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自由女神像 要進入紐約港首先看到的就是“自由女神像”雕塑,她不僅高大雄偉,關鍵是她的象征意義:女神,代表自由。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國的象征。
自由女神像(法語Statue de la liberté,英語Statue of liberty)全稱為“自由女神銅像國際紀念碑”,正式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矗立在美國紐約海港內(哈德遜河口附近)有一座被稱為自由島的小島上。
自由女神像是一座銅雕像,是法國人民送給美國人民的禮物,法國制造,美國安裝。
中文名稱: 自由女神像 英文名稱: The Statue of Liberty 國家: 美國 所屬洲: 北美洲 批準時間: 1984 批準標準 1984年根據文化遺產評選標準C(I) (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遴選依據標準(i): 這座巨大的雕像是人類精神的杰作。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巴托爾迪(Frederic Bartholdi)和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Gustave Eiffel)的合作創造了一個技術奇跡,以一種全新而強大的方式將藝術和工程結合在一起。 遴選依據標準(vi): 自由女神像的象征價值在于兩個基本因素。它是法國贈送給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目的是肯定兩國之間的歷史同盟關系。它是由國際捐款資助的,以表彰美國《獨立宣言》確立的自由和民主原則,這尊雕像左手握著《獨立宣言》。這座雕像也很快成為并一直作為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許多國家移民美國的象征。她一直是一個高度有力的象征——激發人們對自由、和平、人權、廢除奴隸制、民主和機會等理想的思考、辯論和抗議。 1886年10月28日,紐約港輪船汽笛齊鳴,煙花四起,在21響禮炮聲中,格羅弗·克利夫蘭總統將北美洲或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贈送給了美國人民。從此,進入紐約港的船只上的乘客可以看見屹立的自由女神高舉自由火炬。對成千上萬個來美國的移民來說,自由女神是擺脫舊世界的貧困和壓迫的保證,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國的象征。
自由女神像是在法國建造的。1884年7月4日它作為法國人民贈予美國人民的禮物在法國正式交給了美國大使。隨后,女神像被拆散裝箱,用船運往紐約,再重新組裝在貝德婁島(現在自由島),由美國出資建造的巨大基座上。
美國建筑師理查德·莫里斯·亨特設計的基座高47米,女神像本身高46米,因此使火炬的尖端高出地面93米。女神像重229公噸,腰寬10.6米,嘴寬91厘米,高擎火炬的右臂長12.8米,單獨一個食指就有2.4米長。女神像的腳上有象征推翻暴政的斷鐵鐐,左手握著一本美國《獨立宣言》,她頭冠上象征自由的七道射線遍及七大洋、七大洲。女神像體內的螺旋形階梯使游客能登上頭部,相當攀登一棟12層高的樓房。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征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置于一座混凝土制高47米的臺基上,該底座是由著名的資本家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2萬美金建成,底座已成為美國移民史博物館。在花崗巖構筑的神像基座上,鐫刻著美國女詩人埃瑪娜莎羅其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十四行詩《新巨人》:“讓那些因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氣,而歷經長途跋涉業已疲憊不堪,身無分文的人們,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懷抱吧!我站在金門口,高舉自由的燈火。” 自由女神像源自法國政治。1865年拿破侖三世即位。一位名叫埃杜阿德·迪·拉布萊的學者以及他圈內的人們希望結束君主制度,建立一個新的法蘭西共和國,他們醞釀造一個自由女神像來表達他們對大西洋彼岸的偉大共和國的贊許,并激勵法國人民和美國人民相互間的同情心。
從阿爾薩斯來的年輕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在拉布萊的鼓勵下考慮此項工程的設計。巴陶第一直希望在蘇伊士運河造一座高擎火炬的龐大的女神燈塔,體現亞洲出現的進步之光。他以極大的熱忱著手這項新的工程。他的自由女神像受到了畫家德拉格羅伊克斯的名畫《自由神指引著人們》的影響,而女神的臉反映了他自己母親嚴峻的面龐和神態……女神像碩大無比,風吹日曬,給巴陶第和他的工程師(一個精明能干的艾菲爾鐵塔的建造者亞歷山大·古斯塔夫·艾菲爾)帶來了棘手的技術上的問題。艾菲爾造了一個由中心支架支撐著的精巧的鐵框架。僅2.4毫米厚的看得見的塑像外層附在這個靈活的內框架上。巴陶第開始先制作了一個1.2米高的小的模型塑像,然后又再做了三個,每個都比前一個大,直到恰到好處的宏偉規模。 自由女神像建造過程 1883年,法國。雕塑師巧妙利用了化整為零的建筑思想,將雕像每一部分分塊鑄造,再合并至一起。 整座銅像以120噸的鋼鐵為骨架,80噸銅片為外皮,以30萬只鉚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 銅像分成350塊,于1885年6月裝了214個包裝箱用船運到美國。
自由女神像完成于1886年,于當年10月28日在美國紐約港自由島正式落成。 自由女神像的三位法國設計師 法國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歷時10年艱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設計來源于雕塑家的母親,而女神高舉火炬的右手則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為藍本。 自由女神像基座內設有介紹美國移民歷史的博物館。1972年開館。第一部分介紹美國印第安人的先祖,從亞洲漂越大西洋,來到這塊未被勘探的大陸。接著介紹了現代的大規模移民情況。通過播放影視,展示模型、攝影圖片、繪畫、服裝,提供翔實的材料,介紹來到新大陸的每一個群體,包括作為奴隸,被用船販來的西非人,19世紀大量移民而來的愛爾蘭人、意大利人和猶太人。愛瑪·拉扎露絲從自由女神像汲取靈感,創作了著名詩篇《新的巨人》,描述金門橋畔的女神高擎火炬歡迎被舊世界所拋棄的、擠作一團的平民到來的情景。 1892年以來,前呼后擁的移民船抵達自由島旁的埃利斯島。德國人、愛爾蘭人、意大利人、斯拉夫人、猶太人操著各自的語言,嘈雜聲四起,忐忑不安的焦慮與希望和激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熱烈的氛圍。20世紀初,平均每天通過大廳的剛到達的移民人數為2000人。1907年為頂峰,埃利斯島辦理了100多萬人的入境地事宜。1954年,移民站關閉,成為了國家紀念館。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自由女神像是由法國雕塑家Bartholdi于巴黎雕塑完成,后在Gustave Fiffel的幫助下成為金屬制品。這個象征自由的建筑物是法國在1886年慶祝美國獨立百年時贈送給其的禮物。從那時至今,這個矗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女神已經迎來億萬個移民到美國的人。
自由女神像是美國的象征,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象征,表達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對成千上萬個來美移民來說,自由女神是擺脫舊世界的貧困和壓迫的保證,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國的象征。 |
|
來自: 新用戶8287dEx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