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單元《光與色彩》知識點梳理 第2課光的傳播 第3課光的反射 第4課七色光 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的。 第5課熱傳導 1、熱可以從物體的某一部分傳遞到另-部分,也可以通過接觸,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個物體,這種傳熱方式叫作熱傳導。 2、熱傳導時,熱可以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還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到溫度低的物體。 3、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方向是四面八方。 4、固體、液體、氣體之間通過接觸都有熱傳導的現象。也就是說固體、液體氣體都能通過直接接觸高溫物體讓低溫物體熱起來。 5、烙餅、量體溫電烙鐵作畫、吹頭發冷敷或熱數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熱傳導現象。 1、熱在空氣中的傳遞過程,發現氣體受熱會上升遇冷會下降,循環流動。 2、熱在水中傳遞的過程,發現液體受熱會上升,遇冷會下降,循環流動。 3、液體或氣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循環流動,使冷、熱液體或氣體相互混合,這種傳熱方式叫作熱對流。 4、熱對流時,熱總是由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 5、我們可以借助染色法(色素)借助法(利用其他物體,如茶葉、木屑等)看到水受熱后的運動。 6、氣體的傳熱方式與液體相同,都是對流。 1、太陽與地球之間有很大部分空間沒有任何物質,但是太陽仍然能夠梅熱傳遞 給地球。像太陽、篝火這樣直接向周圍發射熱的方式,叫作熱輻射。 2、熱輻射不需要依靠空氣水等任何物質,即使在真空中也能進行。 3、熱傳遞有傳導、對流輻射這三種方式。在實際的熱傳遞過程中,這三種方式往往不會獨立存在,而是兩種或三種同時存在 4、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由溫度高的地方向溫度低的地方傳遞熱量。 不同點:一是熱傳遞的過程不同。熱傳導需要直接接觸;熱對流是循環傳遞;熱輻射是從熱源處向四面八方直線傳遞。二是熱傳遞的媒介不同。熱傳導在固體中傳遞能力最強,液體中次之,氣體中最弱;熱對流只在氣體和液體中存在;熱輻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傳遞。 5、利用熱傳遞工作的工具往往同時具備多種熱傳遞方式。電烙鐵是運用熱傳導的方式傳熱。電水壺是運用熱傳導、熱對流兩種方式傳熱。烤箱、電曖器是運用熱對流和熱輻射兩種方式傳熱。太陽能熱水器是運用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方式傳熱。(電烤箱、電暖器和太陽能熱水器熱傳遞的主要方式是熱輻射,電烙鐵熱傳遞的方式是熱傳導,電水壺中熱水的主要熱傳遞方式是熱對流。) 1、像銅、租、鋼等容易傳熱的物體叫作熱的良導體;像木頭、塑料等不容易傳熱的物體叫作熱的不良導體。 2、蓬松的棉被蓋起來很險和,雙層窗戶可以隔熱保溫等事例,說明空是熱的不良導體。 3、冬季,用塑料薄膜把樹干包起來可減少水分蒸發,幫助小樹保溫,以抵御嚴寒,在寒冷地區建造房子時,在外墻加一層巖棉板。是因為巖棉板是熱的不良導體,可幫助墻體保溫。 1、地球儀有政區地球儀和地形地球儀兩種。 2、地球表面包括陸地和海洋。巖石和土壤構成了高低起伏、形態多樣的陸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3、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陸地的五種基本形態。 4、各種地形的主要特點:山地地勢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溝谷幽深平原地勢低,地面平坦,起伏較小,視于開闊。丘陵地勢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較緩盆地周圍地勢高,中間地勢低,與澡盆相似。高原地勢高,起伏不大,但邊緣陡峭;山巒起伏,凹凸不平 5、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 海溝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樣平整。 6、中國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 7、中國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8、中國有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9、中國有大丘陵:東南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 10、我國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天山、阿爾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11、中國地勢呈階梯狀分布,西高東低。 1、火山噴發和地震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兩種自然災害。 2、陸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火山噴發時,熾熱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沖破巖層,從裂縫中涌出或噴出。 3、火山根據活動狀態,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三種類型。 4、火山噴發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它會掩埋城市和鄉村,污染空氣,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但火山噴發也能為人類造福,為人類帶來礦產資源、地熱資源和旅游資源等有益的資源。 5、當地殼深處的巖層因受到過度擠壓而突然破裂或錯動時,會引起大地劇烈震動,釋放出長期積累的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引起房搖地動,這就是地震。 6、地震也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大地震會使房屋倒塌、道路毀壞、鐵路變形,嚴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還會引發海嘯。 7、地震的能量大小用震級來表示,對地表的破壞程度用烈度來表示。 8、地霞發生時應保持鎮定,采取正確的避震和逃生方法,避免錯誤的做法。就地避震時要選擇安全場所、保護好頭部逃生時要走安全通道,到空曠的廣場。 9、地震逃生口訣: 震來莫慌張,就近藏藏。 廚房有危險,廁所把身藏。 就近三角地,護頭要牢記。 高樓遇地震,電梯不能乘。 樓梯要通暢,沿墻安全撤。 陽臺不能站,頂層可上房。 切忌胡亂跑,目標是廣場。 10、1976年7月28日,我國河北唐山發生強烈地震造成嚴重傷亡。2008年5月 12日在四川省劉川縣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 1、我們可以根據火山噴發。地熱和地等現象來推測地球內部的信息。 2、科學家很早是通過鉆孔探測地球的內部結構,但到目前為止,人類鉆探地球的深度只有12千米。 