阻塞的狀態。就像是一條細管子,里面的液體流動不暢通。 所以厥陰證,多數會有上熱下寒的癥狀,氣不能通暢的上升下降,滯留于上,則產生氣上撞心,消渴癥,也就是陽氣在上生熱導致口渴。由于厥陰在心包,所以會感覺心中熱。 上熱的同時,必有下寒,因為熱不能下降溫暖小腸,所以消化常常不好,容易拉肚子。此時醫生若是看到有上熱之癥而誤用了寒涼的藥,就會導致腹瀉不止,病情更加嚴重。 由于厥陰肝經不順暢,常常會產生抑郁癥,氣不順則不欲食。所以厥陰證的人多數郁郁寡歡。而郁郁寡歡的人,也多數比較細弱。大家記住,體內經絡與血管寬暢的人,很少會有抑郁癥,抑郁癥多數是氣不能順利上升導致的,而氣之所以不順,則是因為先天經絡血管偏細導致的。 這種體內氣機生發不暢,就會造成飲食停留,在古代的衛生條件下,體內就容易生出蛔蟲,所以說食則吐蚘。這個上升的氣,屬于木氣,在八卦中對應巽卦。而六十四卦里面有個山風蠱卦,山指的是艮卦,風指的是巽卦,艮卦代表停滯,巽卦代表暢通,艮卦壓制了巽卦,導致氣的停滯,就容易生出蠱蟲。 總的來說,厥陰證多數都是體內經絡窄細導致的上熱下寒癥狀,當然,也有因傷于寒熱導致厥陰經堵塞的情況。 傷寒,脈遲,六七日,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若是醫生用了黃芩湯來治它的上熱,則會導致腹部寒涼加劇,正常情況下,腹部寒涼會不想吃飯,若是此時反而覺得胃口好了,能吃飯了,就是因為腹瀉導致中氣衰竭,人體下意識的保護作用想吃飯,但此時飯吃進去會無法消化,這種情況就叫做除中,也就是除掉了中氣,傷寒論上說除中必死。 說到除中,我就要提一個案例。這個人是我一個朋友,她本身是脾腎陽虛體質,由于常年痛經,去了一個中醫那邊治療。那個中醫給她開了當歸四逆湯,再加上大量的生地黃,桃仁,大黃。 本來若是厥陰證導致的氣機不能往外暢通的痛經,是可以用當歸四逆湯的,但是這個醫生又想著用桃核承氣湯去化淤血,用生地黃去補血,而忽視了生地黃和桃仁,大黃都是會造成寒涼腹瀉的。所以吃過她的藥之后,就會拉肚子,由于拉肚子造成中氣衰弱,人體會下意識的想吃飯來補充腸胃之氣,所以看起來就是胃口好了,這就是輕微的除中。 由于元氣衰弱,氣往上浮,心臟就會感覺不舒服,睡不著覺,心跳加快,然后這個中醫一看心臟有問題,以為是胸痹,于是就用瓜蔞薤白湯,結果并無效果,于是又想著用柴胡疏肝的方法,同時又加上小建中湯來治腹痛的方法去試驗。結果病人本就元氣虛,柴胡把僅存的中氣往上抽調,小建中湯里的白芍又導致繼續拉肚子,這樣中氣一部分上調,一部分下泄,最后的結果就是中氣極虛,想吃東西,已經到了除中的嚴重階段。心臟狂跳,一動就冒虛汗,此時她開始反應過來了,馬上停了中藥。 以上案例,說明如今的學院派中醫有多么可怕。大家去看中醫的時候,寧可去找那種民間的老中醫,也不要輕易去找開經方的醫生。因為經方醫生只是最近幾年開始火起來的,很多人都是書本派,自己還沒學懂就給人開方子。而那些民間中醫,由于是經驗傳承,就算治不好,一般也很有分寸,不會輕易讓病人出現病情加重的反應。 很多經方醫生的可怕在于,一部分病人比如陰虛便秘的人,用了這種寒涼藥能治好病,而醫生因此歸功于自己的用方準確,遇到陽虛便溏的病人也這么用,絲毫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巨大。也許你一個經方治療某個病非常管用,遇到了前面九個人都治好了,但是最后第十個人剛好體質不同,你不懂經方的原理,以經驗去套用,是會死人的。 