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代人大多“上火/下寒” 中醫常說一句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會“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現代人中,“上火下寒”的人比比皆是,那么他們都有哪些癥狀呢? 簡而言之,就是又上火又怕冷。 1.火往上走——上火 上半身上火:面部爆痘、臉色發紅、目赤目癢、口腔潰瘍、咽喉腫痛、扁桃體發炎、淋巴結腫大、頭熱脹痛、煩躁易怒,吃點熱性食物就難受。 2.寒往下沉——下寒 下半身虛寒:小腹冷痛、腹脹腹瀉、月經不調、痛經閉經、下肢冰涼、雙腳發麻、腿軟無力、關節怕冷、大便稀爛不成形。 觀察舌象,這類人大多舌尖發紅,舌根發白——這是“上火下寒”的典型表征! 上焦、中焦、下焦,它們合稱“三焦”。三焦是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 “腑”是干嘛用的?這得跟“臟”合起來講——臟“藏精氣而不瀉”,腑“傳化物而不藏”,“傳化物”就是運輸和轉化的意思。 六腑是哪六腑呢?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叫六腑, 看到沒,六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呈管道形,不能被堵死,否則運輸和轉化就沒法實現了。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會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胞宮等。其中,按部位來說,肝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系密切、有肝腎同源之意,故而和腎一同劃歸下焦。 看明白了嗎?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三焦就是人體軀干的一個大通道。經絡在四肢上走,好比雙向兩車道,而三焦在軀干上走,上面包括了絕大多數的經絡,好比雙向六車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條經絡都重要。 三.為什么“中焦不通,上火下寒”? 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如下: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如霧:上焦心肺主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猶如霧露彌漫之狀,灌溉溫養全身臟腑組織,故又稱“上焦主納”; 在人體圓運動中,需要火從上往下降,以溫煦腎水,同時,需要水從下往上升,以滋養心火。火本來是往上升的,水本來是往下沉的,故要想火降水升,就必須有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 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弱,則中氣不足,氣路不通,火就降不來,就會“上火”,同時腎水得不到火的溫煦,就升不上去,就會“下寒”。也就說,脾胃強,則中氣足,則中焦通,則上下焦貫通,氣血就形成一完整的回路。 所以,回到本文開頭,當一個人有了“上火下寒”的癥狀,或因中焦不能交通導致上下焦出了問題時,中醫多半會建議他從中焦治療,重在調脾胃。 四.中焦不通,如何解決? 中焦不通重在調脾胃,目的有二:一是,讓脾胃升降正常(解決“氣機不通”),二是,將中焦濕氣祛除(解決“中焦濕阻”)。 這時就要艾灸出場了,一方面,它可以調脾胃以暢中氣;另一方面,它可以補陽氣以除濕邪。這樣一來,上中下焦一氣貫通,身體的“交通堵塞”解決了,水火既濟,也就不會“上火下寒”了。 一般而言,可以艾灸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穴,脾氣虛,可加灸氣海;脾濕重,可加灸陰陵泉、豐隆、解溪。 需注意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后極易上火,建議用2種方法解決: 第1種:引火歸元 這是多數人習慣用的方法,主要通過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來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涌泉等。 其中,涌泉應當放在最后而且不可缺少,這樣才算徹底完成“引火歸元”的過程。 此外,建議在艾灸前用熱水泡腳,腿部暖了,經絡通了,上焦的火就下來了。邊泡腳邊搓后腰,效果更佳。 第2種:重灸關元 人體陰陽升降有其固定規律,若元氣足夠充足,陰陽就會規律運行,該升則升,該降則降。 而關元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灸之可補充元氣,讓真元恢復“藏而不泄”的功能,主動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上火癥狀就會逐漸消失。 此時,若能將關元和中脘一起艾灸,上下聯動,效果更好。 出現“上火下寒”的癥狀時,除了艾灸,還可推腹,尤其腹部阻滯點要多推,這也是為了疏通中焦。有些人一推就會打嗝放屁,其實就是清氣升、濁氣降,說明中焦氣機通了。 如整體陰陽平衡,上下聯通,陰陽交合就會手腳溫暖,正氣充足,抵抗力強,自然少生病、不生病。 永遠記住“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望即將到來的秋冬對你來說并不冷,大家都溫暖健康! |
|