3、20世紀初,科學家發現,地震波在不同的巖石中傳播時,有快有慢,于是開始利用地震波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 4、科學家根據探測結果,把地球內部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其中,薄薄的地殼主要由各種巖石組成;地幔位于地殼和地核之間,是巖漿的發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溫度和壓力極高。 5、一些科學家認為,地幔和地核會進行水平運動和上下運動,而最外層的地殼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樣隨之運動起來。 6、地震是人們直接感知到的地殼運動的反映,更普遍的地殼運動則在長期地緩慢地進行著,必須借助儀器長期觀測才能發覺。 7、科學家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余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8、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的巖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認為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 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9、地球板塊運動的力量來自巖漿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的運動。 10、地球板塊運動引發的自然現象有火山噴發、地震、海陸變遷、大陸漂移等。 11、喜馬拉雅山是世界最雄偉、高大的山系。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采集到魚龍菊石類雙殼類等海洋生物的化石。科學家根據這些化石推測早在4000萬—50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所處地區是片湛藍的大海。 1、地球表面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除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 2、風流水冰、溫度變化等溫度、風、水等都能改變地表的形態。 3、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大類巖石構成。 4、地球內部的巖漿有時會在地下深處慢慢冷卻,有時又會從地表噴發出來后冷卻,這些由巖漿冷卻后形成的巖石叫巖漿巖。常見的巖漿巖玄武巖、花崗巖、橄欖巖、安山巖、正長巖。 5、巖石碎屑經過風流水等的搬運后沉積于陸地、河湖及海洋,經歷系列變化后形成的巖石叫沉積巖。常見的沉積巖有砂巖、頁巖、石灰巖、礫巖、泥巖。 6、巖漿巖、沉積巖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受到高溫、高壓等作用,因性質發生改變而形成的巖石叫變質巖。常見的變質巖大理巖片、麻巖、板巖、片巖石英巖。 第13課云和霧 1、地表上的水蒸發形成水蒸氣,水蒸氣在上升的過程中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飄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2、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它們飄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霧。 3、在'人造霧”的實驗中,加冰袋是為了創設一個低溫環境,這樣水蒸氣遇冷會迅速凝結成小水滴,從而形成霧。 4、云和霧的異同:云和霧這兩種天氣現象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樣的,狀態也是一樣的,只不過距離地表的遠近不同,飄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霧。 第14課 露和霜 1、在天氣晴明的夜晚,當溫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遇冷會在草木或其他物體上凝結成小水滴,這就是露。 2、當夜晚的氣溫急劇降低到以下,接近地表的水熱氣會在物體表面凝結成冰晶,這就是霜。 3、露和霜的異同:露和霜這兩種天現象都是水蒸氣受冷凝結并附在草木或其他物體上。只是露是液體,是小水滴形態,霜是固體,是小冰晶形態。需是無色的,霜一般為白色。形成霜時的天比形成露的天氣冷。 4、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要、大委、立秋、處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雨和的不同之處:雨是液態水、賈是固態水;雨是云層中的小水點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過程中融化形成,雪則是云層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氣溫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夏秋冬都有。 2、雨和雪的相同之處:都是云層中的水汽變化而成,本質都是水,是降水的兩種基本形式。 3、不是所有的云都會產生降水,只有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才會掉下來,從而產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過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過程中沒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種形式。 4、降水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現象。降水的形式除了雨和雪外,還有冰雹、凍雨、雨夾雪等。 5、雪花的形狀極多,有星狀、柱狀片狀等,但基本形狀是六邊形。 1、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不同斷的循環過程。 2、水的三態變化是水循環的一個重要內因。 3、水在自然界循環的過程:在太陽的輻射下,水經海洋、陸地蒸發及植物蒸騰變成水蒸氣,隨氣流而運動到大氣中。大(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幣、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統稱降水。這些降水有的滲入土中成為地下水,有的遷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大氣間不斷地循環,總量保持不變。 4、空氣中的水蒸氣來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發和地表上層水的蒸發以及植物的蒸騰作用。 5、天上的水總降不完的原因:地球上的水白處于動態平衡中,大氣中的水不斷得到補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來,同時,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也在不同斷地蒸發到空中,補充大氣中的水汽,從而形成降水。 第5單元《人體“司令部”》知識點梳理 第19課我們的大腦 《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知識點梳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