一般傷寒論看得多,一看就能看出醫生開的是經方還是經驗方。一般民間的中醫開的藥會有很多生僻的草藥,并不是經方里面的那些常用藥,很容易分辨。經方很強大,但除非真正的行家,才能信任,目前我發現這樣的人很少。 這個朋友后來由于中氣極為虛弱,元氣上浮,心跳非常快,我就用酸梅湯加人參五味子等給她進行收斂才一點點好轉,又叮囑她注意飲食不能再拉肚子,慢慢的把上浮的氣往下沉,讓中氣慢慢的恢復。 厥陰病,上熱下寒,上面各種火熱,下面經常拉肚子,此時不能用涼藥去降熱,也不能單用熱藥去暖腎,而是用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炮附子六兩,蜀椒四兩炒去汗,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先用醋浸泡烏梅一晚,去核蒸熟,再加蒸熟的米飯,與藥一起做成丸子,飯后服用,禁寒涼與滑泄的食物。 這里的烏梅,性酸主收斂,可以將上面的氣收斂下來,同時又不會寒涼。炮附子,細辛與干姜暖下面的脾與腎。黃連降心火,桂枝,當歸助肝血生發,人參補元氣,黃柏接引烏梅收斂降氣入腎。若是下寒嚴重,黃柏也要減量。 總的來說,就是把上面的氣往下拉,下面再用熱藥來暖腎去寒。這個方子有點類似瀉心湯,但是瀉心湯主要走中焦脾胃之經絡,這個藥主要走厥陰與心包經。同樣是治療上熱下寒,引導氣機的經絡側重點不同。瀉心湯一般人比較偏胖,體內經絡比較粗而寬,烏梅丸一般人比較細弱,尤其是血管偏細,干瘦易上火又容易腹冷拉肚子的人最適合。 這里的蜀椒就是花椒,稍微炒一下炒出微微的油,也叫做去汗,古人用藥很形象生動。發明烏梅丸的先賢,可以說對人體的經絡與氣機循環了如指掌,中華民族有如此厲害的圣人前輩,吾輩心向往之。 上面說到了厥陰證的人血管細,若是并無上熱下寒癥狀,而是容易有手腳寒涼的癥狀,千萬別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陽虛。現在普遍的理論觀點是陽虛就會手腳涼。但是手腳涼并不一定就是陽虛。 經常找青娥掌柜咨詢病情的人,一定知道,我們判斷陽虛是以大便是否稀溏為重要依據,而不是手腳涼熱為依據。因為陽虛為腎中火燒,影響最直接的是大腸的消化與水液蒸騰,手腳涼是陽虛火燒的一個癥狀,但是不能反過來推斷手腳涼的人都是陽虛。 厥陰證的人血管細,所以血液很難到達四肢末端,四肢得不到血液的陽氣,就容易怕冷。大家觀察就會發現,身邊那些比較纖細的人,往往冬天都很怕冷,這就是厥陰證,手足厥寒。 此時就應該用當歸四逆湯,加強身體內部的血液往四肢推動,將阻塞的地方都打通。所以厥陰證的第二大方就是當歸四逆湯。 我們就講這兩個代表方劑,就能明白厥陰癥的特點了。 好了,六經辯證與經方的選擇到此就講完了,這一系列主要是寫給有志于專業行醫的人看。道長也算是在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些完整的見解,希望能對中醫經方的發展有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后我們再不講這么專業的文章了,再會選一些常見癥狀,以及一些中藥材的知識來寫一些容易看懂的文章。 歷史相關文章:
|
|
來自: 360heyue圖書館 > 《青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